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名人王德民介绍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 。
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钻采系,同年赴大庆油田,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从事科技研究工作;1961年独立推导出地层测压计算公式“松辽法”;1965年首次研制了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工艺;1978年,他组织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90年代,组织完成了“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攻关,推广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21世纪,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用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项研究工作 。2016年4月12日,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
王德民在油田开发的注水和三次采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使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为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技术保证。
现为东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德民人物经历
王德民1937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一个中瑞混血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中央外贸学院教师。他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用英文教他识字、绘画,他喜欢一个人躲在屋里看书 。由于在家里母亲主要就教他用英语交流,小时候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几乎不识汉字;从四年级起,小王德民上了以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克服不识汉字的困难之后,中学时他成绩优异 。
1955年,王德民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考入了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又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1960年即将毕业时,学校还有意将他留校 。
1960年,王德民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工作,被分配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参加了松辽石油会战;他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误差会越来越大。王德民立志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分析解释方法,自学俄语研究数学推导方面的苏联资料,废寝忘食、连续奋战100多天,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 。
1963年,由于初出茅庐便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王德民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同年年底,他被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主持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王德民和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油田第一线,决定改用很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往井筒里下测试仪器,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他们先后研究出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
1970年初,针对大庆油田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王德民带领同事们连续攻关一年多,历经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这套偏心配水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以后,他和全所人员共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978年,王德民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也不再搞单项研究了,而是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行整体攻关;他从分析中发现整个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提出了由自喷采油逐步转为机械采油的开采方式,组织了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项目,提出并组织研究成功了对薄油层的限流法压裂工艺。1983年,王德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
1986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超过80%)期后,带领1000余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其中用聚合物驱油的方法三次采油,已取得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明显效果 。
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集中精力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采油技术;他与有关院校联合探讨,经过现场试验改进了设备及流程,用实践使国际上也很难应用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方法在大庆油田进入大面积工业化运用阶段,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
从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担任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要领导,但他依然是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开发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经过8个现场试验可使驱油率增加50%;他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他还在研究“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课题,并考虑“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以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化学驱油的采油工艺 。
2007年3月,王德民以石油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访谈 。
2009年,王德民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2016年4月,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同年11月,中国石油学会《Petroleum Research》创刊,作为院士参加了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2017年5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行的“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研讨会上,披露了“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成功实现四次采油的成果 ,这一技术在油田采油一厂萨中开发区南一区中西部水驱试验区先后开展了17口井的先期研究与试验,截至2017年6月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 。
2018年1月,参与完成的“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王德民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50多年来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发明了一整套以“松辽法”、“偏心配水、配产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为代表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分层开采和测试技术,仍在推广应用,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其它油田也进行了广泛应用;提出并组织完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是支撑大庆油田1981年至1995年期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主要技术手段;首次提出了聚合物粘弹性可以提高驱油效率的理论,组织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发展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产量连续稳产了27年,创出了世界同类型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效果最好的佳绩;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新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
一、油田初期开发阶段(1960-1963)
针对大庆油田地下的实际情况独立推导出了地层测压计算公式“松辽法”,比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解释结果误差小5倍,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这一成果仍在大庆油田和中国其他油田继续推广应用,累计应用已达100万井次以上。
二、油田产量上升阶段(1964-1975)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研究完成的一套在油管内用钢丝起下仪器的分层测试工艺技术,分层测试合格率达到90.9%,并在大庆油田推广应用;
针对油田经开发后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问题,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偏心配产、配水器,比国际同类产品轻1/2、短2/3,应用这一整套偏心配产配注工艺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提出并研究成功了以“松辽法”试井解释方法、偏心配水和配产、分层测试等为核心,适应中国非均质油藏的“六分四清”分层注水采油工程技术,使中国分层注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油田高产稳产阶段(1976-1997)
提出并组织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研究,形成以自喷采油转变为机械采油的开发方式、钻加密调整井和表外储层为核心的系列开发技术;
针对难于开发的表外储层等薄差油层研究完成的限流法压裂改造工艺技术,一次可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70个薄油层,国际上类似的技术一次只能压开3至4个油层;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增加6亿吨,推广使用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的问题,确立了以化学驱方法即聚合物驱油技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创造性地提出粘弹性可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选出适合于大庆油田的聚合物,解决了聚合物高黏性非牛顿流体在管道输送及矿场高压注入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使大庆油田成为大规模应用聚合物驱油三次采油的生产基地。
四、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阶段(1998-)
提出并组织研究出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复合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试验证实提高采收率20%以上;
实现用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相结合的方法开采薄差油层的首次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13%以上;
完成了树脂砂压裂等7套采油工艺技术,使化学驱工艺成龙配套,成为可以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油田开发重要技术手段。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的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30%左右;
致力研究的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
在中国及国际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 。据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在1986年至2007年共发表了46篇期刊论文 。
论文(部分)
王德民,陈朝胤.国际石油工程会议论文集·大庆油田分层注采工艺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3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美国学会石油工艺,1983(8)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堵水效果预测方法.石油学报,1983(1)
王德民,唐加礼.第二次国际石油工程会议论文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3
著作
王德民等编译.国外三次采油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08
王德民主编.大庆科技论文精选 1960-1995年在国际会议及国外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王德民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王德民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9
王德民主编.大庆科技论文精选 续 1995-1998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王德民著.走向新世纪的大庆油田开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
科研成果&项目
王德民先后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24项,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7项获国际专利。
1978年王德民组织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艺”“分层采油工艺”“油水井测试工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他研究的“油井多用途偏心配产控制系统”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1986年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注水开发高产稳产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8年组织完成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科研成果“聚合物驱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他主持攻克的“泡沫复合驱油”技术获2005年度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
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荣获了世界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会员奖”和“提高采收率开拓奖”,并被授予“终身会员”荣誉称号。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获得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的崇高荣誉。
王德民人物评价
王德民是一位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得到重视和尊重;王德民的研究都是从实践出发,他的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了生产力;他对石油工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
王德民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他的每项研究都应用至今,一直以来坚持原则,只研究油田急需并且大部分需要的项目。(《光明日报》评)
王德民坚持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其独特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突出特点,在油田注水开发和三次采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使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的应用,对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稳定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东北网评)
作为一个东西方混血儿,外貌与平常人不同 ,面庞英俊,五官立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广州日报》评)
王德民补充介绍
王德民(1937.2.9-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同年参加松辽石油会战,曾任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独立推导出取代“赫诺法”的地层测压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整套偏心配产配注工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六分四清”分层注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79年至1985年,提出并组织了以转变采油方式为核心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系统工程以及”5000万吨10年稳产工艺规划”,针对难于开发的表外储层等薄差油层,发明了限流法压裂改造油层工艺技术,使大庆油田增加可采储量6亿吨,为持续高产稳产做出了杰出贡献;1986年至2000年,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的问题,提前开展了提高采收率的室内和现场试验,首次提出了粘弹性可以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大幅度提高了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注聚合物后出现的地面流程不适应和井下管柱严重偏磨的若干难题,建成了世界上应用聚合物驱油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工艺最先进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使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产量连续稳产了27年,创出了世界同类型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效果最好的佳绩;21世纪以来,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新工艺,目前已投入应用性试验。由于在油田开发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24项。享誉国际石油论坛,荣获了世界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会员奖”和“提高采收率开拓奖”,并被授予“终身会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获7项国外专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译作5部。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德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