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海南省名人>文昌市名人

张云逸

张云逸人物照片

文昌名人张云逸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广西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张云逸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1892年8月10日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7岁时开始读私塾,12岁转入本乡启明高等小学。

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

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过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

1912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4年毕业后,被国民党南方支部派到统治海南岛的军阀龙济光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历任排长、连长。

1921年到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当营长。

1923年从政,任广东揭阳县县长,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

1924年复入粤军,在许崇智部任旅长。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同年10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6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成立警卫团时,力荐卢德铭任团长。大革命失败后,秘密掩护周士第等共产党员脱险并支持所部参加南昌起义。后脱离第4军,经香港前往上海,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土地革命

1929年7月被派往南宁,在桂军做兵运工作,任广西军官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南宁警备司令,成功地把教导总队和警备第4大队这两支旧式部队改造成新型人民武装。同年10月率部前往右江地区,以右江督办名义积极进行武装起义准备,消灭企图阻止起义的警备第3大队。12月11日,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并任军长。随后,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打退桂系军阀的反扑,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右江苏区。

1930年春为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率部转战桂黔边,攻占榕江城。6月回师右江,经过激烈

战斗重占百色,恢复并巩固了右江苏区。10月,根据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共中央关于红7军攻打柳州、桂林进而夺取广州的指示,与邓小平等率部北上,转战桂黔湘边。因部队在攻城战斗中损失严重,

在1931年1月于全州召开的红7军前委会议上,同邓小平等毅然决定放弃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转向湘粤边开展游击战争,并适时向中央苏区转移。2月,部队东渡乐昌河时遭敌拦截,被分割为东西两岸各一部。危急时刻,他沉着冷静地指挥未过河的部队突破封锁,急行到乐昌河上游再渡成功,挺进湘赣苏区。3月到达湘赣苏区中心永新城,同湘南独立师和红20军会合。4月任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攻占永阳镇。随后在遂川同先期渡过乐昌河的红7军主力会师,改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5月起与总指挥李明瑞率部连克安福、茶陵、安仁、遂川等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7月渡过赣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所部被编入第3军团建制,并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授“转战千里”锦旗。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任红7军参谋长、军长。

1932年起历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等职,参与研究红军的战略战术,组织参谋人员拟订作战计划。

1933年11月曾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前往福建,同宣布起义的国民党第19路军建立联系。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红8军团参谋长,12月复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协助军委领导组织侦察、开路设营、部署军事行动。到陕北后兼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军委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1936年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

1937年3月任红军后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员。曾奉命前往广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土地革命图册来源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和整编。

1938年1月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取得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后率部东进,在皖中组建江北游击纵队。

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新四军第4和第5支队向皖东发展,挺进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

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与刘少奇等一道同国民党顽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3月,在国民党顽军大兵压境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反击,取得定远、半塔集战斗的胜利,粉碎了顽军的进攻,为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6月、9月,又相继粉碎日伪军夏季和秋季“扫荡”,巩固并发展了皖东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淮南军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等职,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的指示,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度过了华中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1943年1月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协助陈毅指挥盐阜区反“扫荡”和山子头战役。11月陈毅赴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

1944年夏以新四军第4师主力执行西进任务,基本收复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尔后又以第1师主力执行南下任务,开辟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1945年指挥所部对日伪军实施战略大反攻,占领数十座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使华中各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为尔后反击国民党军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日战争图册来源

解放战争

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组织领导了新四军北撤工作,并参与指挥两淮战役和津浦路阻击战,迟滞国民党军北上。

1946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1月组织胶东、鲁中军区部队实施平安战役,歼敌1.5万余人,粉碎国民党军占领胶东解放区的企图。

1947年2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指挥军区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8月兼任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华东后方军民精简整编、厉行节约,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组织动员上百万民工用小推车将数亿斤粮食和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解放战争图册来源

建国以后

1949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广西军民清剿国民党股匪、镇压反革命势力、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建设事业。

1952年后,因体弱多病,相继辞去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55)。军事家。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建国以后图册来源

张云逸人物轶事

险为烈士

1908年,张云逸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旋秘密参加同盟会。

1911年初夏离开陆军小学,投身民主革命。前一年,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辛亥广州起义计划,会后由黄、赵在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并向海外募集经费。选骨干800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时张云逸年方十九,即踊跃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因事泄,清两广总督张鸣歧严加戒备,被迫改变计划。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死伤过多,被迫退却。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100多人,英勇牺牲。

当时清军围逼,张云逸身边炸弹已经打光,人员死伤甚众,奉命撤出战斗,但由于道口均被重兵把守,搜捕极严,虽化装亦无法出城。张乃与几个同志隐蔽在一民宅中。翌晨,他独自挎一竹篮上街买菜,其实是探望情况,觅求突围道路。返回时,见清军已入所居民宅,搜捕了全部同志,枪杀于路口。张因身材矮小,相貌敦厚,挎一竹篮掩身于路人中,清军从他身旁啸呼而过,竟未发觉。

后来,广州人民收殓烈士遗骸,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称“辛亥广州起义”,震动全国,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

张云逸曾幽默地对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意外被迎

张云逸将军在北伐时曾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参谋长,与国民党军许多将领有旧。1937年5月,党中央就派他从延安到香港,在华南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抵港后,他先派人同李宗仁手下的刘仲容联系,请他为之先容。6月上旬,即辗转乘飞机抵南宁。

他原担心此去李宗仁、白崇禧的态度如不积极,将费一番唇舌。谁知下飞机一看,白崇禧竟亲自恭候于前,南宁各界人士扬旗鸣号欢呼于后,旗上大书:“热烈欢迎共产党代表莅桂!”声势煊赫,气氛热烈,实出意外。

接着,白崇禧前导,请他登车。却是敞篷汽车。白请他居中站立,自已则毕恭毕敬侧身一旁,径向南宁市中驶去。街道两旁已预有布置,学校、机关、人民团体列队挥旗,鞭炮齐鸣,不断高喊“热烈欢迎共产党代表!”的口号。到人群稠密处,白崇禧干脆请张云逸下车,携着他的手,面露笑容,缓步通过,时而举起相握的手,向欢呼的人群致意。

自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共产党一直被追捕残杀。现在李、白发动如此盛大的欢迎,张云逸立即意识到:固然有人心倾向团结抗日的因素,也显然是李、白在故意张扬其事,是对蒋介石表示的一种姿态,以便讨价还价。果然,后来从刘仲容那儿了解到:李、白和陈济堂曾于前一年(1936年)掀起反蒋、抗日的“六一”运动,遭到蒋介石的围攻,直到9月才和平解决。从此蒋介石施展故伎,分化桂系,扩展其在桂势力的活动,益发加剧。对张云逸此次来桂,李、白专门召开高级会议,决定接受共产党巩固国内和平、团结抗战的主张,并且以此要胁蒋介石。

张云逸分析了上述情况,两次致电中央。得中央指示后,坦率向李、白说明:只有以抗日的行动,与蒋介石比进步,才能生存发展,如以军阀政策与蒋比高低,只有失败。

谈判从6月12日开始,26日就达成了纲领草案七条。不久,七七事变就爆发了。

敦请叶挺

张云逸将军是民主革命老战士,和国民党不少高级将领有旧,例如薛岳,就是他小时候坐在一张课桌旁多年的同班同学。因此,当国共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的时候,党中央就派陈毅同志和他分头到南方八省联络我党游击部队,下山整编为新四军。陈毅负责湘鄂赣各省,张云逸负责闽浙粤诸省。在奔走联络过程中,他们都随时与中央取得联系,汇报情况,接受指示。

可就在这之前,张云逸还为组建新四军完成了一件特殊的任务。一天,他突然接到中央电令,要他立刻去澳门,邀请叶挺同志出来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自从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到潮汕,在三河坝地区遭到失败以后,就离开部队,避居澳门,一住10年,但仍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

张云逸化装成华侨阔佬,通过国民党军界上层人物的关系,平安到达澳门,并按党中央告知的地址,顺利地找到了叶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们在广州就相识。张云逸的到来,对苦闷的叶挺来说,不啻大旱之遇云霓。张云逸详细向他介绍了十年来的情况,以及大敌当前,党中央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考虑到军长必须是国共两党均能接受的合适人选,党中央决定请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叶挺来担任。张云逸随即出示了党中央的的敦请叶挺的电报。叶挺接电看后,激动不已,神情昂奋,立即表示决不辜负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于是马上束装就道,接受中央指示,奔赴上海,与周恩来同志会见。从此结束了他10年幽居的历史,重新开始了叱咤风云的革命生涯,张云逸从澳门回来后,继续执行他联络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任务,促成了新四军的组建。

诤劝虎城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因对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及其阴鸷险毒的秉性,认识不足,均思以诚待他,或可感化,结果适遭其害。共产党有见及此,均曾谆谆劝诫,而不被接受,致成憾事。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登机去南京,以示“兵谏”之诚意(国民党说成是“负荆请罪’),事前未和当时在西安的我党代表周恩来商量,终致囚居终生,这已是众所周知,而对杨虎城,我党也曾作过最后诤劝,这却鲜为人知。

原来杨虎城被蒋介石遣送欧洲“考察”,七七事变后,于当年11月下旬,又满怀抗日壮志,匆匆返回祖国,奔赴国难,准备请缨杀敌。路过香港时,张云逸是中共中央驻香港代表,按党中央指示,特别去拜访了他,后又设宴款待。张向他转达了我党中央欢迎他同我们党共筹抗日的意见,并具体建议他直接到武汉会见周恩来同志,然后到延安去。张云逸也向他概述了张学良一片愚忠得到的结果,以及抗战后蒋介石的一些作为,希望他能引鉴前车,洞察其奸,临事慎重,不要再蹈覆辙。无奈杨将军当时对蒋介石的本性,仍然认识不足,以己心度之,以为既然同意合作抗日,何分彼此,如去延安,反授以口实,因而拒绝采纳共产党的建议,率然去见蒋,谁知,蒋介石根本没有等到他来见他,就先下了手。杨虎城从香港来到长沙、南昌,就落入特务头子戴笠之手。从此铁窗冷雨,幽室凄风,长期监禁,直到全国解放前夕,终于全家惨死于蒋介石屠刀之下。

给儿子的信

你能回来吗?

张云逸经常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儿子写信,开头都是“吾儿”,但是突然来了一封信,称“光东同志”,让张光东很是震惊。“我入党后,他写信,把平时的‘吾儿’改成了‘光东同志’。父亲说,你入党了,我们就是同志了。这封信我印象特别深!”

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四川山区的研究所去搞计算机,一去就是四年。“毕业分配的事情,父亲没有讲过一句话。”

1973年,张光东调回北京工作。“我到301医院去看他,他看着我半天没说话,问我,‘你能回来吗?’那句话一讲,我眼泪都快出来了。那时候父亲病很重,我们已经没法去交流了。”

1974年,是张云逸生命的最后一年。11月初,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到医院探望他,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是老战友,相识45年啦。”他当时说话已经困难,握着邓小平的手颔首示意,目送邓小平缓慢退出病房。11月19日,张云逸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回想起来,我甚至没有好好和父亲谈过心,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性格爽朗和善的张光东直率坦然,他说:“父亲那一代老革命家很少讲自己的故事,从不表自己的功劳,所以我当时对父亲的了解并不深。”

张云逸去世后,“要筹划拍父亲的文献片,我和几十个老同志交流了很多。今天,我再去看父亲做过的那些事情,才真正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父亲那一代人非常好地完成了那一代人的使命。”

张云逸人物评价

在新四军时期和张云逸搭档的陈毅元帅曾评价张云逸说:“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 “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毛泽东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新华社:“张云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几十年来,他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197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海角天涯赤子情,戎机革命领天兵。

胆孤江畔缚熊鳖,气壮大山向日行。

铁血邓张融一体,枪林南北震威名。

怒涛滚滚天边去,奋勇红军鼓角声。

张云逸主要作品

《百色起义与红七军的建立》

《红七军的诞生》

《关于红七军在湘赣边活动的一些情况》

《华南工作报告》

《参谋工作建设》

《纪念本军成立两周年》

《一次重大的失策》

《论皖东武装磨擦》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实行拥政爱民的办法》

《战略方针》

《克服浪费厉行节约》

《坚持敌后抗战现阶段中在军事上必须研究的几个问题》

《练兵的办法》(1944年10月)

《纪念叶挺同志》

《以全力发动群众剿匪反霸结合生产节约救灾双减为创造土改条件而斗争》

《关于剿匪与巩固治安》

《怎样依靠工人阶级》

《为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在半年内肃清全省股匪的任务而斗争》

《在接见沿海七省军区参谋长等同志时的谈话》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的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监委召开的各地委监察组长、各市委监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央监委机关党委会议上的讲话》

《在广东省第九次党的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烟台地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敌军情况致朱、毛、罗、旷电》

《关于渡河部署致毛(泽东)、彭(德怀)、林(彪)、聂(荣臻)请示电》

《关于绥德等地敌情及我苏区情况致毛(泽东)周(恩来)电》

张云逸后世纪念

纪念馆

张云逸将军纪念馆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在文昌市文昌中学南面,

1992年为纪念张云逸将军诞辰100周年而建。 纪念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7962平方米。高8米,宽12米,顶分双层,饰碧绿色琉璃瓦。门媚正中镌刻着聂荣臻题的“张云逸纪念馆”6个金色大字。大门和陈列室中间是张云逸全身铜像,总高8米。传神的形象尽现其大将风采。基座上面镌刻着彭真题写的“张云逸大将”金字。铜像后面陈列室展出史料照片、图表、绘画、书稿、实物,系统地介绍了张云逸光辉战斗的一生。整个纪念馆自成一体,布局严谨,馆内绿草如白,花木扶疏,环境幽雅。

故居

张云逸故居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头苑上僚村。

影视

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张云逸大将传奇》

中央电视台《中国将帅(34):张云逸》

书籍

《张云逸大将》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共和国将军:张云逸》

画传

《张云逸大将画传》

邮票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张云逸

活动

海南省举行系列活动纪念开国大将张云逸

张云逸大将生平图片展

张云逸补充介绍

  张云逸(1892~1974)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头苑镇上僚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时进本村私塾念书,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升学,为了谋生,他到广州投靠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当上一名勤杂工。

  1908年,张云逸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在陆军小学,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较系统地学习了初级军事知识,为后来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1909年,经教官邓中元介绍,加入同盟会。不久,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1910年2月12日和1911年4月27日,他先后2次在广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九、十次武装起义,经受了战斗的考验。1912年,张云逸进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4年毕业后,被派回海南在龙济光部从事反袁斗争,初任排长,继任连长。龙济光是袁世凯的忠实爪牙,曾公开宣布对反袁分子格杀勿论。张云逸巧妙利用连长职务作掩护,秘密发展反袁“三合会”成员80余人。同时他还和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取得联系,使“三合会”和讨袁军结成反袁联盟,积极开展反袁斗争。1921年,张云逸到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任营长。1923年又到广东国民党军许崇智部任旅长。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张云逸所在部队被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率部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同年11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四·一二”政变后,张云逸根据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和李硕勋、周士第等秘密筹划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使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与七十五团三个营、七十四团重机枪连顺利地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他未露身份,仍留在该师继续做 工作。不久,随张发奎部队南下广州,同年12月,张发奎为控制海南岛,派张云逸接任琼崖驻军司令。张云逸根据党的指示准备回琼后配合琼崖共产党的武装组织夺取琼崖政权。但因张发奎驻琼部队的副团长叶肇被桂系军阀收买而叛变,使张云逸率领的数百人队伍一上岛就被包围缴械。张云逸机智脱险后,经香港到上海,找到了中共中央。

  192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邓小平、张云逸、李谦、叶季壮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开展革命斗争,由中央代表邓小平负责领导。张云逸从上海到香港时,中共广东省委为他办妥去广西工作的组织介绍信。他在广州找到了同乡好友陈策,陈策为其写了一封推荐信,又利用陈策的关系于7月顺利到达南宁,出任南宁军官教导总队的负责人。不久,张云逸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兼任南宁警备司令。在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张云逸采取一系列果断的措施,使军官教导总队1000多人、第四、第五大队2000多人的领导权和指挥权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为创建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准备了基干武装。

  1929年冬,张云逸利用兼任南宁警备司令的身份,接管了南宁的银库和军械库,并准备好载运这些军用物资的船只,随时准备应变。同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广西前委领导下,张云逸率部在广西百色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兼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1年2月底,率部经过艰苦的战斗,在湖南的水口镇和王震领导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三团会合。3月下旬,和王震率部在永新城与红二十军会合后,配合主力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同年7月11日,同李明瑞奉命率红七军渡过赣江,在于都县桥头圩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从此,红七军成为红一方面军的组成部分。后编入红三军团建制,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1月,调到中央军委工作,不久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同年11月,驻福建省国民党军十九路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于11月22日在福州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公开反蒋抗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派张云逸为全权代表,同福建人民政府进行谈判,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的协定,使中央根据地有了一条经闽西、闽南到达福建沿海的通道,打破了蒋介石的经济-。张云逸为中国工农红军同第十九路军建立反蒋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左倾关门主义者的错误,在行动上不给十九路军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在蒋介石重兵强压和重金收买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解散了,张云逸返回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张云逸随红一方面军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任红八军团参谋长,12月又调回中央军委,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此间,他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在组织侦察、部署军事行动、收容部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5年9月,红一、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支队,出任支队副参谋长,协助叶剑英参谋长工作,同张国焘0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2月,成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任副参谋长。同年12月,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1937年3月,组成军委后方司令部,刘伯承为司令员,张云逸任参谋长,刘伯承因事不在期间他代理司令员。同年4月,奉派到香港开展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6月,奉命由香港到达广西桂林,同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会谈,争取李、白接受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御敌。“七七”事变后,又奉命到广东多次同国民党将领余汉谋谈判,使其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建立八路军办事处。1938 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张云逸担任中共中原局委员,指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与日、伪、顽军进行艰苦的斗争,并和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一起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力量。“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1942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他兼任军区司令员。张云逸非常重视干部的培养和训练。早在1939年5月,他就创办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培训新四军基层干部。1940年4月,将教导大队改为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他亲自兼任校长,对坚持敌后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张云逸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主要在前方指挥野战军作战,军区的军事工作由张云逸主持。在对敌斗争中,创造了野战军、地方军和广大民兵三结合的军事体制。1946年11月25日,华东军政大学正式成立,张云逸任校长兼政委,给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了鼓舞前方将士,安定后方工作,他还亲自出任华东荣军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47年1月,他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军区的军事工作,为淮海作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3月,张云逸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0月,作为华南解放军的首席代表,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党务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11日广西全境宣告解放。张云逸出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广西省政协主席。同月还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和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11月,因病去苏联疗养,1953年夏回国,后在中央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党的第七、八、九、十次代表大会上,张云逸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二、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2年10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9年秋,同夫人韩碧回故乡文昌视察。

  1965年7月20日,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机场迎接从海外归来的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以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在自己的家中友好地接待了李宗仁。在“文革”-中,张云逸同林彪、-两个-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竭力维护党的利益,保护党的干部,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张云逸追悼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机关也送了花圈。追悼会由叶剑英主持,邓小平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他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张云逸”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