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名人钟麟介绍
钟麟,出生于1915年10月29日,广东省鱼类养殖学家,家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创始人。
钟麟自小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钟麟考上南海县石门中学。1935年,也就是钟麟在石门中学度过两年半的时候,国民党广东政府决定创办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怀着对海洋航海、水产事业的向往,钟麟在还有一个学期才初中毕业的情况下,说服石门中学的老师,以相当难度越级报考。经层层筛选,钟麟以优异的成绩,奋力拼搏,杀出重围,成为广东水产最高学府的第一批学生。
1938年秋,钟麟和同学们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广东省水产最高学府的第一届毕业生。正当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为广东以及全国水产事业出一份力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粉碎了他们的理想,陪伴他们的是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钟麟先后在香港做过小商店会计、渔民协会渔民学校教师以及香港水产研究所技师等职务,还到国民党农林部广西桂平鱼类养殖场工作过,这期间他先后在当时的水产前辈、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工作,而且积极参加实际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水产技术知识。
破解难题震惊世界
1951年3月初,钟麟离开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水产养殖技术落后、产量很低,亩均产量不到100公斤,要命的是水产养殖的鱼种紧缺,所有的养殖种苗全靠江河捕捞,而捕捞鱼苗对鱼类资源破坏很大,且成活率很低,仅为20%左右。鱼苗的供应不足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拦路虎,而鱼苗的供应不足关键是家鱼人工繁殖问题没有解决,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之前不少专家学者得出结论,认为“家鱼是不能在池养中繁殖的”,“家鱼的性腺是不能在池养中成熟的”。我国一些学者亦有此相同观点。
面对这些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权威”结论,是打退堂鼓还是知难而上?钟麟选择了后者。1953年,在他的主张下正式成立广东省农林厅水产局水产研究所,随后不久,由他主持家鱼人工繁殖研究课题正式立项。钟麟首先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独辟蹊径从最难点也是最根本点在池塘中培育性腺能成熟的亲鱼入手,以当时广东最紧缺的、生殖周期较短的鲢鱼、鳙鱼为突破口。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花费了多少心血,钟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55年,他基本证明了鲢鱼、鳙鱼在一般池塘养殖环境下,注意生态条件、有一定水流刺激、注意提供足够营养是可以使性腺发育达到成熟的,因而打破了一些学者认为家鱼“在池塘养殖性腺不能成熟”的“权威”结论。这对钟麟和他的助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家鱼在池塘养殖中成功培育成亲鱼,使整个研究课题迈进了一大步,家鱼人工繁殖成功的曙光已隐隐出现。1956年,钟麟等利用生理的方法进行催产试验,但是失败了。为进一步掌握亲鱼生长发育繁殖情况,钟麟跋山涉水,到珠江干流各个产卵场进行调查,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家鱼繁殖过程是一个反射性的性活动,也就是在繁殖期间,亲鱼从江河的中下游,集结成群地逆流而上,溯游到江河中上游的产卵场,遇到生态条件合适,才能产卵。1957年,家鱼人工繁殖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1958年6月4日,世界奇迹在这里诞生了,经过人工授精的6条雌鲢鱼和5条雌鳙鱼产下的受精卵经过17小时左右,小生命陆续破膜,鲢鱼孵出1万余尾,鳙鱼孵出2万余尾,成为世界上全人工繁殖的第一批家鱼苗,这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鱼苗,向全世界宣布,家鱼全人工繁殖成功了,世界难题解决了,我国依靠江河捕捞鱼花的历史也将结束了,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将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很快,传媒和电波将这一喜讯向全世界公布,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传经送宝屡获殊荣
1975—1987年,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钟麟主授10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淡水养殖培训班,培养亚洲、非洲、大洋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渔业官员、技术人员160多人。钟麟为此呕心沥血、身体力行,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授课,受到世界同行的尊崇,对世界淡水渔业的发展和研究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钟麟对渔业的贡献可与袁隆平对农业的贡献相提并论”,人们这样评价钟麟。钟麟以他在科学上卓越的贡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他参与编写专著有9部,发表论文16篇。
1996年3月17日,钟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的一生,对我国乃至世界水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怀念。
(作者:洪永争)
“钟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