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焦作市名人>武陟县名人

毛昶熙

毛昶熙人物照片

武陟名人毛昶熙介绍

清朝官员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

毛昶熙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曾在河南阳武县带头续修毛氏族谱,其谱系字辈为:“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

毛昶熙人物生平

【毛昶熙】(1817-1882)河南怀庆府武陟县人。字旭初。道光进士。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咸丰五年,迁御史,转给事中。

咸丰八年,授顺天府丞。

咸丰十年,加左副都御史衔,命督办河南团练,至则规画全局。

咸丰十一年,以误用逃犯李占标,降三级调用,暂免开缺。同年,诏开复处分。连擢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仍留军。

同治元年春,授礼部侍郎,仍命督团剿贼,归僧格林沁节制。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殁曹州,诸军并被谴,坐革职留任,诏回京。

同治六年,调户部。

同治七年,擢左都御史,兼署工部尚书。

同治八年,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同治九年,天津民、教构衅,命偕直隶总督曾国藩按治,暂署三口通商大臣。

同治十一年,调吏部。

同治十二年,上谒东陵,命留京办事。

同治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光绪四年,丁母忧,服阕,命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光绪八年,授兵部尚书。寻卒,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达。

毛昶熙一生在仕途中,经历清代末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毛昶熙人物轶事

与袁家的特殊关系

袁世凯家族资料: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组织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在上面这段资料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袁世凯的父亲“生有两女六子”这句话。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生的两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了毛昶熙的一个儿子做媳妇,而在嫁之前,毛昶熙的这个儿子已经因病死去,媳妇是抱着一个丈夫灵牌嫁到毛昶熙家里去的。为此,毛家举办了特别声势浩大的“婚礼”,毛家整个家族也就特别尊重、关爱这个媳妇。这个事件,引起清王朝重视,慈禧主张,皇帝颁旨,在武陟大建贞节牌坊。毛家这个媳妇,由于没有丈夫,只有在家吃斋念佛,并从修武云台山百家岩请回佛像,一心供奉。就连去百家岩请佛像一事,也由慈禧恩准,皇帝下旨,毛昶熙亲自办理。至今百家岩有毛昶熙留下的高大石碑。

武陟毛家与项城袁家,有这种特殊的亲戚关系。袁世凯是毛昶熙贞节儿媳的亲兄弟。毛昶熙与袁世凯,也就有了这种特殊关系。

“三不留原则”

三不留原则:毛昶熙在世时,给自己规定有一个“三不留原则”,这个“三不留原则”是:一不留下墨迹;二不留下文稿;三不留下钱财。毛昶熙这个人,对街头一位卖画的,可以知其才器,可以把他推荐上仕途,由此知道他对艺术的热爱与赤诚之心。为什么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然后绝情地焚烧掉,并且真的就做到了不留下一个字给后人,不留下一个字给艺术史!

毛昶熙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如此,对于自己写出的文章也是如此。文章必须写出来,思想不形成文字,就等于终究没有完成思想。毛昶熙一生勤于写作,并且提倡在文章中提高与磨练。然而他对待自己的文章的态度是:书不过两个时辰;文不过一季。皆焚之与炉。

不留文章于后世,毛昶熙做到了。同时也做到了不留钱财于家人、于后人。我不是做官的,不了解做官的对钱财到底是个什么心态,也就不作议论。只以武陟毛家在大清帝国倒台后就那么迅速、彻底地败落,知道毛昶熙做到了“不留钱财”。毛昶熙去世后,其后人很快地陷入贫困,贫困的后代甚至都不相信先人为官至一品,不留一点钱财,以至亲自盗挖自己家的祖坟,也一无所获。

毛昶熙史籍记载

清史稿记载

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父树棠,官至户部侍郎。昶熙,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咸丰五年,迁御史,转给事中。屡上疏论军事吏治,劾步军统领联顺徇私废法,罢之,甚负清望。八年,授顺天府丞,胡林翼密疏荐之。十年,加左副都御史衔,命督办河南团练,至则规画全局,定条规十二事:筑堡寨,扼要隘,择首事,选团丁,筹公费,互救援,定约束,申号令,公赏罚,诘奸宄,旌忠义,而终之以实力奉行;并疏陈调练民勇苦累之弊,亟宜改办乡团,以纾民力。寻命督办剿匪事宜,驻军归德。亳州捻匪犯鹿邑,督练勇击走之,分路驰剿,九战皆捷。

十一年,疏言:“捻骑逾万,官军马队过单,皖、豫交界之区,皆平原旷野,步队无以制贼死命。今豫境修筑寨堡,已有成效,应责令寨长各选壮丁一名、马一匹,投效来营。归、陈两属,约可得马队三四百名。”上命推广其法行之。捻匪逼省城,围通许,昶熙檄军援之,围立解。因疏言:“军令不一,将士无所适从,宜会合抚臣以一事权。”上命巡抚严树森督办河南剿匪事宜,昶熙副之,仍兼办团练。三月,克唐县。捻匪赵国良犯光州,陈大喜犯汝阳,并击走之。寻以误用逃犯李占标,降三级调用,暂免开缺。大河以南府、厅、州、县团练皆成立,屡败贼,诏开复处分。连擢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仍留军。

穆宗即位,昶熙请谒文宗梓宫,面陈机要,未许,命以军事密疏入告。疏上制捻要策,略曰:“年来剿捻未得要领,其误有二:一在专言防堵。颍、徐、归、陈,平原千里,无险可扼,捻数路同发,分而愈多。官军分堵则兵单,合堵则力疏,犹之院无墙垣,徒守门户,不能遏盗也。一在无成算而轻战。贼众数倍於我,马则十倍过之。我无必胜之术,侥幸一战,一旦败溃,贼焰愈张。至会师捣老巢,实为平贼要策。皖捻虽以张洛行为主,而陈、宋、颍、寿、淮、徐方数百里,无处非贼巢,即无处无贼首。官军即能次第扫除,势难刻期净尽。若绕过小捻,径捣大捻老巢,舍近攻远,而近贼袭我於后,我必不支,此会捣老巢之难遽奏效也。然捻匪与粤匪不同,粤匪蜂屯蚁聚,其势合;捻匪散处各圩,其势分。其出窜也,必须装旗纠合各圩贼目,约期会举,常十馀日始得出。其窜山东者,每会於保安山、龙山;窜汴梁者,会於小奈集、大寺集;窜陈州者,会於南十字河、张信溜:地皆逼近亳州,亳州者,贼之吭也。计莫若择重臣素有威望者,统步队数万、马队数千,屯军於此。用伍员多方误楚之法,分所部为数起,此归彼出,此出彼归,循环驰突於各捻贼圩之间,使大捻无从勾结,小捻声息不通,惴惴焉日防官兵之至,自不能装旗出窜,四出打粮。俟其饥困,然后以重兵次第围剿。贼无外援,则小股胆落,大股易平,招抚兼施,立可解散,不必尽烦兵力矣。夫防贼於既出之后,何如遏贼於未出之先?剿贼於既聚之馀,何如蹙贼以难聚之势?而又无劳师袭远之危、轻进损威之失,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是也。今日大计,以卫畿辅固根本为先。豫东者,畿辅之门户也。亳州者,豫东之贼源也。亳州之贼不除,则豫东之匪难绝,即畿辅之地不安。重兵驻豫,不能兼顾东省,驻东亦不能兼顾豫防。惟亳为诸捻汇处之区,拔本塞源,实在於此。且蒙、亳百姓,祗以逼处贼巢,呼诉无门,不得不苟全性命,非尽甘心为逆也。若官军声势一振,随抚随剿,不但忠义良民同心杀贼,即附贼之堡寨,亦相率就抚,辅助官兵。彼久经兵革之地,人习战争,附贼则为悍贼,反正则为劲兵,夺贼焰而益军威,计无便於此者。前胜保、袁甲三累获大胜,皆由屯驻亳州,扼其要害,并赖关保、德楞额马队之力,是以所向有功。前事不远,可为券证。”奏入,上韪之。

时粤、捻合扰颍州,命昶熙出境会剿。昶熙兵仅五千,且无马队,疏请调总兵李续焘等募精壮六千来豫,以厚兵力,如所请行。上复敕西安将军托明阿选西安马队一千赴豫。

同治元年春,亳捻刘大渊纠党趋河南,昶熙在省闻警,驰至杞县,贼已围城,会僧格林沁军自山东进至,败贼许冈,昶熙会所部合击之,克复所占民圩,斩馘逾万,馀贼引去。檄诸路团勇截杀之,还驻归德,扼贼归路。四月,会同僧军合击金楼教匪杨玉骢,尽歼其众,授礼部侍郎,仍命督团剿贼,归僧格林沁节制。赴汝宁督兵团剿陈大喜诸匪,克正阳,收寨、圩多处。二年,诛贼首张凤林、张福林,克邢集、尚店贼巢,陈大喜窜湖北,汝宁、陈州所属踞贼,歼除殆尽。调吏部。亳捻犯陈州,为官军所扼击,四窜。昶熙屯鹿邑,尽平亳北贼寨。

是年冬,苗沛霖伏诛,淮北肃清。诏:“昶熙部勇原助兵力所不足,今兵力足敷应用,饬散遣归农。”命昶熙回京供职。会陈大喜勾结苗练馀党趋汝南,陷正阳、信阳、新蔡、息县各民寨,乃暂留剿贼。三年,进屯息县,擒诛捻首赵国良、徐文田十馀名,尽复诸寨。十一月,僧格林沁败陈大喜、张总愚於光山,贼西窜,逼南阳。昶熙调张曜回屯唐县,知府汤聘珍扼宛南。四年,僧格林沁战殁曹州,诸军并被谴,坐革职留任,诏回京。六年,调户部。七年,擢左都御史,兼署工部尚书。

时捻匪戡定,疏陈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略曰:“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今日巨寇甫平,兵戈未息,滇、黔、秦、陇,烽火惊心;皖、豫、直、东,疮痍满目。戡乱安民,一一尚烦宸虑,敬肆之机,间不容发。万一大捷之馀,偶忘乾惕,则患机之萌,恐有伏於无形者。今之所急:一在勤圣学。皇上春秋鼎盛,典学日新。但恐亲师讲学,为时无多,还宫之后,左右近习,或以功业日盛,间进谀词,意气渐盈,懋修或懈。昔宋庄献皇后临朝,仁宗听内侍之言,欲观宝玩,庄献太后为言祖宗创业之艰。臣亦伏原皇太后於皇上还宫之馀,殷殷以时事艰难,勤加启迪。至於近侍,尤宜择老成有识之人,服事起居,将见养正之功,日臻坚定矣。一在崇节俭。今寇乱虽平,而流离之民,未尽归农,荒芜之田,尚多未垦。非力加撙节不足以广积储而备缓急。臣前管三库事务,见内务府借拨部库银两,逐岁加增。窃恐中原底定,踵事增华,财源未开,财流不节,度支告匮,为患匪轻。伏原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为天下先。一切不急之务,可罢则罢之,可缓则缓之,庶国用可充,而风俗亦渐归质厚矣。一在饬吏治。发、捻之祸,实由不肖州县所激而成。正供之外,百计诛求;私派私罚,自营囊橐,以致民气不伸,酿成巨患。用兵以来,此风尤甚。即如釐金一项,奉行不善,百弊丛生。病商病民,莫此为甚。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强干之员,而不求恺悌循良之吏。斯民元气,剥削愈甚,其祸遂不可胜言。今东南初定,畿甸甫清,兵燹遗黎,不堪再扰。应令各省督抚慎选良吏,与民休息,以复富庶之旧。一在固根本。陕西回逆、土匪,麕聚北山,现闻大军乘胜西征,恐至穷而思窜。其或由晋省扑河,或由草地北扰宣、大,畿辅兵单地广,在在须防。直隶提督刘铭传谋勇兼优,应令迅回本任,并带所部万人,留直屯守,以壮声威。并将绿营兵丁,练成劲旅,庶诸贼不敢萌心北扰,而诸将亦得专意西征矣。”疏入,上嘉其言剀切,优诏答之。

八年,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九年,天津民、教构衅,命偕直隶总督曾国藩按治,暂署三口通商大臣。事定回京,请裁归总督兼理,从之。十一年,调吏部。十二年,上谒东陵,命留京办事。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四年,丁母忧,服阕,命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八年,授兵部尚书。寻卒,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达。

昶熙屡掌文衡,两典会试,凡朝、殿考试,阅卷历二十馀次,士论归之。

毛昶熙历史评价

在《清史稿》中,是这样评价毛昶熙的:“袁甲三、毛昶熙并以謇谔著声,出膺军寄。

袁甲三孤军支拄淮壖,与捻事相终始,骄帅倾排,狡寇反覆,卒能保障岩疆,其坚毅不可及也。

毛昶熙事权未专,同时疆吏非办贼才,补苴之功,亦不可没。所陈平捻方略,具得要领。贼平之后,懃懃以寅畏纳谏,老成谋国,於斯见之。”

《清史稿》是把毛昶熙写进了列传,却是附在了袁世凯的长辈袁甲三、袁保恒父子之间,在袁甲三之后,袁保恒之前,而没有单独立传,这是不公平的,是忽略了毛昶熙在当时历史地位与作用。

在清代后期,毛昶熙是一位及其重要的人物。他的作用,是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几位同等重要,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四点理由:

[1]清政府剿灭淮匪(太平天国起义。当时清政府并不称太平天国,而是称其为淮匪),是以清朝宗室僧格林沁为主帅把握军权,平三藩之后,这已经成为清朝的一贯制,不允许汉人再执掌军权。但到了这时候,马上得天下的清宗室子弟,再回开强弓、舞硬枪、识韬略、知进退的,几乎没人了。僧格林沁手下,用的便是汉人。吕贤基开战不久死去后,以袁甲三为主将。

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进士。是袁世凯的叔伯辈。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赐同进士。在剿灭淮匪、捻匪的战争中,创建乡团、护乡护国的战略战术,是由袁甲三在咸丰三年首创的,这也是袁甲三一生对保清剿匪的最大功劳。但在咸丰三年至咸丰十年间,运作操持乡团,并不十分成功。无论是袁甲三还是曾国藩,都还是有胜有败。

毛昶熙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咸丰十年开始主办河南团练。毛昶熙总结前几年办团练的成败得失,并在自己的作战中实践,给以最终完善。比如在组建乡团中增加设置堡垒、步步为营诸条。就是由毛昶熙提出增补的。僧格林沁战死后,清宗室中再也没有个人物了,毛昶熙被清王朝统治者授命“规划战争全局”,也就是说毛昶熙成为当时整个消灭太平天国匪乱战争的总指挥。

[2]战争一结束,毛昶熙就主动缴出所有兵权,上疏陈述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略曰:“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由此赢得慈禧太后与皇帝的完全信任。而没有战后曾国藩的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没有曾国藩“功成而喜的常人之情”。也因此,战争之后,自同治十三年起,直至毛昶熙去世,近二十年间,毛昶熙始终受到清王朝的信任与重用,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近20年。“毛昶熙屡掌文衡,两典会试,凡朝、殿考试,阅卷历二十余次,士论归之。”在封建时代,所有天下考状元的士子,考上之后,都要把主考官视为终身恩师对待。20年间,天下考上状元、进士的,都是他的学生,毛昶熙有这样的权势与威望,又怎能不“士论归之”。

[3]战争之后,毛昶熙一度主政外交。李鸿章等人,只是具体事件的执行者,不是策划者,策划者是毛昶熙、慈禧太后和皇帝。

[4]毛昶熙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影响袁世凯的一生。而不是《清史稿·列传》中写的那样,说袁世凯是投靠他的继父袁保庆的结义兄弟吴长庆后起家的。在朝鲜期间,袁世凯之所以敢那样作为,是他清楚他的真正后台,是慈禧太后与皇帝绝对信任的毛昶熙,而不只是吴长庆。《清史稿·列传》中开始也写到,李鸿章初期是很看不上袁世凯一个小青年那种张扬做派的。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李鸿章对袁世凯的态度?历史上记载是有人向李鸿章写了一封密信举荐袁世凯,李鸿章才由袁世凯坐大,造成后来的历史局势。在当时,谁会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够悄悄让李鸿章起用自己本来看不起的袁世凯,还是因为毛昶熙。

毛昶熙补充介绍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曾在河南阳武县带头续修毛氏族谱,其谱系字辈为:“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

  【毛昶熙】(1817-1882)河南怀庆府武陟县人。字旭初。道光进士。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p>

  咸丰五年,迁御史,转给事中。

  咸丰八年,授顺天府丞。

  咸丰十年,加左副都御史衔,命督办河南团练,至则规画全局。

  咸丰十一年,以误用逃犯李占标,降三级调用,暂免开缺。同年,诏开复处分。连擢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仍留军。

  同治元年春,授礼部侍郎,仍命督团剿贼,归僧格林沁节制。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殁曹州,诸军并被谴,坐革职留任,诏回京。

  同治六年,调户部。

  同治七年,擢左都御史,兼署工部尚书。

  同治八年,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同治九年,天津民、教构衅,命偕直隶总督曾国藩按治,暂署三口通商大臣。

  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同治十一年,调吏部。

  同治十二年,上谒东陵,命留京办事。

  同治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光绪四年,丁母忧,服阕,命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光绪八年,授兵部尚书。寻卒,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达。

  毛昶熙一生在仕途中,经历清代末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毛昶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