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贵州省名人>遵义市名人>红花岗区名人

黎庶昌

黎庶昌人物照片

红花岗名人黎庶昌介绍

近代散文家外交家
晚清外交家、散文家、学者

黎庶昌(1837年—1898年),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晚清外交家、散文家、学者。

黎庶昌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同治元年(1862年),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黎庶昌去世,时年61岁。

黎庶昌人物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寅时,黎庶昌出生于贵州遵义县沙滩旧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患羸弱病,终日嚎叫,一年后才痊愈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随庶母、生母返回遵义老家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随长兄黎庶焘读书。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杨开秀于禹门寺设私塾,招黎庶昌前往就读,不收束修。

咸丰元年(1851年),从伯父读书。诗文犁然可诵,倍受激赏。

黎庶昌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下诏求言。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交曾国藩的江南大营差遣。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黎庶昌随营6年,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文字相交,并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调任,黎庶昌留江苏候补,曾任代理吴江知县、青浦知县、扬州荷花池榷务等职。

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于10月17日随公使郭嵩焘出任大清国驻英参赞。随后又陆续出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四国使馆参赞。 在欧洲5年,游历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光绪七年(1881年),摧升道员,赐二品顶戴,派任驻日本国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 回国丁母忧。

光绪十三年(1887年),服阕,再度派驻日本。闲暇之时,黎庶昌广交日本朝野文士,于春秋佳节,设文酒会,领首诗词酬唱。诗作辑为 《黎星使宴集合编》共六集,存日本友好人士90余人、中国使馆人员及国内人士20余人酬 唱诗作数百首、文数十篇。黎庶昌的德行文章,深得日本人士敬慕。黎庶昌曾为日本汉学家藤野正启作墓志铭。后黎之赵氏夫人去世,藤野之女藤野真子于日本明治二十四年为作墓志铭,情真意切,情同母女。碑刻现存遵义县。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满归国。

光绪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曾出资创建云贵会馆,举办洋务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庶昌奏请东渡排难,未能如愿。每闻战事失利,或痛哭流涕,或终日不食,以致一病不起。慨捐廉俸万金,以酬报国之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家乡大旱,黎庶昌会集在渝同乡捐款白银二万两,购米运遵义赈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遵义复旱,时黎庶昌已病回故里,闯讯,电请云贵总督救灾,得拨银2万两救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黎庶昌在沙滩老屋郁郁而终,时年61岁。

黎庶昌历史评价

晚清政治家曾国藩:莼斋生长边隅,行文颇得坚强之气,锲而不舍,均可成一家言。

晚清文学家吴汝纶:其体势博大,动中自然,在曾门中已能自树一帜。

清末官员罗文彬:①其言多经世意,主实用。(《拙尊园丛稿》跋) ②特有奇气。虽大旨远祖桐城,近宗湘乡,而不规规一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导师王飚:近代史学界多认为薛福成属于早期改良主义者,而黎庶昌不在此列。但考其生平,综观黎庶昌思想的发展,他走进近代社会早于薛福成13年,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也早于薛福成。因此,黎庶昌的思想,上承龚自珍、魏源之余绪,中扩洋务新政的思路,下启康、梁之端倪。黎庶昌已经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桎梏,而强调中西交融。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丘铸昌:黎庶昌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不仅在经济建设上主张效仿西方,而且在军事、外交,甚至在政治制度上,也主张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明显地透露出新时代的色彩,带有较深厚的资产阶级经国济民的改良主义特色,开了康、梁变法思想的先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史革新:黎庶昌提出的“以亚经辅正经说”是破天荒地把《庄子》《楚辞》《史记》等本属于子、史、集一类古籍称为“亚经”,等于宣布原来的正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是对统治者奉行多年的“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重要变动,在封建时代是颇为罕见的,是为日趋僵化的儒学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而作出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积极意义。而黎氏关于改革科举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思想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山东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郭延礼:黎庶昌的散文开阖自如,文笔富词采,颇具表现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黎庶昌学术思想是汉宋兼采,前期以汉学为主,兼尊宋学,后期以宋学为宗,不废汉学。其学术渊源汉学主要受郑珍、莫友芝影响,宋学思想受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洪火:黎庶昌是一位忧国爱民、渴望变革、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黎庶昌主要作品

黎庶昌一生著述达20多种。已刊行者有《拙尊园丛稿》6卷、《西洋杂志》8卷、《丁亥入都纪程》2卷、《海行录》1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1卷、《黎氏家集》40卷、《黎星使宴集合编》6册、《曾文正公年谱》12卷。编撰《全黔国故颂》24卷、《续古文辞类篡》28卷、《古逸丛书》200卷、《古逸丛书叙目》1卷、《宋本〈广韵〉校札》、《春秋左传杜注校刊记》1卷、《青浦县志》(33卷)(此志由青浦人熊其英编纂,而创议修志并筹集经费者是黎庶昌)。另有未刊书稿多种,多已散佚。

黎庶昌后世纪念

故居

黎庶昌故居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舟镇沙滩村乐安江以东,与西岸笔架山相对,为黎氏旧宅。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寅时,黎庶昌出生于此。因黎庶昌于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年—1890年)两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使日本,其宅故称“钦使第”。钦使第占地面积2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坐东向西,倚山顺势而建。三进院落,第一、二重天井依次按巳向坐落在中轴线上。天井院坝为青石板铺设。房屋为中式建筑,高架水结构,一楼一底,青瓦斜坡屋面,悬山式顶,有门楼、过厅、中厅正堂。第三重天井是由正房、两厢、下厅组成的四合院,二楼窗下架有腰檐,天井四周石阶相通。院坝内靠近下厅左右各有一个石砌方形花坛,花坛四壁有浮雕装饰,右边花坛分别为渔、樵、耕、读图,左边花坛分别为牡丹、荷、葡萄、梅图。北厢背后靠墙为石水缸,上有“鲤鱼跃龙门”浮雕。正房中间为堂屋,青砖铺地。底层房间安装四开六格扇雕花门。各室楼檐间均有上下重檐雕花勾栏窗。正房、下厅和两楼的楼上临院一面均有雕花木窗。第一重天井北侧是黎庶昌于光绪十一年营造的拙尊园。1951年土地改革后,黎庶昌故居被分配给当地百姓居住,院内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92年4月,遵义县人民政府公布黎庶昌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新舟区成立“恢复‘钦使第’领导小组”,由县政府拨款,在黎庶昌故居外南侧为院内16家住户修建住房。1993年7月,院内住户全部迁出。黎庶昌故居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维修。

学术研讨会

1992年10月4日至10月6日,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贵州立史研究馆联合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省历史学会,贵州省地方志协会、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会发起,得到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

2007年9月25日一26日,由遵义市人民政府、遵义市政协主办,遵义市政协宣教文卫委员会、遵义县人民政府、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纪念黎庶昌诞辰170周年暨遵义沙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遵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开封、兰州、武汉、厦门、重庆及贵州的专家学者180余人出席会议。

相关书籍

198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黎庶昌评传》。

2014年10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桐城派名家文集》,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项目,包括姚范等17位作家诗文集和黎庶昌等11位作家文章选集。

2015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黎铎、龙先绪点校的《黎庶昌全集》。

2017年,朝华出版社推出的《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将曾国藩、薛福成、黎庶昌等数十位桐城派名家著述编辑其中出版。

黎庶昌补充介绍

  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子。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下诏求言。黎庶昌以廪贡生上《-》,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交曾国藩的江南大营差遣。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黎庶昌随营6年,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文字相交,并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调任,黎庶昌留江苏候补,曾任代理吴江知县、青浦知县、扬州荷花池榷务等职。

  光绪二年(1876)起,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先后随郭嵩焘、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欧洲,历任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使馆参赞。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

  在欧洲5年,游历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光绪七年(1881),摧升道员,赐二品顶戴,派任驻日本国大臣。黎庶昌时年44岁。三年后, 回国丁母忧。十三年服阕,再度派驻日本。光绪十六年,任满归国后。

  1881至1884年和1887至1889年,黎庶昌先后两度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共6年,凡外事活动,坚持维护国家尊严,机敏果断的处理日本出兵朝鲜事件,维护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使日期间,保护旅日华侨正当权益,也注重睦邻友好关系,所受外交礼遇厚重。 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闲暇之时,黎庶昌广交日本朝野文士,于春秋佳节,设文酒会,领首诗词酬唱。诗作辑为 《黎星使宴集合编》共六集,存日本友好人士90 余人、中国使馆人员及国内人士20余人酬 唱诗作数百首、文数十篇。黎庶昌的德行文章,深得日本人士敬慕。黎庶昌曾为日本汉学家藤野正启作墓志铭。后黎之赵氏夫人去世,藤野之女藤野真子于日本明治二十四年为作墓志铭,情真意切,情同母女。碑刻现存遵义县。

  光绪十七年,黎庶昌任满回国,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曾出资创建云贵会馆,举办洋务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庶昌奏请东渡排难,未能如愿。每闻战事失利,或痛哭流涕,或终日不食,以致一病不起。慨捐廉俸万金,以酬报国之愿。

  光绪二十一年,家乡大旱,黎庶昌会集在渝同乡捐款白银二万两,购米运遵义赈灾。次年,遵义复旱,时黎庶昌已病回故里,闯讯,电请云贵总督救灾,得拨银2万两救济。

  光绪二十三年冬,病逝于禹门沙滩家中,时年61岁。

  新舟镇 在遵义县东北部。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6.35万。辖1居委会、35村委会。1949年为新州、绿塘2乡。1950年后几经分合。1958年建新舟公社。1962年析建新舟、禹门、绿塘、杨绿、乐耕公社。1984年改置新舟镇及新舟等5乡。1992年合并置新舟镇。洛安江流经镇境,有万里水库、东方红水库及洛安江引水工程。为县内重要粮油产区。有中小学36所。有清代文化名人……

  “黎庶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