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名人薛社普介绍
薛社普(1917年10月26日—2017年3月10日),广东新会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 。
薛社普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毕业 ;1947年获得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51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1951年至1955年担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至195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任教授;1956年至1958年担任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副研究员;195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副主任;1959年担任组织胚胎教研室副主任、教授;1973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形态系主任;197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主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
薛社普主要从事胚胎、生殖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薛社普人物生平
1917年10月26日,薛社普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竹湾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
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公费生 。
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46年,通过了公费留学考试,成为当时生物学系里唯一通过的学生 。
1947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
1951年,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应沈其震先生的邀请,回国工作。
1951年—1955年,担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
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195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任教授。
1956年—1958年,担任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副研究员。
195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副主任。
1959年,担任组织胚胎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1973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形态系主任。
197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主任、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2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知识界名人传记。
2017年3月10日3时2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
薛社普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薛社普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中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育药棉酚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胞质体杂交模型,发现波型蛋白基因被抑制与去核有关,揭开了哺乳动物红细胞自然去核之谜和去核的双期相现象,在中国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胞质中存在能逆转恶性分裂、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末分化的“红细胞去核分化因子(EDDF)”,提纯的活性物质对转化及肿瘤细胞有高活性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分化作用。克隆了不同阶段终末分化期相关因子的基因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结构。提出核浓缩理论和藉以终止肿瘤细胞恶性分裂的治癌新概念 。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3月,薛社普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细胞生物学分册》《组胚学与组织学基础》,与他人合作主编了《细胞学进展》《男性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图谱》等学术著作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3月,薛社普获得的科研成果奖项主要有:1985年获国家计生委科技建设二等奖,1986年获“五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攻关成果二等奖,1986年、1988年、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教育思想
薛社普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是遵循科学的自然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盲从权威 。
薛社普将他的研究体会总结为五点:科研要敏锐细致观察,发现问题,抓住机遇,执着求索;科学假说要遵循自然规律,实事求是,探索求证;联系国情需要,追踪科技前沿;刻意创新,锲而不舍,寻根究底;学科交叉,优势互补,面向生产实践 。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3月,薛社普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培养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硕士33名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薛社普人物评价
薛社普是中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在细胞生长与分化调控研究领域开创了红细胞排核机制的研究,关于男性节育药研究的成果论文被视为权威论文,对生殖生物学和细胞药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属全国首创。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薛社普作为一个细胞生物学家以及生殖生物学家,在细胞分化调控的研究和生殖调控的研究方面贡献卓著;同时作为院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展现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章静波教授评)
薛社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胚胎和细胞学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关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研究方面做了当时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评)
薛社普补充介绍
薛社普,细胞生物学家。1917年9月26日出生,广东新会人。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博物系,1947年获该校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理科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我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育药棉酚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胞质体杂交模型,发现波型蛋白基因被抑制与去核有关,揭开了哺乳动物红细胞自然去核之谜和去核的双期相现象,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胞质中存在能逆转恶性0、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末分化的“红细胞去核分化因子(EDDF)”,提纯的活性物质对转化及肿瘤细胞有高活性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分化作用。克隆了不同阶段终末分化期相关因子的基因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结构。提出核浓缩理论和藉以终止肿瘤细胞恶性0的治癌新概念。
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家、生殖生物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薛社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0日3时29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薛社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