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名人葛长庚介绍
白玉蟾(1134~1229), 原姓葛,乳名玉蟾。稍长取名葛长庚, 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蟾、云外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典读村)人。
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渐渐厌恶科举仕途。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最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
嘉定年间(1208~1225年),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后往来名山,行踪莫测。绍定二年(1229年),羽化于盱江(今江西省境内,一说羽化于今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
他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白玉蟾人物生平
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十五日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年12岁,应琼山童子科。童子科系唐宋时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宋制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当时,主考官命他赋《织机诗》,他不加思索,立即赋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诗意奔放,豪情满怀。然而主考官却认为他出言骄狂,未录取。
白玉蟾在考场上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位早熟的少年,愤而厌秽风尘,臊腥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仙变化之术。仕途不通,改走仙道。他后来在《秋霄辞》里叹道:“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于绍兴十六年(1149年),他16岁就出家云游,先到黎母山寻师,后养真于松林岭。
松林岭,也称儋耳山,海拔193米。位于儋州市之北部,为儋州之名山,山顶有天然石室,名博望台。山北有岩,名北岩洞,白玉蟾就在此洞修炼(见唐胄编纂的《正德琼台志》),在山顶挖一井以炼丹。有诗云:“枝头红绽梅初熟,口角黄干燕学飞。”《万历琼州府志》也载:“白玉蟾,姓葛,名长庚,琼山五原人,年十二应童子科。尝于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玄雷法,养真于松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的《儋县志》也记载:“松林山,一名藤山,一名儋耳山,以山固儋之主山也。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旧多松树,顶上圆耸,下分八脚,恰如三山聚成。山石皆五色,顶有石室,名博望台,高大可一丈,容人站立。山北有岩名北岩,高不及博望台,而宽大过之。仙人白玉蟾与僧和靖皆曾修炼于此。乡人刻有神像奉祀,名白衣公。”从这些资料看,白玉蟾没有在乐会的白石岭、文昌的抱虎山、澄迈的白石洞修炼,只在黎母山、松林岭修炼。
绍兴二十四年(1156年),白玉蟾只身渡海,拜师学道。他身上只有三百钱,蓑衣、竹笠都没有,随身只有一把伞,光着脚,满身疥虱,蓬头垢面。在福建罗源兴福寺,捐身为仆。未半月,跟主僧作别。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与臞仙游于乐内,是岁以后,方悟妙道。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清明节后三日,游于卢阜。与刀圭子等200人饮酒于翠鹿亭,饮罢有辞曰:风气融兮毕华冷,月影浮兮夜漏永…… 再歌曰:吾家琼山前万遥,白杨青草几度秋……
淳熙二年(1175年),白玉蟾42岁,于甬东遇陈泥丸,拜之为师,随归广东的罗浮山。陈泥丸给白玉蟾授予持行金丹之基,白玉蟾易之,不再请益,结茅静坐。陈泥丸谓之曰:“子可更往外勤求数年后,当待子于此。”陈泥丸遣其离罗浮后,他北向洞庭,经潇湘,再折到武当山,与北极经邪院左判官讲习符法。复而入四川青城山,进访金堂,遇老道人授予《度人经》。
白玉蟾在拜师学道中,他先后到过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罗浮山、庐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等名山大川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在拜师访友中,到处受冷遇碰钉子,但没有畏惧、退缩。他饥来吃饭困来眠,安然以对。淳熙九年(1182年),49岁的白玉蟾往外勤求7年,乃归广东罗浮山复命,陈泥丸慰之曰:“学者须如此,方能任道也。”次年中秋,对月坐谈,陈泥丸授予“大道归一论”,乃太乙刀圭之说。光宗绍熙元年(1190),承陈泥丸受以大前号一论,归而诵习默味。经过8年,深知奥妙。次年,陈泥丸对其间修炼工夫,乃指点火候次第。白玉蟾辞别罗浮,而隐郦市,预备金丹药材。绍熙四年(1193年)陈泥丸给白玉蟾受长生留命诀。绍熙五年,白玉蟾用尽苦工3年,而温养不慎,致汞走铅飞,丹败垂成。炼丹失败,对白玉蟾思想上打击很大,但他并不灰心丧气,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紫阳(即张用诚)知道白玉蟾炼丹失败,命童自天基送金丹400字诀授白玉蟾,教其关防慎密。于是白玉蟾方悟分玉沐浴之理。后购药材重炼,尽其防危虑险之能事。庆元三年(1197年)炼丹告成。
庆元四年(1198年),65岁的白玉蟾再往福建武夷山,结茅静坐修道。此段时间,白玉蟾经常往返武夷。嘉泰元年(1201年),他到江西南昌,与臞仙相遇于豫章,嘉泰三年(1203年)又返武夷。以后又离武夷来往于霍童、罗浮诸山。嘉定六年(1213年),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武夷,给白玉蟾授诸玄秘。嘉定八年(1215年),白玉蟾与道友洪知常、陈守默、唐继瑞等会于武夷。这年九月,白玉蟾写《云窝记》。嘉定九年(1216年),名隐士詹琰夫出资重建止止庵,并延请83岁的白玉蟾住持。白玉蟾与武夷山关系密切。武夷山道教由于巧借山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影响。过往的仕宦权贵、文人墨客,流涟于山水之间,无意穿梭于武夷山道教的规范之中却屡屡为道士、为官观题字赋诗,诗赋记载又进一步促进道教的发展。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在武夷山聚徒讲学、深研学问,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理学家与道士互为影响。宋以后的道士还接受朱熹的“正心诚意”的学说,将其融汇人道教修炼之中,成为道士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白玉蟾在武夷山以独特的内丹大法创紫阳派。他的修炼以精、气、神为核心,掺合理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发展和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和理论。
在止止庵和冲佑观住持的白玉蟾广收弟子,致力于传播丹道,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在武夷山创立了紫阳派(又称内丹派南宗),形成正式教团。白玉蟾的丹道理论重视对儒学及禅理的融会,是神仙道教的代表派系。他的理论和学术思想,是对道教理论和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发展影响很大。他曾被邀请主持玉隆官、瑞庆官的国醮大典。他的著作《武夷集》、《玉隆集》、《上清集》等数十卷文稿均被收入正统《道藏》,被视为重要的道教典籍,影响极为深远。由白玉蟾编创的“玉蟾功”法,流传至今,被誉为“东方神功”,武夷山地区有关部门还成立了“玉蟾功医理研究会”等组织。特别是他注释老子的《道德经》是很大的贡献,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白玉蟾游西山,适降御香建醮玉隆宫,玉蟾避之,使者督官门力挽他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玉蟾诣九官山瑞庆官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玉蟾遁而去。嘉定十二年(1219年),自洪都入浙,访豫王。 嘉定庚辰(1220)季暑,白玉蟾结束了在福州的居住,回到江西,在閤皂山等地活动了半年。嘉定辛巳(1221),他又离开江西,长途北上云游江苏宜兴、苏州等地,耗时一年左右。然后于嘉定壬午(1222)元宵,从江苏自浙而闽,千里迢迢又来到福州。这次他在福州居住约3个月。同年孟夏,白氏到临安“伏阙言天下事”,由于“沮不得达”,甚至差点被问罪入狱,他在浙江只呆了不足3个月,于十月返回江西。从嘉定壬午十月至嘉定甲申(1224)孟秋,大致2年时间内,白玉蟾一直在江西境内活动,足迹遍及临江、临川、盱江、渝江、南城等地。从他两年内活动范围之广、地点之多,可以推测他不可能在某个地方久留。嘉定甲申之后,现有已发现有关记载白氏活动比较可靠的资料,没有反映他再游历某地,当是如他的大弟子彭耜所云:白氏离开江西后,“度桂岭,返三山,复归于罗浮”。由此可见,从嘉定甲申以后,一直到绍定己丑(1229)去世,他基本上居住于罗浮山。由于健康状况恶化,即使他有短暂外出,也只能局限在周围地区活动。因此,他的人生晚期,在罗浮山大致居住了5年。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9年)冬,解化于盱江(江西临川江),享年96岁。
白玉蟾归隐罗浮主要原因是身体状况不好,无法再长途跋涉进行云游。这种结果并不意外,因为他长期嗜酒如命,性格豪爽,经常通宵达旦饮酒,一醉方休。如他云游某地遇到好友知己,那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终日醉”。他在福州与大弟子彭耜、师弟留紫元相聚,经常就是连续数日豪饮,谈经论道。他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饮酒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但是又无法戒掉,主要原因是他时常处于孤寂苦闷之中,心情忧郁,只得借酒浇愁。 饮酒过量是白玉蟾在壮年时已身患重病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他被迫中止云游访道,隐居罗浮山。他最后短途云游到了罗浮附近的海丰,突然发病孤独地与世长辞。
白玉蟾轶事典故
白玉蟾自幼聪明,又得祖父葛有兴的教导,12岁时便语出惊人。他在《少年行》中写道:“寸心铁石壮,一面冰霜寒。落笔鬼神哭,出言风雨翻。气呵泰山倒,眼吸沧海干。怒立大鹏背,醉冲九虎关。飘然乘云气,俯首视世寰。散发抱素月,天人咸仰观。”还传说他在应试童子科时,主考命作《织机诗》,他居然作出“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飞”的豪迈诗篇。也难怪考官说他太骄狂了点。但童言无忌。小小童孩便怀有如此雄心壮志,实在让人赞叹!联想到230年后丘俊七岁就写出的、容天地日月为一体的、后人再也无法超过的“遥从海外数中原”的《五指山诗》,联想到少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远大抱负,联想到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孙中山、鲁迅等伟人年纪轻轻便远涉重洋,到异国它乡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壮行大举,生在宋代的白玉蟾少时的壮怀激烈,就更令人觉得其间的难能可贵。白玉蟾小时的事迹启示人们:凡成大业者,必须胸怀大志,有超凡脱俗的心态,有顶天立地的气派。
白玉蟾一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坚持忍耐的。相传他16岁离家,“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仙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他先是在黎母山寻师,后赴大陆拜师学道。至漳州,衣服卖尽,随身只有一把雨伞。至兴化,仅存三文钱。满身疥虱,时值送春,拣祭品充饥。至罗源兴福寺,捐身作仆。未半月,与主僧作别。时值炎夏,赤脚赶路,脚底打泡流血。至剑浦,荒郊秋雨,无蓑无笠,借宿茅檐,村翁不许。闻建宁人好善,前往求活,无人见怜。上武夷山,遭道士叱骂。去闽至龙虎山上清官,知堂只给馊饭冷汤。渡江往北,遇兵火。转江东,入两浙,夜栖古庙。到处碰钉子,遭冷遇。真是“世道常如蜀道难”啊!但白玉蟾直面前行,从未退缩。后来他几乎走遍了南宋天下。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西的名山大川如庐山、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金华山、天台山、长江、洞庭湖、西湖等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白玉蟾65岁起在武夷山结庐修道。“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飧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他对道教十分专注虔诚,85岁时遇皇帝诏封他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官。白玉蟾本可从此安享晚年。但他首先顾及的是道教的事业。在他眼里,“拟占朝班最上头,官情冷似一天秋”。一声不吭便“一夕遁去”。第二年86岁时,玉蟾自洪都入浙,访豫王。
白玉蟾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七八岁即能背诵儒家九经。他以“文苑丽长春,学海深无穷”,“青春不再来,光阴莫虚度”鞭策自己,决心“读尽人间不读书”,“识破世上不识事”。他自称“三教之书,靡所不究”,“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他“天才横溢,慧悟超绝,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为文制艺,无所不能”。他的诗友惊叹“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他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道德宝章注》《静余玄问》《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注正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等著作。他的《道德宝章注》编入了《四库全书》。由于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在他死8年后,他的弟子才搜集他的作品付印,先后印6次。名为诗文“全集”,其实仅是白玉蟾作品的一部分。台湾出版的《宋白真人全集》达11卷之多,约70万字。他还善长琴棋书画,其书画作品《足轩铭》,现藏于故官博物院。元代隐士黄王介,赞扬白玉蟾书法“飞蛟龙影”。清康熙皇帝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也谈及白玉蟾草书“龙翔凤翥”。《宋元宝翰》收录宋元两代书法精品,其中十三幅就是白玉蟾的草书四言诗。其绘画作品知名者有《修篁映水图》《竹石来禽图》《紫府真人像》《纯阳子像》《墨梅图》等十六幅。可谓多才多艺,成果累累。白玉蟾的“玉蟾功”,也早驰名中外。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白玉蟾留下的精神成果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这倒可以另当别论。但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白玉蟾确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创立者,是名符其实的道教南宗第五世祖。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但白玉蟾所俱备的勤于学习,勤苦钻研,勤奋修炼,勤快创作的精神,不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时可以吸取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精华”吗?
白玉蟾与诸多僧道不同之处,就是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为己所用。他的道教吸取了佛教禅宗及宋代理学思想。“他虽没有入禅,却与禅宗一派过往甚密,他的道术融摄了禅法”。他在武夷山时又与朱熹过往甚密,集理学大成之朱熹的思想,也被吸收到练丹思想中来;他开创的金丹派南宗,还具有道家内丹学说与神霄派雷法相结合的特点。当他发现外丹的作用有限时,就改在炼内丹上下功夫。朋友苏森说他“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一点也不夸张。他的诗,有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律诗等,词有30多个词牌。并吸取了李白、陶渊明、王维等著名诗人的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独具匠心、趣妙横生的千古绝句。他的《橘隐记》,最能说明他是位博采众长的高手。文中写道:“古人所以隐于松者,盖欲示其孤高峭劲之节;古人所以隐于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吾未闻橘之为物果何如焉!杨州厥包橘柚锡贡江陵千株橘,其人与千户侯等,如是,橘可贵也;《风土记》名橘曰胡柑,巴人有橘革中藏二叟语,如是,则橘可奇也;潇湘有橘乡,洞庭有橘泽,云梦有橘里,彭泽有橘市,如是,则橘可嘉也;陆绩怀橘而遗母,李靖食橘而思兄,如是,则可以存孝义;李德裕作《瑞橘赋》,张华作《灵橘歌》,如是,则橘可以人文章;李元有‘朱实似悬金’之句,沈休文有‘金衣非所吝’之句;唐,蓬莱殿六月九日赐群臣橘,秦,阿房官正月一日赐群臣橘;湖之多橘,寒州之盛橘。人孰不知橘之为美,亦不易多得,故古今多记录,则橘果之异物也。”(《修真十书上清集》)橘子,比不上松之孤高,柳之温柔,但经作者一番广征博引,却揭示其许多可奇、可嘉之处。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他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即要善于在研究吸纳他人的思想成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和校正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善取天下之长”,显得尤为重要。
在白玉蟾之前的金丹派南宗四代,基本上都是秘密的传播。范围很窄,门徒也很少。且无本派祖山、官观,故未形成群众性的教团。至白玉蟾时,他收留了许多弟子,如彭耜、留元长、张云友、王金蟾、陈守默、詹继瑞,还有赵汝渠、叶古熙、周希清、胡世简、罗致大、洪知常、陈知白、庄致柔、王启道等人。再传弟子又有赵牧夫、谢显道、萧廷芝、林伯谦、李道纯等人。他还一改以往无固定修道场所的状况。设立了碧芝靖、鹤林靖、紫光靖等教区组织和修道基地,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从而使道教成为一个有较多徒众,有一定传教地域的较大规模的教派。道教在南宋时期所以能在中国南方流传,蔚为大观,后来连皇帝也授予他“紫清真人”的称号,“为国升座”主醮事时,还出现过“观者如堵”的热闹场面,恐怕都与他广招子弟,注重传播,桃李满园,道友众多关系甚大。
“家在琼州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海南一片云水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忽一二时回首处,西风夕照咽悲蝉。”(《华阳吟》)白玉蟾终生为道教事业奋斗,但始终不忘生他养他的故土家乡。他自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海琼子”、“琼山老叟”。他的诗词中还有“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衷情凭谁诉,空山草木长。”(《道藏辑要·琼馆白真人集》)诗中的“堕此寂寞乡”与前诗“家在琼州万里遥”,“目断家山空泪流”一样,都反映了他对家乡海南“云水天”的思恋。他诗词中还有诸如“所喜江山无病痛,可怜故旧半消磨”一类叹息,恐怕都与他念故思乡有关。只是没有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样“明明白白我的心”罢了。相传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羽化升仙。这都是传说而已。但白玉蟾爱故乡,常思念,则是无可置疑,值得弘扬的。白玉蟾身为道士,但也关心着国家和百姓。有他两首诗可以佐证。一首写道:“三分天下七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边疆”,这是对国土沦亡的焦虑。其《祈雨歌》中“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则是对民不聊生的呐喊。我们今天在研究白玉蟾,论述白玉蟾对海南道教的贡献时,对白玉蟾忧国忧民,爱恋故乡这方面的事迹,也是不能忽略掉的。
白玉蟾历史评价
王弘诲在《张事轩集》:“吾乡自丘文庄相、而白海琼仙二先生诗文出,业已彪炳艺林,为后世经世之宗,后之作者不可及已。
唐顺之《左编》:“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情清爽。喜饮酒,不见其醉,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
中国历史学家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道教南宗的建立,较晚于北宗,其创始者是南宗宁宗时代的白玉蟾……嘉定十年至十五年是白玉蟾的活动时期,道教南宗即创建于此时”。
白玉蟾主要作品
朝代
编注出版
文集
备注
宋
洪知常
《海琼传道集》
1卷
彭耜
《白玉蟾集》
40卷
《白玉蟾集》已佚,惟余《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一文尚存。
端平
《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仅文集已佚,惟余潘牥叙
元
王元晖注
《清静经注一卷·海南琼琯子白玉蟾方章正误》
1卷
又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在《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是字号第28册。
明
《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何继高编
《琼琯白真人集》
13卷
存于道藏本中有《琼琯白真人集序》,万历甲午本尚有潮阳林有声的《白真人文集后叙》
清
王时宇编
《白真人文集》
署名为琼山王时宇重订,及门林桂同校
《白真人集》
重刻
近现代
王国宪刻版
藏于中山图书馆
台湾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辑印委员会编
《宋白真人玉蟾全集》
丛书中版本
《道德宝库》
《四库全书》子部五十六,道家类有葛长庚
上海古籍出版社
《武夷集》
8卷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朱祖谋校辑
《葛长庚玉蟾先生诗余》
《疆村丛书》第5册
《上清集》
8卷
《正统道藏》第7册在《修真十书》六十卷中
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2卷
《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字号第3册
《白玉蟾》
6卷
《正统道藏》第7册在《修真十书》六十卷中
《武夷集》
8卷
《正统道藏》第7册在《修真十书》六十卷中
《海琼问道集》
1卷
《正统道藏》正乙部,弁字号;第55册
谢显道
《海琼白真人语录》
4卷
浙江古籍出版社(清)董德宁辑
《紫清指玄集》
《道藏精华》2,白玉蟾述
《全华碧丹经秘旨》
2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斯字号;第32册有白玉蟾授、彭耜受
海南师范学院复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印本嘉庆《道藏辑要》有关白玉蟾作品多种
参考资料
《曲肱诗》
一
昔在青华第一宫,只缘醉后怒骑龙。
倾翻半滴金瓶水,不觉人间雨发洪。
二
玉皇有勅问神霄,谁去骑龙乱作妖。
自别雷城一囘首,人间天上已相辽。
三
谪君尘世意徘徊,炼尽金丹待鹤来。
归去神霄朝玉帝,依前命我掌风雷。
四
五雷深锁玉清宫,白鹤呼风唳碧空。
说着这般辛苦处,三千玉女蹙眉峰。
五
太一天皇谒紫清,翠娥百万拥云軿。
当时不合抬头看,忽见天丁叱火铃。
六
我不生嗔怒玉皇,翠娥无复舞霓裳。
如何天上神仙女,染污清都一散郎。
七
梦断南柯觉昨非,因缘尽处两分飞。
寒松空锁翠娥梦,我独于今未得归。
八
玉府官僚无甚人,上皇怜我最辛勤。
忽然诏下催归去,猿呌万山空白云。
九
瑶池王母宴群仙,两部笙歌簇绮筵。
误取一枚仙李吃,又来人世不知年。
十
我到人间未百年,恰如顷刻在三天。
向来我本雷霆吏,今更休疑作甚仙。
十一
往昔逍遥在太华,朝餐玉乳看琼花。
当年身着六铢服,不识人间有苎麻。
十二
做到天仙地位时,三遭天遣落天墀。
却嫌天上多官府,且就人间洞府嬉。
十三
白云随我见天台,又趁金华路上回。
楼凤亭中留不去,武夷山下野猨哀。
十四
说与清风明月知,杨州有鹤未能骑。
夜来五凤楼前看,天上白云空自飞。
十五
跣足蓬头破衲衣,闷来饮酒醉吟诗。
廛中走遍无人识,我是东华大帝儿。
十六
这一圣过二十年,肉重不能飞上天。
抖擞衲头还自笑,囊中也坚一文钱。
十七
我有随身一颗珠,见时自有觅时无。
金鸡呌罢无人见,月射寒光满太虚。
十八
不识看经不坐禅,饥来吃饭困来眠。
玉皇若不开清眼,却是凡夫骨未仙。
十九
不把双眸看俗人,五湖四海一空身。
洞天深处无人到,溪上桃花几度春。
二十
桑田变海海成田,这话教人信也难。
只有一般输我处,君王未有此清闲。
二十首
《悲秋辞》
虫声树声各已变,吾知流年暗中换。
昼乌夜兔忙如箭,各光渐入芦花岸。
芦花白兮蓼花红,鸿雁跧蹲满荻丛。
牡丹海棠如梦中,莲藕香散池馆空。
人生岁月去如水,燕去莺归一弹指。
星霜磨老道人心,满目世人纷如蚁。
感今慨昔令人愁,乃知宋玉非悲秋。
江山紫翠饯汉唐,风物不复追商周。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知何限。
古人怜今今怜古,夕阳影里云影乱。
此身飘飘如游尘,身体发肤皆他人。
尚余方寸管喜怒,不敢漏世天公嗔。
向时欢娱成冷落,谁与感慨怜萧索。
定知悲喜取取胜散因,世间果无扬州鹤。
所可悲者仇且孤,览镜自笑清而癯。
安能十事九如意,定数岂复人能逾。
秋风起兮秋水寒,秋心悲兮秋兴酸。
佳人一去不复还,顾影度此时光难。
此心寥寥秋夜月,孤光散入寒光阔。
夜深月落无人知,江上渔翁空网撒。
不堪举此向愁人,使人泣下肝肠裂。
何人为我调素琴,叠叠为我写孤襟。
庶令鬼神伴伊泣,山空树冷风萧森。
《炼丹不成》
八两日月精,半角云雾屑。
轻似一鸿毛,重如千秤铁。
白如天上雪,红似猩猩血。
收入玉葫芦,秘之不敢泄。
夜半忽风雷,烟气满廖廓。
这般情与味,哑子咬破舌。
捧腹付一笑,无使心恼热。
要整钓鱼竿,再斫秋筠节。
葛长庚补充介绍
白玉蟾(约公元1134 -1229;现学界对其生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待考),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南五祖之一,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是内丹理论家。他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弟子,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并得到官府认可,形成正式教团,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
一般认为,白玉蟾组织了金丹派南宗的教团组织,为南宗的实际建立者。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不仅对道学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倾拜得五体投地,塑朱熹遗像,并给予以极高的评价:
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而且,他的《无极图说》,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交相辉映,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程颢、陆九渊理学的思想和语汇,如“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琼白真人语录》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同上,卷三((东楼小参》);而且,同样吸收了大量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和语汇,如“知止"、“道心”、“气"、“精气”等等。众所周知苏轼思想受老庄哲学、道家养生影响非常大,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葛长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