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雄安新区名人>雄县名人

韩婴

韩婴人物照片

雄名人韩婴介绍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

韩婴,男,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见韩《易》两好之,更从受之。

韩婴主要成就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徭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

韩婴个人作品

韩婴的思想主张为广泛传播儒家思想,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了思想准备。《汉书·艺文志》《易》类有《韩氏》二篇;《诗》类有《韩故》36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清赵怀玉辑《韩诗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韩婴作品范例

魏文侯问狐卷子:“父亲贤明,子女就可以依赖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儿子贤明,父母就可以依赖吗?”“不可以。”“兄长贤明,弟妹就可以依赖吗?”“不可以。”“弟弟贤明,兄长就可以依赖吗?” 不可以。”“臣子贤明,君主就可以依赖吗?”“不可以。”魏文侯立刻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责问:“我问您五个问题,你都说不可以依赖,这是为什么?”狐卷子回答说:“父亲贤明,没有能超过尧的,而他的儿子丹朱傲慢荒淫,后被流放;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的,而舜的瞎眼父亲与小儿子象合谋杀害舜,后被拘禁;兄长贤明,没有能超过舜的,而他的弟弟象被放逐;弟弟贤明,没有能超过周公(周旦)的,而他的兄长管叔因搞叛乱被杀;臣子贤明,没有能超过商汤和周武王的,而其主夏桀和商纣因荒淫残暴,遭到讨伐。所以老是想依赖他人,是不会达到目的的;恃仗他人也是不会长久的。(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你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应该从自身做起。别人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呢!”

韩婴补充介绍

  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如《易》学精深,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见韩《易》两好之,更从受之。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

  个人作品

  韩婴的思想主张为广泛传播儒家思想,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了思想准备。《汉书·艺文志》《易》类有《韩氏》二篇;《诗》类有《韩故》36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清赵怀玉辑《韩诗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韩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