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潮州市名人

张鉴轩

暂无张鉴轩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潮州名人张鉴轩介绍

  张鉴轩(1897~1972)

  张鉴轩,广东潮州人。幼年曾在村中私塾读书,家贫,年余即辍学。12岁,拜村中木雕匠林愚为师,随林往澄海莲阳等地学艺。年17,辞师自立,先后承担潮州市溪东祠堂等数十处宗祠宅屋的木雕装饰,声名日著。

  民国23年(1934),潮州市辜厝巷兴建德馨堂,邀木雕名师肖对与张鉴轩各承担堂内一半木雕构件,要求各出绝招,争奇斗胜。张往城南安济圣王宫(俗称青龙古庙)观摩清末木雕大师黄开贤的名作《蟹篮》,然后制成半圆雕《蟹篓》作为堂内■亻载上饰物。所雕之蟹,雄蟹舞螯,雌者团脐,仿佛横行欲下,肖对默视良久,失声赞道:“张鉴轩,蟹精也!”张因此声名大起。

  民国28年(1939)9月,日本军侵占汕头后,他举家逃往饶平后方,备受艰苦。日本投降后,又因战乱及恶性通货膨胀等原因,生活依然贫困。

  建国初期,张与其他木雕艺人回家务农。195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抢救民间工艺,拨专款收藏木雕制品,张鉴轩应省文化局民间艺术制作室邀请,到广州专事创作,生活转为安定。专心制作了《蟹篓》、《五果》、《鱼虾》等木雕精品供广东省博物馆、民间工艺馆和广州美术学院收藏。在此期间,张开始把半圆雕《蟹篓》,发展成为四面玲珑的立体通雕。篓中之蟹,或怒目舞螯,或横行疾走,莫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蟹已爬出篓外,仅以一爪钩住篓篾,欲下未下,尤其传神。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名师蔡若虹、傅天仇、黄苗子、迟轲等,都给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从造型到结构,都有独特的风格,是经过艺人们千锤百炼积累下来的艺术成果。1956年春,该作品被选送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获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铜质奖。

  1956年2月,在手工业合作化0中,张鉴轩与其他木雕艺人,成立了潮州市木雕生产组。1958年9月,又与纸品、花灯、银器生产合作社并为潮州市地方国营工艺厂,张鉴轩任木雕车间副主任。苏联工艺美术专家欧姆西夫,来信指出潮州木雕存在着比例不适当,人物面部表情和动作不一致等问题;建议改进传统的雕刻工具,减轻艺人劳动强度。张认为潮州木雕本无常谱可循,全靠艺人福至心灵,才能推陈出新,否则人鱼我鱼,人蟹我蟹,百年以后将无潮州金木雕。至于人物比例,适应高堂悬挂,也是民族艺术的特征。张的主张反映出他维护民族艺术特性,发挥个人艺术创作才能的思想,却被一些人认为思想落后保守,而受到压制。

  1959年6月,受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率10多名木雕艺人前往北京,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镂制大型装饰壁挂。以3年多的时间,制作了4幅大逾3平方米的通雕挂屏:《雉鸡五福梅》、《龙虾·蟹》、《三羊开泰》和《含莲花鸟》。前两幅均出自张鉴轩之手。巨型木雕受到国内外工艺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1962年9月,他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挂壁回到潮州时,潮州市手工业局调他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副所长。张认真地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匀匀、杂杂、通通”的创作“六字诀”。“匀匀”是虚实要均匀适当;“杂杂”是要有层次又有穿插;“通通”是镂空,要求艺人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先从整体上进行构思,不宜孤立地注重细部的刻划。在此期间,他广泛收集了古代木雕作品64件,一再观摩研究,并吸收现代绘画和雕塑技术,把原来的3层木雕发展成为5层通雕。

  1966年6月,汕头地区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他一级艺人称号。1972年,张鉴轩病逝。潮汕木雕界一致认为他是继清代“雕蟹”名师黄开贤之后的“一代蟹王”。

  “张鉴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