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邢台市名人>临西县名人

周惊湖

暂无周惊湖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临西名人周惊湖介绍

中国书法家

周惊湖,河北省临西县大十二里村人(原行政区划为山东省临清县),1914年出生,1975年冬去世。是一位书法艺术上达到相当成就、却长期湮没于乡野之间名不见经传的书法家。王希文、李夫燕编选,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惊湖遗墨》一书,选入了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百多幅周惊湖遗作。

周惊湖简介

周惊湖身怀书法绝艺,诗书印俱佳,书法诸体兼通,尤以魏碑为最。楷书端庄典雅,含魏晋风骨;魏隶圆浑厚重,独辟蹊径;行草体势舒展,饱笔浓墨,笔笔为实,不留飞白,绝无躁气。他师法传统,但和而不同,有新意,有自己的胸臆和心境的抒发,因而有精神,有生机和活力;他行笔甚慢,如书篆隶,哪怕一个点也要斟酌再三。一旦成篇,行云流水,风樯阵马,神韵十足。但成就最高、惊世骇俗的还是他的魏碑。原中国书协主席舒同对他的书法作品大加赞赏。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认为,读周惊湖先生的书品,犹如凭临一池素沽静谧的秋水,期间聚散离合着书家淡泊宁静,却又高蹈逸出的心智。中和为美,和而不同,是中国书法审美价值判断的基础,惊湖先生的书艺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

周惊湖生于卫运河畔,得齐鲁、燕赵文化的肥田沃野养育,天资聪慧,早入书道,临帖无数,废笔成冢,用纸以车计。十几岁时,为乡党张自忠父亲作祝寿长联,诗书双绝,艺惊四座。成年之际沿运河游历,南下江浙,北上京卫,广求名师,曾在北京、山东报馆任职。解放后回乡任教,文革中因地主身份和“历史问题”被逐出教师队伍,遭到批斗,沦为无业游民。他的一副“五五初度自述联”,形象地道出其当时的困境:“冬拥败絮,夏服鹑衣,暮春穿棉,晚秋著褂,更那堪敝屣破帽,赤足科头,岁岁囊橐似洗,釜瓮生尘,块然伏老屋,最怕风雨惠临,雪霜下降,寄生五十有五年,怎生反革命,四海伶仃一故我。北地末僚,南国骄子,鲁东食客,临西酒徒,曾记取两番入狱,一度被俘,处处托钵吹箫,笔耕墨耨,突而作新衣,乃致耒耜不识,稷菽莫辨,自供一千零一号,底事国民党,万般臭垮五种人。”其中“底”“国”两字均少一点,意味他一点也不是国民党。其实他对自己的艺术成就是非常自信的,生前曾多次表示:“拙笔或可传世,日后自有定论。”临终还留下一副对联:“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无泥。”(胡宝祥)

周惊湖补充介绍

  书法家----周惊湖

  周惊湖(1914-1975),字澄,名世德,号惊湖,著名书法家,原临清大十二里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人。

  周惊湖是一位艺高而名不彰显的书法家,他从甲骨文、金文、秦篆之婉通,汉隶之质朴,魏晋之风流,古今书道之流派中汲取营养,而又站在创新的前哨,把艺术作为自己感情的物化,将书法拟为自己的感情的载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锤炼打造出了一种与自己相适应的独特风格。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周惊湖曾与国画大师李苦禅交好。1960年代前期,彼此尚有书信来往。他致李苦禅的信,特用毛边纸写核桃般大小的字,或魏、或隶、或草、或行,烟云满纸。苦禅先生阅后复云:“晤字如面,先生用笔骨法能悬针垂露,墨法圆浑不滞,笔笔含情。字字如锥划沙、满篇生辉,功力不减当年。”

  1984年,临清剧院落成,市文化局派员进京请当时的中国书协主席舒同题写院名,舒同说道:“临清有个周惊湖,字比我写得好,还是请他写为好。”

  周惊湖一生醉心书法艺术,颇负盛名。2004年其书法作品珍藏册《惊湖遗墨》出版发行。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观后称赞道:“读周惊湖先生的作品,犹如凭临一池素洁静谧的秋水,其间聚散离合着书法家淡泊宁静却又高蹈逸出的心智。他师法传统但和而不同,有新意,有自己的胸臆和心境抒发,因而有精神,有生机和活力,也就有发展。

  “周惊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