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名人张巨伯介绍
张巨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昆虫学教授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农业昆虫专业人才;首先用实验的方法在田间研究农业害虫问题,为我国应用昆虫学奠定了基础;参与组织我国早期害虫防治专业行政机构,对推动害虫防治技术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我国昆虫学术团体的创始人,曾任国际昆虫学会副主席 。
张巨伯个人履历
1892年10月10日(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县。
1904年,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学习。
1908年,美国俄亥俄市立东方中学学习到毕业。
1912―191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初学农业化学,后转经济昆虫学,获农学士学位。
1917年,攻读研究生一年,获昆虫学硕士学位。
1918年初,在广州岭南大学研究杀虫药剂。
1918年11月―1927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更名东南大学)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
1922年,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
1923―1924年,在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一年。
1927―1928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1928―1932年,任江苏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昆虫学组主任。
1932―1936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所长。
1936―1951年,任中山大学教授、病虫害学组主任。
1936―1938年,兼广东省农林局技正、昆虫系主任,并兼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
1947―1949年,任植物检验组组长。
1948―1950年,兼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
1951年5月2日,因患肺癌逝世于北京。
张巨伯对我国昆虫专业机构建设的贡献
张巨伯是我国早期昆虫专业机构的组织领导者之一。1922年他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积极协助邹树文(当时兼任副局长)建立作物虫害防治体系,把局的工作任务和解决生产中主要害虫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重点放在飞蝗、稻螟、棉虫、菜虫、果虫和药械等方面,及时将试验结果和防治技术传授给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业务项目多,而经费来源很少。由于他精明、干练、精打细算,杜绝应酬开支,做到用较少的钱,聘较多的人,办更多的事。
1932年张巨伯应浙江省政府之邀,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兼总技师。他任人唯贤,量才使用,分层负责。为了开展全局工作,他将一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搞专题研究;一部分人负责宣传推广;还有一部分人负责采集、制作标本、模型等。张巨伯对昆虫标本的收集、制作、保存十分重视。经常派专人到市郊采集,还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天目山、雁荡山、黄山等地采捕,积累了大量标本。对某些重要害虫,经过饲养制作成套的生活史标本,建立起相当规模的标本室,供局内外人员研究与参考。该局昆虫标本之多,居当时全国各农业单位之冠。
为了搜集图书资料,张巨伯不遗余力亲自写信与国外联系,索取、交换和订购大量书刊,使很多专业期刊均能配购成套。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切合实用的图书室。为了方便驻点外出人员及时了解新书刊的内容及有关资料,特指派专人按不同文种,把每月新到书刊编译出摘要,及时印发。当年江苏、浙江两省昆虫局收藏的昆虫学图书资料种类之多,占全国农业机关之首。昆虫学家刘崇乐回国后,见到如此丰富的图书室甚为惊喜,对张巨伯卓越的领导才能极为敬佩。
为了及时总结报道本局科研成果和动态,为局内科技人员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在他主持下,于每年年终编印综合年刊,如江苏省昆虫局1928年起出了两期,浙江省昆虫局共出了4期。
张巨伯社会评价
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造诣专深、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昆虫学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建人。
张巨伯个人作品
1 张巨伯.棉尺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23(2):1―10.
2 张巨伯.南汇奉贤之棉花造桥虫调查报告书.江苏实业月志,1930,第十八号.
3 张巨伯等.昆虫纵谈.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4 张巨伯等.植病纵谈.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5 张巨伯等.医学昆虫.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另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虫学》、《植物通论》等
张巨伯补充介绍
张巨伯( 1892~1951),原名钜柏,别字归农,广东省鹤山县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随兄到墨西哥,后转美国读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读书。
民国6年(1917年),张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获昆虫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兼江苏昆虫局局长,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广东省农林局技正,广州商检局技正,昆虫学会总会理事。
早在民国9年(1920年),张首先倡议组织六足学会,后又扩大改组为中华昆虫学会,被选为会长。为了促进养蜂事业的发展,张又组织过中国养蜂改进社,集资创办附设养蜂场。又成立过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教授稻作、桑树、棉作、果蔬等害虫学知识以及掌握治虫技术。张创办过《昆虫与植病》旬刊,为《科学画报》主编昆虫丛谈、植病丛谈和医学昆虫等内容。后成书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昆虫科技知识的普及。张是我国首批经济昆虫学教授,为学生讲授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昆虫科目、各种害虫防除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研究害虫生活习性及除虫药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民国31年,抗日战争处于困难时期,张在困境0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为了加快植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张积极推动下,民国37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病虫组扩建为病虫害系,张受聘为首任系主任。
建国后,张出任全国昆虫学会总会理事、昆虫学会广州分会主席、《中国昆虫学报》,主要著作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史》、《植病通论》等。
张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对学术问题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张胸怀宽广,不抱门户之见,量才用人。张为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昆虫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张在中山大学病逝,终年59岁。为了悼念和缅怀他的业绩,中山大学将他的骨灰葬于校内旋螺岗,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张巨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