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江门市名人>新会区名人

张其光

张其光人物照片

新会名人张其光介绍

晚清明将
晚清名将

张其光(1831-1895年),又名信千,字奎垣,广东广州府新会县双水区豪山乡人,清末名将。青年时,适清廷招募水兵,以抵御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他决心效忠清廷,以平民身份招集一批壮丁,结队投军,而且卖去家产充作经费。他带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调到浙江参加与太平军作战。官至浙江提督,先后驻防浙江、福建、台湾。

张其光率军平定台湾番社土著叛乱,抵御日寇入侵。中法战争时,张其光总领浙江海陆防务,镇海一役,大败法国军舰,巩固了浙江海防,立下了显赫战功。同治七年张其光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是唯一广东籍巴图鲁,光绪元年被皇帝授赏黄马褂,1893年两次被皇太后召见赐克食恩礼。在浙江期间深受浙人拥戴,在浙江有“张公庙”纪念他,浙江人称其为“张将军”,称其统率的军队为“张家军”。

张其光人物简历

青年时,适清廷招募水兵,以抵御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他决心效忠清廷,以平民身份招集一批壮丁,结队投军,而且卖去家产充作经费。他带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 调到浙江参加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十年(1860年),张其光奉命率领广东船艇扼守富阳、淳安一带,保卫宁波和绍兴的安全。次年,被围攻杭州的太平军击伤,浙东各县也被太平军占领。

咸丰十二年(1862年)春,他伤愈回营,被任为统率广济右军陆勇兼水师红单船,去浙东攻打太平军。在大批清军配合下,收复绍兴、桐乡、肖山等县,受到封赏。

同治二年(1863年)赏戴蓝瓴,记名参将;

同治四年(1865年),任记名总镇,署乍浦协统带,浙江巡洋红单船艇,赏换花翎,升任定海镇总兵;同治七年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记名提督衔;同治十一年任护理浙江提督军军门。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任福建、台湾挂印总兵。当时,日本唾涎台湾,唆使番社土著叛乱,袭击清政府委派的台湾地方政府官员。张其光被任为副将,统率兵勇进驻台湾。他上任后,以严明的纪律管理军队,以清廉勤政勉励部属,以宽大仁政抚慰番民,社会转趋安定。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寇侵袭台湾后山,又指使番人做内应。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到台湾备战。沈派张其光率兵戍守南路,驻兵于枋寮,扼守隘寨。他以爱国主义大义激励居民,编练成军,严守海疆。日寇见有防备,只得撤兵。之后,张其光着手开辟蛮洞。他不辞劳苦,走遍台湾南北,每到一处,惩恶彰善,抚恤番人。两年间安抚番社60余个,将台湾南路交通开通。

光绪元年(1875年),张其光因水土不服,被调回浙江任总兵。

光绪五年三月,曾回新会家乡为母祝寿。八月,任福宁镇总兵。光绪七年实授浙江提督。

光绪九年开始,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安南,发生中法战争。次年,法国派兵侵犯福建马江以及台湾基隆,闽浙沿海加紧戒备。张其光力任守御,尽力筹措,添筑龙湾炮台。官库不够开支,他捐俸银2000两,促成这项军事建设。银两的价值:古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一两半银子,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其光因积劳成疾,吐血身亡, 终年64岁。

张其光人物事迹

征召投军,戎马倥偬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其光出生在新会双水的豪山乡。字信千,号奎垣,少年时就喜欢练功习武,研究兵法。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面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英法联军侵华,急令沿海地区招募兵丁,27岁的张其光闻讯后便招集200多同乡壮丁,变卖家产后结队前往浙江投军,被编在左宗棠的浙江水师。

咸丰十年(1860年),张其光奉命组建“广艇”(广东战船)扼守杭州富阳、淳安一带,因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表现神勇,“广艇”名声大振,张其光被任命为统率广济右军的陆勇。后来更受到朝廷嘉奖,赏戴蓝翎,记名参将,加副将衔。

同治年间,浙江沿海海盗猖獗,为害百姓。张其光肩负剿盗重任,以其智勇双全的胆识和战术,击沉海盗船数十艘,生擒50余人,击毙海盗无数,救出被劫的乡民180多名。张其光再次被朝廷嘉奖,御封“振勇巴图鲁”称号,加总兵衔。后得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升为瑞安协副将。此后两年,张其光又先后破获海盗案30余起,浙江沿海一带海盗终被平定,老百姓过上了平安日子。当地的民众尊称张其光为张将军,呼其大军为“张家军”。

挂印台湾,抵御倭寇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日本唾涎台湾,唆使当地蕃社土著叛乱,时任闽浙总督的李鹤年向同治皇帝推荐张其光出任台湾总镇,挂印台湾总兵官。接受钦命后,张其光立即统率兵勇进驻台湾。

翌年,日本借琉球船民事件向清廷发难,侵袭台湾后山,同时指使岛内蕃人挑起内乱。张其光一方面赴广东南澳招募两千粤兵急赴台湾,扼守隘寨,加强备战,在从屏东至卑南长达200多公里的主要路段设置堡垒,派屯营哨,严防日本入侵。同时上书朝廷,在台湾实行“抚蕃开山”政策。他走遍台湾南北,开辟蛮洞,惩恶彰善,以宽大仁政抚慰蕃民,安抚蕃社60多个,使社会转趋安定。他还积极组织蕃社一起抵抗倭寇,最后迫使日本撤出台湾。张其光在台湾的功绩再次受到清廷称赞,不仅御赐水师提督衔,而且赏穿黄马褂。

威镇海疆、咯血沙场

清光绪初年(1875年),张其光调任浙江总兵,光绪五年(1879年)回新会豪山村为母祝寿时,光绪皇帝曾亲笔御书“萱荫延芳”匾额,并赐玉如意、蟒缎等贺礼。据说这些文物如今仍收藏在新会博物馆。以后张其光先后担任福建福宁镇总兵官、浙江水师提督和温州镇总兵官等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不断侵扰福建马尾、台湾基隆和浙江温州等地。张其光积极修筑炮台,甚至不惜捐出自己的俸银。张其光提出修筑沿海海防炮台的方案决定后,即向朝廷提出拨款请求。但当时清廷银库日见亏空,建设海防,困难重重。清廷只调拨了小部分银两给张其光,余额部分让张其光协同当地衙门统筹解决。张其光认为,正值饥荒灾年,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再加征税额,势必民怨沸腾,种下乱根。地方衙门官员虽然不是个个腰缠万贯,但历年也有所积蓄。与其让百姓过苦日子,不如让官吏过紧日子。于是,张其光率先捐出自己历年积蓄的2000两白银,众多官吏受感化,也纷纷捐款,建设和巩固了浙江海防设施。镇海一役,总领浙江海陆防务的张其光大败法国军舰,立下了显赫战功,光绪皇帝专门奖赏官银给张其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张其光在前往宝山阅兵时突然咯血病逝于海防任上,终年64岁。清廷专门为他在新会家乡赐建了张将军家庙。梁启超曾为张其光撰书神道碑铭“清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张公神道碑铭”

张其光补充介绍

  张其光(1831-1895),又名信千,字奎垣,广东新会双水区豪山乡人。青年时,适清廷招募水兵,以抵御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他决心效忠清廷,以平民身份招集一批壮丁,结队投军,而且卖去家产充作经费。他带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调到浙江参加与太平军作战。官至浙江提督,先后驻防浙江、福建、台湾。同治七年张其光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是唯一广东籍巴图鲁,光绪元年被皇帝授赏黄马褂,1893年两次被皇太后召见赐克食恩礼。在浙江期间深受浙人拥戴,在浙江有“张公庙”纪念他,浙江人称其为“张将军”,称其统率的军队为“张家军”

  人物简历

  青年时,适清廷招募水兵,以抵御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他决心效忠清廷,以平民身份招集一批壮丁,结队投军,而且卖去家产充作经费。他带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调到浙江参加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十年(1860年),张其光奉命率领广东船艇扼守富阳、淳安一带,保卫宁波和绍兴的安全。次年,被围攻杭州的太平军击伤,浙东各县也被太平军占领。

  咸丰十二年(1862年)春,他伤愈回营,被任为统率广济右军陆勇兼水师红单船,去浙东攻打太平军。在大批清军配合下,收复绍兴、桐乡、肖山等县,受到封赏。

  同治二年(1863年)赏戴蓝瓴,记名参将;

  同治四年(1865年),任记名总镇,署乍浦协统带,浙江巡洋红单船艇,赏换花翎,升任定海镇总兵;同治七年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记名提督衔;同治十一年任护理浙江提督军军门。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任福建、台湾挂印总兵。当时,日本唾涎台湾,唆使番社土著叛乱,袭击清政府委派的台湾地方政府官员。张其光被任为副将,统率兵勇进驻台湾。他上任后,以严明的纪律管理军队,以清廉勤政勉励部属,以宽大仁政抚慰番民,社会转趋安定。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寇侵袭台湾后山,又指使番人做内应。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到台湾备战。沈派张其光率兵戍守南路,驻兵于枋寮,扼守隘寨。他以爱国主义大义激励居民,编练成军,严守海疆。日寇见有防备,只得撤兵。之后,张其光着手开辟蛮洞。他不辞劳苦,走遍台湾南北,每到一处,惩恶彰善,抚恤番人。两年间安抚番社60余个,将台湾南路交通开通。

  光绪元年(1875年),张其光因水土不服,被调回浙江任总兵。

  光绪五年三月,曾回新会家乡为母祝寿。八月,任福宁镇总兵。光绪七年实授浙江提督。

  光绪九年开始,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安南,发生中法战争。次年,法国派兵侵犯福建马江以及台湾基隆,闽浙沿海加紧戒备。张其光力任守御,尽力筹措,添筑龙湾炮台。官库不够开支,他捐俸银2000两,促成这项军事建设。银两的价值:古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一两半银子,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其光因积劳成疾,吐血身亡,终年64岁。

  “张其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