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名人路温舒介绍
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钜鹿东里(今河北省广宗县)人。西汉时期大臣。
早年家贫,编蒲抄书。学习律令和《春秋》,略通大义。举孝廉出身,授山邑县丞,迁巨鹿郡吏。元凤年间,授廷尉(李光)奏曹掾,守廷尉史。
汉宣帝即位,上奏《尚德缓刑书》,得到采纳和欣赏,授广阳私府长,迁右扶风郡丞,累迁临淮郡太守,政绩出色,死于任上。
路温舒人物生平
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小时候,路温舒的父亲让他牧羊,他把湖泽中的蒲草取来,做成简牒,编起来写字。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不久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太守来到县里,看到后感到很惊异,便让他代理曹史。他又钻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义。后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因犯法免去官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只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人民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结合。《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只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罪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
当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
温舒跟其祖父学过历数天文,曾断言汉朝只有二百一十年,并秘密上奏预为戒备。成帝时,谷永也曾说过同样的话。到王莽篡位时,想宣扬其取汉而代之的理由,才把他的上书公开出来。路温舒的儿子及孙子都曾做到了太守一级的大官。
路温舒轶事典故
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钜鹿(今河北广宗 县)有一个叫路温舒的人,家里十分贫穷,父亲没钱让他读书,只好让他给人家放羊。失去学习的机会,路温舒虽然很难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他向别人借书,可这样不方便。有一天他放羊的时候,发现河边有一种叶子很宽的蒲草,编成了一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下来。他从抄的书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了朝廷的大官。
路温舒史料记载
《汉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路温舒主要成就
汉宣帝即位后,路温舒写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尚德缓刑书》,劝诫宣帝减省法制、放宽刑罚、崇尚德政。文章收录于《古文观止》 ,此奏章体现了路温舒对司法改革的建议,希望朝廷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 。
文章从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说起,又从反面指出秦朝的过失,揭露了汉朝狱吏的危害,最后归结到“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 ,目的是要说服宣帝改变自武帝以来的严刑峻法、冤狱四起的情况,很有说服力。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
对于矫治的办法,路温舒作为封建时代的廷尉史官,只能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 ,即让人讲话,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牢骚、骂娘的话都让说,才能“开天下之口”,招来至切之言。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召公谏厉王止谤》)的优良传统,主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可杀可不杀者不杀,可治罪可不治罪者不治罪。 这在如今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把希望寄托于国君的开明,则有其局限性 。路温舒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吏,不可苛求于他,不能象路温舒那样寄托于个人,而必须从根本制度上着眼。
路温舒人物评价
班固: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君子以为有后。贾山自下劘上,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
路温舒建议改革。皇帝刘病已的反应是,下一道诏书,命全国法官办理案件时要宽大公平。仅靠行政命令当然不能改受悠久传统,因为冤狱与酷刑,是无限权力政治制度下的产物,此种制度存在一日,冤狱与酷刑存在一日。像司马迁、周亚夫、颜异,事实上任何法官都救不了他们。但路温舒的奏章,使我们发现中国人权所受的蹂躏,自古就没有有效的保护。这份奏章,是中国最早争取人权的呼声,虽然很温和,很微弱,而且又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路温舒补充介绍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宣帝曾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约公元前七三年前后在世]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生卒年不详。约汉昭、宣二帝间前后在世。少时,父使牧羊,乃截泽中蒲爹为牒,用以为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太守见其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决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昭帝时,守廷尉史。宣帝即位,(公元前七三年)温舒上 书 言宜尚德缓行。帝喜其言,迁广阳私府长。举文学高节。迁右扶风丞。久之,迁临淮太守,政迹优异,卒于官。
“路温舒”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