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名人詹安泰介绍
詹安泰(1902年-1967年),字祝南,号无庵,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家、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尤精于诗词创作和研究,其诗词作品及词学论著在海内外影响颇深,素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之美誉。
詹安泰人物经历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上饶区新丰乡(现饶平县新丰镇)的书香世家。
1916年,考进金山中学,时称广东省立潮州中学校。
1921年,考进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
1924年,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转至国立广东大学(后中山大学)国文学系继续求学。
1926年,大学毕业后受韩山师范学院(时称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聘,到校任国文教员,兼任金山中学教师。
1932年,饶宗颐父亲饶锷在潮州古城内的居所莼园成立诗社,詹安泰参与其中,詹氏与饶氏父子结为世代交好。
1936年,《论寄托》一文几经周折终在《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三号发表,为完整清理“寄托说”的理论源流与形态特征的系统性力作。
1937年,詹安泰出版第一本词集《无庵词》,选词百首,其作为一流词人的地位基本奠定。
1938年,经詹安泰在广东高师(中山大学前身)读书时的老师陈中凡教授推荐,詹安泰以名士身份被中山大学破格聘为中文系教授。
1939年,中山大学奉命内迁,辗转到云南澄江,其间创作古近体诗计123首,超越十年韩江的总和;得词36阕。
1940年,在困苦的环境中写就了其扛鼎之作《词学研究》。
1949年,广州解放,中山大学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造工作,詹安泰担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1953年,《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一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被誉为是解放后第一篇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研究《诗经》,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学术论文。
1957年,与容庚、吴重瀚合作主编《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高校交流讲义公开出版,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教科书。
1958年,《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系统而集中地论述了他对于李煜及其词的看法,在全国学术界掀起热烈讨论。
1967年,病逝于中山大学。
詹安泰主要贡献
任教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不少当年入室弟子,而今已是诗坛、词坛的名流宿将。系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于文学理论研究、古典文学作品鉴赏及诗词创作等领域,均有杰出成就与贡献,在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其诗词踵承清季同光诗词“宗宋”之风,挹其芳润而独具面目自成新境,与当时国内词人名家夏承焘、胡光炜、龙榆生等,被誉为现代“四大家”,可见其在20世纪词坛的影响和地位。先生博学多才,除了卓著的学术成就之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一生对书法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詹安泰人物评价
詹安泰的治学生涯与书法并存,但他的书名为学名所掩。他“懂”书法、“善”书法、“用”书法,但“书而少述”,然而其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他的书法观念和书法精神。詹安泰于治学之余喜欢书法,书法成为其调剂生活的风雅余事。从他的存世书法作品中,各时期的书作,无论其中所包含的主观或者客观因素,都自然地表达了他的书法见解和主张。在20世纪的初、中叶,詹安泰在学界已有一定的地位,他毕生致力于学术,治学生涯贯穿其一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学术之余,先生勤于书道,有大量的书法作品散布于民间,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书法观,以自己的书法语言表达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詹安泰个人作品
詹安泰的治学生涯与书法并存,但他的书名为学名所掩。他“懂”书法、“善”书法、“用”书法,但“书而少述”,然而其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他的书法观念和书法精神。詹安泰于治学之余喜欢书法,书法成为其调剂生活的风雅余事。从他的存世书法作品中,各时期的书作,无论其中所包含的主观或者客观因素,都自然地表达了他的书法见解和主张。在20世纪的初、中叶,詹安泰在学界已有一定的地位,他毕生致力于学术,治学生涯贯穿其一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学术之余,先生勤于书道,有大量的书法作品散布于民间,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书法观,以自己的书法语言表达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詹安泰写碑于雄肆中透出典雅,与同一时代学碑者同源而异途,其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文人气息,既写碑而又具帖味,自然而无浮躁气。这与民国时期的书法由于倡碑之风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文人学者乃至书画家,写碑成一时风尚。与毕生浸淫帖学者不同,詹安泰于帖学之外,对碑版、章草、篆隶都有广泛涉猎,并以帖入碑,以碑掺帖,行笔跌宕,结构险峻,体势修长隽迈,线条柔韧凝练,且擅各种书体,能以碑版之法而写行草之韵,正所谓出碑入帖,融会贯通,整体气息典雅秀劲。詹安泰碑帖结合的书风,且让人感受到大气磅礴气势的同时透出浓烈的文人气息,如其书赠潮籍学者蔡起贤的对联“立定脚跟做人,放开肚量食饭”,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字形似《石门铭》洒脱自然,用笔若枯藤老树,从容洒脱,有如《石门颂》无拘无束,好似璞玉浑金,不故作修琢,无造作,神采直追康南海。詹安泰的书风,得汉魏六朝碑版神韵,得《石门铭》《爨龙颜》纵横奇宕之气,蜕化成自家面目。詹安泰不满足帖学,也不单纯摹仿古碑,故能熔铸古今,冶真草隶篆为一炉。
詹安泰在中山大学执鞭之余,尤其热衷书法与金石研究,对汉隶、魏晋六朝碑版用功之勤,非一般书家可以比拟,他所写的隶书,深得古隶神韵,质朴无华。自清至民国,真正能以写碑而现书卷气者,屈指可数,詹安泰可算其中一家。他兼善真、行、草、篆、隶五体,对汉隶、魏碑楷书用功尤勤,因而他的字里行间,内外一致。他在创作或抄录自作诗词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体融合的笔法与结体,更显其质朴古意。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在《詹无庵诗序》中,不仅高度评价詹安泰的诗,还抒发自己的感慨:“无庵之于诗,气骨遒而情性藑。攓太华曾云之峻,不足以方其缥缈之思;吸两颢沆瀣之英,不足以喻其高骞之操。……无庵挂瓢滇海,凄吟武溪,居山林之年,值澒洞之际。晚岁所作,如书之一波三折,逋峭峻絜,至今诵之,低徊悱恻,弥怆平生于畴日。”借饶老此序句,评论詹安泰的书法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其艺与道通,目击而道存,写出了魏晋新风度。
詹安泰作品影响
其诗词作品及词学论著在海内外影响颇深,素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之美誉。
民国四大词人之一、中国词学文化学奠基人詹安泰,1936年9月于《词学季刊》发表《论寄托》一文,借用吴梅的话为常州派寄托说确立义界。谓:“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表示这是通过比兴途径,阐发意内言外之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这一艺术手段,詹安泰将其归结为下列二项:或取资闺帷之内,羁旅之中,柔情绮思,忆别伤离,而身世家国之怀寓焉;或取资于自然风景,无知物类,听睹所及,曲写毫芥,而身世家国之怀亦寓焉。于此二项,詹安泰特别强调“词外求词”。他指出:岳飞《满江红》,“悲愤之怀,壮烈之志,和盘托出,绝无隐蓄,此不关乎寄托也。”至《小重山》,“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而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前者不关寄托,所述都在词内;后者有寄托,意在言外。词内与词外,实际已经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广。例如:“瑶琴独奏,赏音无人。”说明独奏者的耻和辱,已不仅仅是靖康耻和臣子恨,而是包括靖康耻和臣子恨在内的一般人的耻和恨。同时也说明,詹安泰之论寄托,已不仅仅是寄托本身,实际已为词学文化学的建造奠定基础。
詹安泰补充介绍
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号无庵。饶平县新丰楼子人,1902年出生。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1926年毕业后,任教韩山师范、金山中学达12载。1938年起,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28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编写有《中国文学史》(先秦西汉部分)作为大学教材。
他是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家、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尤精于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他的诗词作品及词学论著在海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之誉。他任教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不少当年入室弟子,而今已是诗词坛的名流宿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别具风格,其作品流传于港澳及东南亚一带,莫不被视为珍贵墨宝。
这位著名的学者,于是1957年竟被打成“ ”,“文革”开始后更遭受折磨,1967年4月6日,遽尔辞世。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获平反昭雪。
詹安泰教授一生着力研究古典诗词,主要著作有《花外集笺注》、《碧山词笺注》、《姜词笺解》、《宋人题词集录》、《古典文学论集》、《温词管窥》、《词学研究十二论》、《无庵词》、《鹪鹩巢诗》、《滇南挂瓢集》、《宋词散论》、《离骚笺疏》、《詹安泰词学论稿》等。尤其对宋词研究,博大精深,撰写了《词学研究》十二论。
“詹安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