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雄安新区名人>安新县名人

陈士骅

陈士骅人物照片

安新名人陈士骅介绍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陈士骅(1905—1973),字孝开,河北省安新县人,水利工程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代院长,清华大学水利系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理事,北京水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陈士骅人物履历

1924年毕业于北京四中。

1932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工程硕士和国家特许工程师学位。

1934—1936年在陕西建设厅任技正,主持开发了多项陕南公路和水利工程。

1936年末投身教育界,先后任西北农专水利组组长、教授,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主任、教授。率先开设并讲授了“水利学”、“水工学”、“河港工程”、“桥梁工程”、“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课程。

解放后任北京大学工学院代院长,清华大学水利系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理事,北京水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陈士骅其他成就

陈士骅多才多艺,除本门学科外,还擅长书画,写旧体诗。 1966年后文革期间,因中风右手落残,用左手顽强写作,创作诗篇近千首。本诗集就是从他遗留的诗稿中遴选六百多首编纂而成。

陈士骅补充介绍

  陈士骅(1905~1973)字孝开。安新安州镇人。其父陈赓虞,字凤韶,是清末最后一科(甲辰科)进士。陈士骅1918年随家人迁居北京,1920年考入京师第四中学。1925年夏毕业后赴德国留学。先入波茨坦实业中学,后入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工程。1932年在导师关照下到德国国家铁路局作毕业设计,参与德国战略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从测量、计算、设计到绘图所分担的全部任务,写出毕业论文《关于战略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得到学校和导师的称赞,被授予“国家特许工程师”学位。

  1934年初回国,经邵力子和德国森林专家Fenzel推荐,当年2月受聘为陕西省建设厅技正,负责修建陕南公路。他不顾陕南交通不便和物质条件的恶劣,徒步进行实地考查和勘测,很快完成公路的设计,并绘出全部施工蓝图。次年,又完成咸阳渭河桥的设计和施工任务。1935年8月,回北平(今北京)省亲,北平市长袁良有意留他出任市府专员,他婉言谢辞,却应水利界前辈李仪祉的邀请,重返陕西,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初为副教授,后任教授,并兼水利组主任,在该校开设水利学、水工学、河港工程、桥梁工程、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课程。1936年冬,加入水利工程师学会。次年夏,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后任该社西北分社理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应上海同济大学聘请,到江西赣州,后辗转昆明,在该校土木系执教,并任土木系主任兼校总务长。1940年回北平处理家务,因海防失陷,南归不成,滞留北平,在中学任教。1945年后到北京大学工学院任土木系教授兼主任,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

  1950年1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应邀参加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11月与茅以升、金涛等人筹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他作为清华、北大、燕大三校调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调到清华。先后担任水利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系代主任,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以及校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等职。分管清华大学水利、土木、机械、电机等系的教学工作。讲授过水利学、水工学、农田水利等课程,他严谨执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调查,参加密云、王家园水库的设计与施工。除参与学校的教学领导外,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特邀技术顾问,华北盐碱地综合治理第三专业组组长等工作。

  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和民盟中央委员。“文革”中,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又患半身不遂,但仍笔耕不辍,集旧体诗1000余首,以抒情怀,并用左手录成书稿。他不仅长于诗词,在绘画、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士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