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名人刘竹生介绍
刘竹生,193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顾问、总研究师。
刘竹生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965年5月起历任七机部一院一部11室任设计员、工程组副组长;1980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工程师;1986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高级工程师;1992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究师。
刘竹生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刘竹生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17日,刘竹生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47年,入读于哈尔滨市抚顺小学。
1952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五中学。
1954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十五中学。
1955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
1958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物工学专业。
1959年9月,转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理系工程力学专业。
1962年7月,先后在122厂、112厂实习;9月,转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及强度计算专业。
196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1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五所4室设计员,并参军入伍。
1964年2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五所55车间实习。
1965年5月,调入七机部一院一部11室任设计员,后任工程组副组长。
1969年,在黑龙江沈阳军区3271部队农场劳动锻炼。
1980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工程师。
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高级工程师。
1991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11室副主任。
1992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研究员。
1993年8月,任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副总工程师。
1997年,任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工程师。
2009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顾问;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究师。
刘竹生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刘竹生曾负责中国首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的核心技术—助推器捆绑分离系统研制,提出了捆绑分离方案,设计了捆绑分离机构;主持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设计;主持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在神舟七号任务研制期间,提出“变能蓄压器”方案,解决了“纵向耦合振动(POGO)”难题;协助工程总体对舱外航天服的技术方案及指标、试验项目及结果给予指导和把关。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9月,刘竹生已出版期刊、专著30余篇 ,其代表论著有《航天分离设计》《航天火工装置》等。
科研奖励
截至2016年4月,刘竹生已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1项等奖项。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2004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0年
航空航天工业部通令嘉奖
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2年4月
首都劳动奖章
1992年8月
三等功
1992年10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务院
1993年
航天奖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1994年
“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1999年
长征奖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
1999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3年
“载人航天功臣”称号
国防科工委
200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
2022年9月
2022年名人堂奖
国际宇航联合会
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
刘竹生人物评价
“刘竹生是中国运载火箭的领军人才,为中国运载火箭和载人火箭的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京报网评)
“刘竹生是中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为提高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
“刘竹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中国》评)
刘竹生补充介绍
刘竹生,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193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籍贯黑龙江哈尔滨。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系。现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技术顾问。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曾负责我国首枚-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的核心技术-助推器-分离系统研制,提出了-分离方案,设计了-分离机构。在担任载人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期间,主持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设计,主持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在神舟七号任务研制期间,提出“变能蓄压器”方案,解决了“纵向耦合振动(POGO)”难题;协助工程总体对舱外航天服的技术方案及指标、试验项目及结果给予指导和把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刘竹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