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名人殷希彭介绍
殷希彭(1900年-1974年12月5日),河北省安国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主任教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殷希彭人物生平
1900年,殷希彭出生在安国市小营村普通人家。他从小苦读诗书,发奋学习,二十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大学医科就读,毕业后被留母校任外科助教。
1928年,被送往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医学部,成为著名医学教授川上渐病理学研究室研究生。
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他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创始人,编著了《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病理学教学
1938年,保定失守后,安国伪政权就上门邀请他参加安国维持会;不久,又有人上门拜访他,以优厚待遇邀他出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殷希彭教授先以“做学问者不闻政治”,“才疏学浅不堪大任”为由予以拒绝。后受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邀请参加八路军。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殷希彭以“教课认真,督导严厉”著称,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成为战争年代我军著名的医科学校。殷希彭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战争,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抗日队伍。
1943年,殷希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殷子刚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不满17岁的次子殷子毅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
解放战争时期,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建国后,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他首先在华北军区所属医院推行责任制和保护性医疗制度。他创办了《卫生建设》,编辑出版了《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
1954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共,1955年授少将衔者,仅李曼村、殷希彭、高存信、梅嘉生、傅继泽、管松涛6人。
1966年,殷希彭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文革期间受到怀疑和打击。
1974年12月5日,殷希彭将军去世,聂荣臻元帅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已故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殷希彭同志,是我军有名的医学教育专家。1900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小营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原名殷同寿,希彭是他的字。他因不肯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中学毕业时下定决心不考政法科,而选考了医科。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在母校——保定河北医学院担任助教。一年后,他又被学校送往日本一所大学公费留学,毕业时考取病理科医学博士,回国后任河北医学院病理科教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殷希彭由保定返回安国县老家。后来,以吕正操为司令员建立起冀中军区抗日根据地。于是,殷希彭同志就参加了八路军。
他参军前月薪是300多元,生活十分优裕。入伍后,穿起粗布军装,和战士一起吃窝窝头、老咸菜或小米饭、白菜汤。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确实是个突变。有人曾怀疑他是否能受得了,而他安之若素,工作热情,积极肯干,深受群众敬佩。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前身)成立后,殷希彭同志被调去担任教务主任。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卫校教员伙食标准按小灶待遇。但是反“扫荡”的时候,殷希彭跟大家一样,靠煮老玉米来充饥。
1942年,江一真和喻忠良介绍殷希彭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殷希彭同志的长子殷子刚在他参军之前就参加了八路军,很快入了党。1943年春季,殷子刚在一个独立游击队当政委的时候,同敌人作战时牺牲。
殷希彭的次子殷子毅,1941年14岁时,就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1943年秋,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秋季大“扫荡”。一天傍晚,卫生学校的队伍正集结在一个小山庄内休息,敌人的飞机突然超低空飞来狂轰滥炸。“轰隆”一声,殷子毅和另外三个同志的住房被敌机炸塌,殷子毅同志当场牺牲。一位教员发现后,立即向殷希彭同志报告。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掀开覆盖在儿子脸上的面纱,情不自禁地滴下热泪,默默地低下头,然后默默地离去。
前后半年时间,殷希彭教授连丧二子。同志们劝他不要过于悲伤,自己保重身体要紧。他说:“请同志们放心,我经得起这种打击。它只能使我更坚强,而不会削弱我的革命意志。在抗战中,牺牲是难免的。”
殷希彭进城以后,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雷厉风行的作风。1954年,组织上调他到长春第一军医大学担任校长。到任之前,他步行到我家里辞行。他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工作又调动了,要到第一军医大学办教育去。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组织上调他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搞科研工作,后来又调他到总后搞卫生行政工作。他始终是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直到1974年被癌症夺去生命为止。
殷希彭人物成就
在卫生教育事业上的成就
1939年5月,晋察冀军区决定筹建卫生学校,根据白求恩同志的建议,从冀中军区抽调病理学教授殷希彭、微生物学教授刘璞、儿科专家陈淇园、眼科专家张文奇等到筹备中的学校任教。
1939年9月18日,军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江一真任校长,殷希彭任教务主任,以后又升任副校长,做校长达6年之久,他不仅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还对学生讲授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还对学校后来附属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病理专业给予了关注和指导,为后来的临床病理学奠定了基础。
殷希彭在担任教务主任时,面临着环境困难、人员困难、设备困难,他经常和江一真校长、白求恩同志研究克服困难坚持办学的方法,制定教育计划,自编教材,因陋就简,自己制作教具,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环境恶劣、时间紧迫、部队急需,他提出了“突出重点、适应对象、按需施教、急用先学”、“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战争”的办学特点,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日本抗降以后,学校进驻张家口,殷希彭已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同时兼任白校校长。为使学校更快发展,他一方面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吸收原张家口蒙疆中央医学院的医生、教师及其他卫生人员参加我军并到白校工作,一方面招收地方青年到白校学习。军区决定白求恩医科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殷希彭仍兼任校长。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方工作,有20多名日籍教师、医生、护士到合校后的学校工作,其中有著名病理学教授稗田宪太郎。
全国解放以后,学校从石家庄迁往天津,更名为天津军医大学,后改为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同志调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不再担任学校校长。
1954年,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后,学校校址设在长春,命名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又被任命为第一军医大学校长。他提出军医大学的任务就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明确指出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政治坚定、具有军事素质和现代化国防卫生干部。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和放射医学人才。在他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第一军医大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成为一支军事医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958年,学校奉命移交吉林省后,殷希彭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1963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但他仍时时关心学校的发展。
一生的命运
1900年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1920年入河北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他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教学的创始人,编著了《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
册》。他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困居乡里。有人邀请他出任伪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参加安国县维持会,他拒绝了。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效刘备叁顾茅庐,邀请38岁的殷希彭参加八路军,第一次见面,殷希彭就爽快地答应了。殷希彭参加八路军,犹如树立了一面旗子。在他
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事和学生纷纷参军。一时间冀中军区增加了许多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白求恩到冀中军区,看到有这么多教授,十分吃惊。殷希彭历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训练队教务长、后方医院医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华北医科大学校长。1943年,殷希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次子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他虽身为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但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他经常拍案而起,终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他悲愤地说:总结我的一生,几十年中,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亲属中受我影响参加革命的有几十人,同事和学生就更多了。我抛弃了300元大洋的优厚待遇,毁家救国,为党工作几十年,最后落了个反党,我死而有冤,死不瞑目。殷希彭1974年去世,终年74岁。殷希彭病重期间,聂荣臻元帅两次到医院看望他,并指示熟悉他的在北京的老同志看望他。殷希彭去世后,聂荣臻元帅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殷希彭补充介绍
殷希彭(1900年-1974年),河北省安国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主任教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人物生平
1900年,殷希彭出生在安国市小营村普通人家。他从小苦读诗书,发奋学习,二十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大学医科就读,毕业后被留母校任外科助教。
1928年,被送往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医学部,成为著名医学教授川上渐病理学研究室研究生。
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他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创始人,编著了《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病理学教学
1938年,保定失守后,安国伪政权就上门邀请他参加安国维持会;不久,又有人上门拜访他,以优厚待遇邀他出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殷希彭教授先以“做学问者不闻政治”,“才疏学浅不堪大任”为由予以拒绝。后受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邀请参加八路军。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殷希彭以“教课认真,督导严厉”著称,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成为战争年代我军著名的医科学校。殷希彭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战争,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抗日队伍。
1943年,殷希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殷子刚在前方战斗部队牺牲,不满17岁的次子殷子毅在反扫荡中遭敌机轰炸阵亡。他的妻子带着幼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沿街乞讨度日。
解放战争时期,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建国后,殷希彭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他首先在华北军区所属医院推行责任制和保护性医疗制度。他创办了《卫生建设》,出版了《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
1954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共,1955年授少将衔者,仅李曼村、殷希彭、高存信、梅嘉生、傅继泽、管松涛6人。
1966年,殷希彭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文革期间受到怀疑和打击。
1974年12月5日,殷希彭将军去世,聂荣臻元帅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
已故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殷希彭同志,是我军有名的医学教育专家。1900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小营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原名殷同寿,希彭是他的字。他因不肯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中学毕业时下定决心不考政法科,而选考了医科。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在母校——保定河北医学院担任助教。一年后,他又被学校送往日本一所大学公费留学,毕业时考取病理科医学博士,回国后任河北医学院病理科教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殷希彭由保定返回安国县老家。后来,以吕正操为司令员建立起冀中军区抗日根据地。于是,殷希彭同志就参加了八路军。
他参军前月薪是300多元,生活十分优裕。入伍后,穿起粗布军装,和战士一起吃窝窝头、老咸菜或小米饭、白菜汤。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确实是个突变。有人曾怀疑他是否能受得了,而他安之若素,工作热情,积极肯干,深受群众敬佩。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前身)成立后,殷希彭同志被调去担任教务主任。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卫校教员伙食标准按小灶待遇。但是反“扫荡”的时候,殷希彭跟大家一样,靠煮老玉米来充饥。
1942年,江一真和喻忠良介绍殷希彭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殷希彭同志的长子殷子刚在他参军之前就参加了八路军,很快入了党。1943年春季,殷子刚在一个独立游击队当政委的时候,同敌人作战时牺牲。
殷希彭的次子殷子毅,1941年14岁时,就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1943年秋,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秋季大“扫荡”。一天傍晚,卫生学校的队伍正集结在一个小山庄内休息,敌人的飞机突然超低空飞来狂轰滥炸。“轰隆”一声,殷子毅和另外三个同志的住房被敌机炸塌,殷子毅同志当场牺牲。一位教员发现后,立即向殷希彭同志报告。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掀开覆盖在儿子脸上的面纱,情不自禁地滴下热泪,默默地低下头,然后默默地离去。
前后半年时间,殷希彭教授连丧二子。同志们劝他不要过于悲伤,自己保重身体要紧。他说:“请同志们放心,我经得起这种打击。它只能使我更坚强,而不会削弱我的革命意志。在抗战中,牺牲是难免的。”
殷希彭进城以后,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雷厉风行的作风。1954年,组织上调他到长春第一军医大学担任校长。到任之前,他步行到我家里辞行。他高兴地告诉我,他的工作又调动了,要到第一军医大学办教育去。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组织上调他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搞科研工作,后来又调他到总后搞卫生行政工作。他始终是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直到1974年被癌症夺去生命为止。
“殷希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