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名人王邦纶介绍
王邦纶 (1907—1951),又名王霆宇,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工科、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和陆军大学正科十七期,陆军少将。海口市秀英区荣山乡龙头下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世代既种田又兼营渔业,家境小康。
王邦纶人物生平
1930年9月毕业后,随国民革命军北上参加中原大战,先后任见习排长、中尉连长。
1930年、1931年先后两次参加“围剿”工农红军的战斗。后升任少校营长。
“九一八”事变后,曾要求抗日未获批准,便进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班受训,结业后返回原部任工兵营长。
1934年,先后参加对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和镇压发动福建事变的第十九路军。不久,升任工兵团上校副团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工兵教官,颇得该校校长韩汉英赏识。1939年,被送往重庆陆军大学正科十七期深造。长沙战役爆发后,参加了长沙作战的实战见习。
1943年,陆军大学毕业后,先后任重庆卫戌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第七战区补训处补充第三团上校团长。训练结束后,率第三团参加粤北战役,在广东南雄一带,对日作战。在此期间经常与中共东江纵队有联系。 抗战胜利后,仍有秘密往来。日久事露,被余汉谋密令逮捕。后经其重庆陆军大学同学龙国均和吴韦舀托孙立人和郑洞国出面说情,余汉谋才放人。
出狱后,任新一军师参谋长,随军前往东北参加对人民解放军作战。不久,升任第十三军少将参谋长。
1948年,因颈部淋巴结核溃疡穿孔,住进沈阳陆军医院治疗。同年11月沈阳解放,因身份未被暴露,被当做一般病人遣返回乡。
在乡期间,致力于农田建设,指导村民修筑一条2公里长的防潮大堤,为龙头村消除长期来海水浸田的灾患,受到乡里赞扬。
1950年春,海南解放前夕,有重庆陆军大学的两位同学曾到龙头村拜访,规劝其随军逃往台湾,但其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决意隐居乡里,婉辞赴台。1951年病逝,享年44岁。
王邦纶人物简介
7岁人村塾读书,初小毕业后人那流烈文小学就读。中学毕业后,1927年初,投笔从戎。同年秋,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工科。
王邦纶补充介绍
王邦纶(1907—1951),又名王霆宇,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工科、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和陆军大学正科十七期,陆军少将。海口市秀英区荣山乡龙头下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世代既种田又兼营渔业,家境小康。7岁人村塾读书,初小毕业后人那流烈文小学就读。中学毕业后,1927年初,投笔从戎。同年秋,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工科。1930年9月毕业后,随国民革命军北上参加中原大战,先后任见习排长、中尉连长。1930年、1931年先后两次参加“围剿”工农红军的战斗。后升任少校营长。“九一八”事变后,曾要求抗日未获批准,便进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班受训,结业后返回原部任工兵营长。1934年,先后参加对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和镇压发动福建事变的第十九路军。不久,升任工兵团上校副团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工兵教官,颇得该校校长韩汉英赏识。于1939年,被送往重庆陆军大学正科十七期深造。长沙战役爆发后,参加了长沙作战的实战见习。1943年,陆军大学毕业后,先后任重庆卫戌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第七战区补训处补充第三团上校团长。训练结束后,率第三团参加粤北战役,在广东南雄一带,对日作战。在此期间经常与中共东江纵队有联系。抗战胜利后,仍有秘密往来。日久事露,被余汉谋密令逮捕。后经其重庆陆军大学同学龙国均和吴韦舀托孙立人和郑洞国出面说情,余汉谋才放人。出狱后,任新一军师参谋长,随军前往东北参加对人民解放军作战。不久,升任第十三军少将参谋长。1948年,因颈部淋巴结核溃疡穿孔,住进沈阳陆军医院治疗。同年11月沈阳解放,因身份未被暴露,被当做一般病人遣返回乡。在乡期间,致力于农田建设,指导村民修筑一条2公里长的防潮大堤,为龙头村消除长期来海水浸田的灾患,受到乡里赞扬。1950年春,海南解放前夕,有重庆陆军大学的两位同学曾到龙头村拜访,规劝其随军逃往台湾,但其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决意隐居乡里,婉辞赴台。1951年病逝,享年44岁。
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王邦纶”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