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济源市名人

王乐道

暂无王乐道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济源名人王乐道介绍

福州市委原委员

王乐道,河南省济源县邵原镇人。民国12年(1923)出生,从小参加农业劳动。

王乐道个人贡献

水利方面

王乐道对地方经济建设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来松溪后,看到本地土质肥沃,但由于旱涝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不高,他针对实际情况,把兴修农田水利作为发展松溪县农业的战略措施来抓。1965年为了解决登山地区旱情,他从军事地图上发现祖墩公社登山大队有一处可建水库,立即派水利技术干部去勘察。经证实该处可建一座小(一)型水库后,马上召开县委会议决定动工修建,从各区抽调400名民工,派得力干部担任工程指挥,由国家投资19.7万元,仅一年多时间,就建成全县第一座蓄水一百万方,灌田1600多亩的水库,改变登山地区十年九旱面貌。松溪河谷平原有耕地5万多亩,常年受旱达3万多亩,占全县旱田面积的47.8%。为了解决沿河旱田灌溉问题,他多次组织水利技术干部,沿河实地勘察,确定在松溪上游与浙江省交界处马蹄岙筑坝引水,制定了《六水灌溉工程方案》上报。当这一方案获省批准准备动工时,浙江省庆元县在马蹄岙修建水电站的计划也获得华东局批准。当时许多人认为马蹄岙电站,是华东局批准的国防建设保密工程,而松溪县“六水”灌溉工程属民用性质,必须让路无法抗争。但是王乐道认为上级党委关心国防建设,也会关心人民生活。三番五次向华东局写报告,几经周折,终于获得华东局批示,由闽浙两省两县协商解决。1966年3月,闽浙两省水利电力厅领导干部和总工程师在实地谈判,达成协议:“六水”灌渠在“马电”发电隧道上游建坝,每年3月1日至10月20日,供每秒4立方米的水,以保证松溪河谷平原农田灌溉。协议达成后,由于工程浩大,经费困难,王乐道亲自带领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出义务工解决。同年10月,“六水”工程动工后“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了,他被“揪斗”、“罢官”,虽然身陷困境,但仍念念不忘“六水”工程的建设,特地对军代表史金升说:“水利是农业命脉,《六水》是松溪人民的命根,希望军代表无论如何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由于军代表和指挥部工作人员团结一致,排除种种干扰。“六水”灌渠终于在1970年7月1日建成通水,使干旱的河谷平原变成了产粮区。

王乐道人物评价

王乐道勤政清廉,克己奉公,生活艰苦朴素,反对干部特殊化。在困难时期,有的单位逢年过节给县领导送猪肉、粮票、豆腐票。他得知后,除了叫通讯员送回外,还在干部大会上提出批评,纠正这种不正之风。

王乐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治家严谨,公私分明,从不让爱人过问公务,也不滥用职权,安排亲属。他的孩子每逢假日,都要上山砍柴,或到县农场劳动。他对干部则十分爱护,尤其体谅基层干部,常说:“第一线同志最辛苦,上级政策又多变,做实际工作难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了就好,即使犯了严重错误,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以,深受干部、群众爱戴。在“文化大革命”遭到“造反派”揪斗时,得到

王乐道补充介绍

  王乐道,河南济源市邵源镇人,民国12年(1923)7月10日生于贫苦农家。9岁入邵源小学,小学毕业后当杂货店店员。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邵源,商店倒闭,乐道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小贩职业作掩护,进行秘密活动。他英勇机智,深得中共地下党组织信任。民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秘密交通员。民国35年起任河南垣曲县一、二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等职,领导农民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在与敌顽斗争中率领民兵连参加守卫黄河渡口的战斗,受县嘉奖。

  民国3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乐道任长江支队四大队四中队宣传股长;10月,被派往寿宁县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52年9月,调柘荣县任县委常委,同年12月当选为县长。他带领全县人民响应省委“大挖稻根,消灭虫害”的号召,柘荣被评为全省第一名。

  1953年春,有人建议撤除下城东向城墙,砍伐城内一片树林搞建设,乐道访问了一些老同志后,认为这片树林和城墙有防风防洪作用,遂加以保护。1954年4月,乐道再次当选县长,并任县委第二书记。任期内,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山区经济情况,领导农民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粮食统购统销;进行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城乡供销合作事业,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疏通山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建立柘荣县越剧团,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1956年8月,柘荣撤县,乐道调任福安地委海防部副部长、部长,继任三沙渔业公司党委书记兼厂长。1961年10月,柘荣复县,受命重返柘荣任县委书记。任期内认真落实调整国民经济方针政策,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从财政拨款退赔农民“平调”损失;给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分配饲料地;发动机关干部及家属冬种。乐道带头挖地、挑猪粪,发动干部群众种粮种菜,解决当年的生活困难。

  1962年7月,乐道调任松溪县委书记。1972年1月起,先后任建阳、浦城、闽侯等县县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武装部政委,并任福州市委委员。

  乐道勤政清廉,作风朴实,身居领导地位,从不特殊。经济困难时期,按规定给常委以上干部增发粮票、豆腐票和少量猪肉,他不仅不接受,还在干部大会上明令废止这项规定。他从严管教子女,孩子常穿补丁衣服,赤脚走路,假日上山砍柴。5个男孩均到农村插队劳动,培养其勤劳创业精神。他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不贪图享受。平时穿的是其家属缝制的布中山装,夏令穿白色苎布经济衣。

  乐道南下工作33年,担任过闽东、闽北、闽中6个县领导职务,跨地区、县间工作调动12次,每次调动,说走就走,从不计较工作难易和个人得失。他胸怀坦荡,以诚待人,深得下属干部和群众信赖。1978年,闽侯一位插队女知识青年被农村干部逼婚,几次欲寻短见,他了解这一情况后,即批给招工指标给予调走,其父女感激不已。

  “文革”期间,乐道被“批斗”,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任闽侯县委书记忙于拨乱反正,积劳成疾,于1981年8月28日逝世,年59岁。

  “王乐道”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