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名人阮孝绪介绍
阮孝绪(479~536年),字士宗,陈留尉氏(河南省尉氏县)人。南朝齐梁时期处士、目录学家。
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撰成《七录》12卷。《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成为研究中国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
梁武帝大同二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私谥文贞。
阮孝绪人物生平
阮孝绪, 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留下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乳母怜惜他课业繁重辛苦,就偷了玉制的羊金制的兽等物件给他。孝绪看到惊恐不已,告诉彦之(然后)送还给了王氏。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地位显贵,多次到孝绪家,孝绪估计他必遭大祸,一听到王晏带来的仪仗队的奏乐声,就钻过屋后的篱笆逃避躲藏起来,不愿和他相见。有一次吃酱觉得味道很美,问酱从何而来,听说是来自王家,马上吐出所吃的东西并将酱倒掉。等到王晏被诛,亲戚们都怕他受牵连,为他担心。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是同党,怎么会被连坐?”最终免罪。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天监十二年,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都不应召。陈郡袁峻对他说:“古时候,天地闭合,贤良的人隐藏不露。世道清明,而你还躲避起来,可以这样吗?”孝绪回答说:“古时候周代的朝政虽然清明,伯夷、叔齐还是不厌弃采摘野菜;汉代的世道虽然兴盛,黄石公与绮里季也不以在山林中生活而苦闷。做符合仁的事全靠自己,哪里在乎什么人世?何况我也不是古时候贤哲一类的人?”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绪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撰写有《高隐传》,上自炎、黄时代,下到天监末年,反复考虑,分为三品,共有若干卷。又在文章中写道:“至道的根本,其可贵之处在于无为。如果能体会这道的根本和行为的踪迹,领悟那或隐抑或显露的道理何在,那么,孔子、庄子的思想就能明白一大半了。”
阮孝绪轶事典故
阮孝绪于钟山听讲,母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还。母药必须生人参,旧传钟山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随之至一所,鹿忽灭。就视,获参。母立愈。(摘自《德育古鉴》)
阮孝绪在钟山学习,母亲忽然生病,兄弟要写信给他,母亲说:“孝绪自有灵通,一定会自己回来的。”他果然因心惊而回家。母亲的病要一味药名为“生人葠”,传说钟山有,孝绪翻山越岭亲自去找寻,累日不停。忽然看见一头鹿徐徐前行,孝绪随着鹿到了一个地方,鹿突然消失了,在那里再看,正是生人葠所在之地。服药后,母亲立刻痊愈。
阮孝绪主要成就
阮孝绪曾广泛搜集宋、齐以来王公捂绅所藏图书的目录及遗文隐记.把当时四万余卷图书分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7个部类.撰成《七录》.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成了《隋书·经籍志》的重要依据。他有儒学的深厚根柢:“少爱坟籍.长而弗倦”(《七录序》),并肯定儒家思想的巨夫作用。他说:“非夫丘素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同上)。《梁书 卷五一》有传 。著有《高隐传》10卷、《七录》12卷。《全梁文·卷六六》辑有其部分著作
事迹入《梁书·处士传》 。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喜坟籍。是外兄王晏为显贵,屡次到他家,不与相见穿篱而逃。任昉叹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所居唯有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征,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失,惟自序尚见于《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论,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贡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他对遗典隐文,颇好搜集凡自宋、齐以来,公私所藏典籍,尽力罗致,对书目薄录,悉加研究。凡所遇图书,与官修目录悉家勘对。发现官修目录多所遗漏,遂励志总众家之集,更著新目。
阮孝绪补充介绍
阮孝绪(479~536)南朝齐、梁学者、目录学家。
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于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又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普通末(约526)成《七录》12卷。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新法。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该目分类体系,自序称他勘酌王(俭)、刘(歆),其实,还吸取了荀勖、李充之长。《隋书·经籍志》称“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同时也批评说:“剖析词义,浅薄不经”、“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也”。隋许善心仿此目之体例,作有《七林》。该目早佚,但《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中国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卒后,门徒谥为文贞处士。
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喜坟籍。是外兄王晏为显贵,屡次到他家,不与相见穿篱而逃。任昉叹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征,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失,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贡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他对遗典隐文,颇好搜集凡自宋、齐以来,公私所藏典籍,尽力罗致,对书目薄录,悉加研究。凡所遇图书,与官修目录悉家勘对。发现官修目录多所遗漏,遂励志总众家之集,更著新目.
“阮孝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