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衡水市名人>安平县名人

崔寔

暂无崔寔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安平名人崔寔介绍

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
东汉大臣

崔寔(约103年—约170年),字子真,小字元始,冀州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大臣、农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崔骃的孙子,书法家崔瑗的儿子。

元嘉元年(151年),起家郎官,上呈《政论》,历任议郎、大将军(梁冀)司马。出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治理边疆,颇有惠政,累迁尚书。建宁三年(170年),去世,后世尊为“博陵崔氏”先祖。

著有《四民月令》,反映了东汉晚期世族地主庄园全年的家庭事务计划,对后世进行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崔寔人物生平

崔寔少时沉静,爱好典籍。父亲崔瑗去世,减卖田产,修起冢茔,建立碑颂。葬后,隐居在墓旁,资产用尽,因穷困,以贩酒为业。当时人多因此嘲笑他,但崔寔始终不改。但也就是够家用而已,不致力于盈余。服丧完后,三公都来征召,他都没有应召。

元嘉元年(151年)十一月,朝廷召命公卿郡国举荐至孝有操行之士。 崔寔受到郡里的推举,被征到公车,因病不能对策,除为郎。明晓政体,做吏的才能很有富余,谈论当世便利之事数十条,名为《政论》。论点切中要害,言论动听且确切。

此后,崔寔被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征召,他全不应召。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才能美好高妙,宜在朝廷任职。朝廷召拜他为议郎,升迁为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著文作书。 又出京任五原太守,有惠政。

崔寔教授百姓制作工具以避免遭受寒冷之苦。当时胡虏侵入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吏民,崔寔整顿兵马,注重烽候,使胡虏不敢侵犯,常常成为边境最强的队伍。 后来崔寔以病被征召,拜为议郎,又与各位儒学博士共同榷定《五经》。

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借宦官之力杀死梁冀,崔寔因是故吏而被免官,禁锢多年。

当时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朝廷召命三公推举威武有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拜为辽东太守。在赴任的路上,崔寔母亲刘氏病故,他上疏精求蹄归葬行丧。服丧之后,朝廷召拜他为尚书。崔寔以当时动乱不安,称病不理事,数月后被免官归家。

约建宁三年(170年),病故,家徒四壁立,没有殡敛费用,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崔寔史籍记载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崔寔主要成就

政治理论

崔寔的政治理论主要体现在《政论》中。《政论》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

崔寔在法制问题上,主要有以下观点:⑴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汉元帝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王朝“基祸之主”。⑵反对赦免。东汉时,特别是后期,统治者频繁颁布赦令,赦免罪犯,以缓和阶级矛盾。崔寔对此作法极为反对,认为“赦以趣奸,奸以趣赦”。频繁赦免罪犯,不仅不能制止犯罪,反而使人“轻为奸非”,“犯恶尤多”。如此相互促使,“两不得息”。主张不轻易颁布赦令,最好相隔十年以上,才大赦一次。

农业成就

农本思想

崔寔在《政论》中谈到“上家”有“钜亿之资”,“侔封君之土”;而“下户”则“无所踦足”;又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这些言论说明他具有浓重的农本思想。

农业理论

崔寔的农业理论体现在《四民月令》中。《四民月令》实为庄园地主的经营手册,但它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则确属农业生产知识。 全书按月安排计划,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农业措施与农业操作,一切都是按耕、桑等事项需要来筹划的,与一般月令书专言时令者不同,因而历来都把它视为农书,而且是中国古农书中“农家月令书”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它代表了西汉《氾胜之书》以后农学和农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崔寔人物评价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⑴寔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鼌错之徒不能过也。⑵崔为文宗,世禅雕龙。建新耻洁,摧志求容。永矣长岑,于辽之阴。不有直道,曷取泥沈。瑗不言禄,亦离冤辱。子真持论,感起昏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家之法已严矣,而崔寔犹病其宽,何哉?盖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之论,以矫一时之枉,非百世之通义也。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崔寔个人作品

崔寔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各类著作凡十类十五篇 ,其中以《政论》和《四民月令》为代表。

崔寔后世纪念

崔寔墓位于河北省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也称崔公墓,是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崔氏墓群的一部分。

崔寔补充介绍

  崔实(103~约170)(又名崔寔),字子真,冀州(今河北安平一带人)。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著有《四民月令》、《政论》等,系东汉著名文学家崔瑗之后,与蔡邕(yong,一声)齐名,号称“崔蔡”。

  持家

  治黑暗,世家地主累世贵盛。他们除了拥有田园、苑囿外,还将西汉时少见的坞壁、营堑作为自家的庄园形式。庄园内聚族而居,宗族首脑、长者是庄园的统治核心。崔实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高第的庄园主家庭。

  “崔氏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后汉书·崔实列传》)崔实是继祖父崔之后崔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他的父亲崔瑗虽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但性格豪迈,不关心家中生计,偌大的庄园全由崔实母亲一人操持。崔实是个孝顺的孩子,看母亲辛苦,就学着帮助料理,他处处留心经营管理的经验,逐渐学得不少按照时令来安排耕织操作时间的知识 。崔瑗去世后,崔家庄园经济窘迫,单靠耕职不够开销,于是除了加强屯贱卖贵之外,崔实还利用家中旧有的酿造技术,经营酿造酒、醋、酱业,维持生活。“正月可做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酱 。”《四民月令》)我想,崔实的这个经验应该就是在助母持家过程中得出的吧,而此处的“清酱”,应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酱油吧。

  出仕

  在东汉,名门望族”式的家庭,其男性成员在选择自己“出仕”时机的时候,一般是相当慎重 、不肯轻易屈节的 。所以,虽然两次被桓帝召拜,朝中大臣多次举荐,性格内向的崔实出仕时还是到了中年。

  人到中年,阅历和知识更加丰富 。崔实就带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和积累了半生的农业知识来到了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任太守职。那时的五原郡,经历了王莽新朝 、南北匈奴激战以及汉匈交战,百姓贫苦不堪 。崔实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之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虽然那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纺织……环境的恶劣不可怕,可怕的是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崔实决心带领五原郡的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他先是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然后用得来的20余万两银子买来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 、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 、生活渐渐改善 。后来,在五原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沤麻的池塘,麻池这一地方俗名也由此而来。

  著书

  由于在五原政绩卓著,崔实又被推荐为带有边防重任的辽东太守,不幸的是,在赴任途中,他的母亲病故了。回乡,为母行丧 ;丧满,升为尚书;遇党祸,免归。《四民月令》就在崔实家居洛阳时诞生了。

  这本用“月令 ”体裁写成的古代农书与《汜胜之书》齐名。崔实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分作三大类:一是家庭生产和交换;二是家庭生活,包括祭祀 、医药养生 、子弟教育 、住房和器物修缮收藏等 ;三是社会交往。这三大类中,他着重强调的是家庭生产的交换。比如,一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月,“雨水中,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可种春麦、瓜 、芥 、葵 、大小葱等 ;林木方面,可移竹 、桐 、松等树 ;蚕桑加工方面,令女红促织布 、令典馈酿春酒 、作诸酱等。”农历二月,“阴冻毕释。

  春分中,雷且发声,玄鸟巢。可种禾 、大豆 、苴麻 、胡麻 、地黄等。”到了农历三月,就“清明谷雨杏花盛了,时雨降,可种胡豆、胡麻 ;昏参夕,桑椹赤,可种大豆 ;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利沟渎。清明后十日封生姜,至立夏后芽出,可种之…… ”崔实不迷信,所以他的《四民月令》非常务实。在写到农田水利方面时,他坚持“人力足以改造自然 ”的主张,极力称颂“史起引漳水灌邺 、李冰凿离堆通三江,秦开郑国,汉作白沟 ”,主张“崇堤防以御水害 ”。这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思想,即荀况的《天论》一脉相承的反天命观点呀。崔实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在述正月“陈根可拔 ”时,他自注“此京师洛阳地区之法,其冀州远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 ”;述二月种植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调 ”。就是说,对农事操作,要随时、随地 、随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生活

  儿子心中最崇拜的人莫过于父亲,所以崔实的一生受父亲崔瑗影响最深。

  书法家崔瑗是写文章的高手,性情豪爽,当官时受百姓爱戴,游历处喜大宴宾朋,在家中只用粗茶淡饭。由于从不关心家里生计,所以没有什么积蓄,去世时,孝顺的儿子崔实为支撑“旺族 ”的门面,变卖田宅,为其修墓,也因此“资产竭尽 ”,不得不以酿酒贩卖为生。

  在以后的岁月中,崔实坚守着对父亲的崇拜,在清贫的生活中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人生观点付诸于笔端,为官之后更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用读书人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其实,崔实对人民生活的真诚关心,正是他的主张—— —强本抑末,不同的是,他心目中的“本 ”,主要是指农桑 ;他所反对的“末 ”,则仅仅是指奢侈品的生产和交换。

  请看他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论》中所发的感慨:“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加上从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实在 、专一,崔实在为母守孝期满升任尚书不到一年,便不可避免地惹上了党祸官司,免归乡里。灵帝建宁三年,患病身亡。这么一个出身贵族、官居尚书,有着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农学家,死时家徒四壁,连棺木都买不起,幸有众好友相助,才得以安葬。

  崔实教授老百姓织布的举措,是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采用有针对性的、确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提高贫穷落后地区的造血机能,从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的是彻底的治本途径,站得高,看得远,不失为高明之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竟然家徒四壁,死后的棺材都是众人出资,才得以安葬 。

  公元144年,汉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2岁的儿子继位,定位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了。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顺帝皇后之兄)密谋,选中8岁的质帝称帝。年仅10岁的质帝看不惯梁冀独断专权,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一恨之下投毒杀害质帝。建和二年(公元147年),15岁的刘志继位,称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梁冀失去依靠,桓帝发动宫廷政变杀梁冀,梁冀满门遭斩。

  因为崔实曾为大将军梁冀的司马,因此受株连被禁锢数年。这时北方匈奴势利逐渐被鲜卑代替,鲜卑屡屡侵犯边境,经司空黄琼推荐,崔实再次被起用为辽东太守。不久因母亲去世获准归葬行孝。服丧过后,崔实被拜为尚书。

  这一时期发生“党锢之争”。汉桓帝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破孩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崔实看到很多无辜的人被杀,自己又无能为力,只好称病告老归田。

  包头故地父母官崔实虽是朝廷高官,但是他两袖清风,家境贫寒。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崔实去世。去世时家中一无所有,《后汉书·崔骃传》中称“家徒四壁,无以殡殓”。留下的只是空空四座墙壁,既没有家具陈设,也没有金银财宝。他生前的好友光禄勋杨赐和太仆袁逢等人合起来出资才买下棺椁将崔实埋葬,曾为包头故地五原太守的崔实才得以入土为安。

  “崔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