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珠海市名人>香洲区名人

唐国安

唐国安人物照片

香洲名人唐国安介绍

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1913·5)
清末民初教育家

唐国安(1858年10月27日(戊午年)~1913年8月22日),字国禄,号介臣,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唐家镇人(今珠海市唐家镇鸡山村人)。第二批留美幼童。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1912年4月至1912年10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1912年10月至1913年8月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参与启动“庚款”留美教育,奠定了早年清华基础。

1911年11月,清华学堂因辛亥革命不得不暂时关停。

1912年5月,经过唐国安的不懈努力,清华学堂终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学。10月,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多次扩充校园,力图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学校的档次,争取缩短学生在美国上学的年限,为早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并为解决办学经费被扣发、挪用的问题而四处奔走。1913年,唐国安积劳成疾,病逝在校长任上。

唐国安人物生平

1858年10月27日出生,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14岁时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留学美国,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曾任上海约翰书院(即后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后入清政府外务部为司员、候补主事、主事。两次出任国际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参与“庚款留美”事业的筹划,历任外交部、学部属“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初,唐国安在家乡读私塾,经族叔唐廷枢举荐,以第36名排序与梁敦彦、詹天佑、容揆、唐绍仪、梁如浩、刘玉麟、梁丕旭(即梁晟)等120人,入选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于1873年第二批赴美。他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后因清政府中止留学政策,学业未竟提前回国。

1881年唐国安回国后,曾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工作,后来到上海梵王渡约翰书院任主讲,还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会董。

1905年,他和颜惠庆二人为上海《南方报》开辟英文版,面向旅居上海的外国人。该版每期发表社评一篇,二人轮流执笔。他所写的社评,敢于对时弊直言正论,不畏权势,曾抨击租界工部局所置的设施不利当地中国居民,所订的规章有悖法理,为此几乎被逐出租界。但他坚决不退让,表现出对同胞的一片热忱。《南方报》英文版一时被人誉为“用英文自办日报的先驱,保障国权的楷模”。

1907年,他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

1908年秋,他作为译员随清政府军机大臣毓朗、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前往厦门,迎接美国太平洋舰队来访。在厦门期间,他曾接待当地菲律宾华侨代表,倾听他们对入菲备受刁难,回国探亲期限过短的申诉。唐国安随即带领华侨代表向毓朗禀报;次日,又陪毓朗去鼓浪屿向美国领事进行交涉,问题很快得到合理解决,华侨驰函致谢。

1909年2月,由中美两国发起的、有13国代表参加的首届万国禁烟会议在上海召开。唐国安被任命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专员代表(正代表),代表团由两江总督端方率领。唐国安凭借丰富的学识、经验和娴熟的英语,在会上流畅地回答英国代表的提问,评驳荷兰代表的提案,阐述医学在禁烟中的功能,还代表中国代表团向大会递交4条提案。在最后一天会上,他和美国代表各发表一长篇总结性禁烟演说。唐国安用英语演说,他这篇演说被舆论界评为“一篇有说服力的演讲”(《申报》语),“一份杰出的、逻辑性很强的报告”(《字林西报》语)。

从1904年起,驻美公使梁晟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已就“庚款办学”问题进行了多年谈判。

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了传教士斯密斯、大学校长詹姆士关于“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拟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唐国安入外务部后,与唐绍仪、周自齐、颜惠庆等参与此事的筹划。

1908年中美达成协议,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5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期限32年。外务尚书梁敦彦代表中国政府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这一协议,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留美生、外务部左丞参周自齐兼总办,留日生、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兼会办;另一会办即由外务部的唐国安兼任。范、唐二人均以“中西学问,均属精通,堪以派充该处会办”为由,由两部向宣统皇帝奏准。据学务处“任事人员清单”显示,周、范二人兼半职,唐国安为全职。唐国安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

游美学务处成立后,头一件事是考选学生,迳派赴美。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开考,周、范、唐为主考官,报名630人,从中录取47名;1910年7月第二次在学部开考,录取学生70名;1911年6月第三次在清华园开考,录取学生63名,唐国安另保送幼童生12名。由于考选程序严格,所选学生皆聪颖,基础较好,送美后多学有所成。学务处还用部分庚款退款津贴部分自费留美生,他们多取得学业上的成就。这些留美学生学成回国后服务于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法政界,多为专业硕彦,社会栋梁。其中尤可称道的是:梅贻琦后来掌管清华大学,蒋梦麟、胡适掌管北京大学,竺可桢掌管浙江大学,邹秉文掌管东南大学,胡敦复掌管大同大学,并且,大批有成就的留学生回国任教。他们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动留学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9月,第一批留学生47名放洋,由唐国安亲自护送。他们从上海乘船远渡太平洋,横跨北美洲,行期20余日,抵达目的地“士皮令飞鲁”(Springfield,今译春田)。唐国安和驻美学生监督容揆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别将他们安排于不同学校就读。他还和容揆到各校考察留学生的学习和安置情况,见到“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皆安心向学”,这才放心,第一批护送成功,为以后护送开了个好头。回国后,唐国安由“候补主事”升职为“主事”。

为做好留学生赴美前的准备,游美学务处积极筹办肄业馆。馆址选在北京西北郊之王府旧园——清华园。经向宣统皇帝奏准,1909年冬招标对园内主要建筑工字厅进行修葺;又在其东侧建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如清华学堂、同方部礼堂;北侧建洋教习住宅。此工程于1910年年底竣工。为使教学工作走向正规,经向皇帝奏准,将肄业馆拟办成一所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取名“清华学堂”,实行高、中两科四四制,制定章程,聘请中外教习,着手招收新生。

1911年初,唐国安访美。3月,他接外务部丞参急电,奉命火速经欧洲回国,主持学堂开办事宜。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周自齐被任命为学堂监督,范源濂、唐国安为副监督,胡敦复受聘为教务长。由于清华学堂是在清皇室的直接监管下成立的,因此学堂公章镌名(英文)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即“清华帝国学堂”。它的严酷背景是: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元凶之一,攻占了北京城,镇压了中国人民,掠夺了中国大量钱财,现在从中拿出一部分赔款交给清政府办学,企图培养未来亲美人士。因此清华又有“赔款学校”、“国耻学校”、“中国战败纪念碑”之称,学生们常常心存惭愧,但爱国爱民观念也油然而生,他们多数能立志成才,雪耻报国,服务人民。

1911年8月以后,正当周自齐和唐国安为新学年实施新计划的时候,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清政府把经费拿去发了军饷,不少学生请假回家。学堂只好于11月停课,宣布关闭。12月初,唐国安按计划奉派为中国代表团代表,会同国际知名医学专家伍连德博士,随代表团团长梁晟参加了海牙第二届万国禁烟会议。梁、唐、伍在会上通力合作,不辱使命。

1912年,中国发生了巨变。

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清帝退位。

3月,袁世凯掌权,唐绍仪出任第一届内阁总理,组织内阁。清廷重臣纷纷摇身而变为民国高官。周自齐、范源濂及曾一度代理学务处的颜惠庆已离校。唐国安从海牙归来,学堂里只剩下他一人。按私交,唐国安和唐绍仪既是同乡,是同学,又是同事,还是同宗同辈的叔伯兄弟,要想在内阁政府中谋个一官半职,不无可能。但他无意谋官,甘愿留在清华,独自主持校务,积极筹备复校。

4月聘周诒春为教务长。5月1日正式复学。他立即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

唐国安人物事迹

唐国安主持清华学堂工作后,立志整顿校务,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经呈报外务部批准,于1912年5月23日将游美学务处撤销。过去的招生、国内准备、遣派、留学监督等职权,是分别由学务处,学堂、驻美监督处3个部门去操作管理的,现在统统改为归学堂统一操作管理。学堂监督的权力由此加大,上司干预过多的问题也有所解决,这便于学堂工作的开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件事,经呈报外务部批准,于1912年10月17日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外务部任命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他们着手总结近年来办学的经验,修订原有的章程。主要有:

(一)将一度实行的中等科5年、高等科3年的“五三制”改回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的“四四制”,充实教学内容,实行高等科文(文法)实(理工)分班;

(二)将高、中等科混合招生改为中等科统招、高等科插班招;

(三)坚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等等。他们力图通过各项措施,提高学生素质水平,提高学校的档次,让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之后,中等科(高小程度入学)毕业能达到美国高中一、二年级水平,高等科毕业能达到美国大学一、二年级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初级大学。学生赴美后,可以直接上三、四年级,缩短了上大学的期限,也为早日进入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了条件。这些措施在其后来补充修订的《清华学校近章》中得以体现。

第三件事,是解决问题。虽说有庚子赔款退款支撑,但草创时期经费常不能按期发放,匮乏危机时常出现,加上袁世凯扣发经费,情况更为严重。1912年8月已向华俄、华比银行借了20万两银(占全年经费的1/3),逾期未能偿还。唐国安为此四处奔走,吁请上级支持解决。为彻底解决经费被挪用问题,他于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给外务部写报告,说明这笔退款和清华的关系,强调专款只能专用,不应将此项退款列为国家常规收入而随意挪用。这一问题的解决,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四件事,是为谋图的长远发展作好规划。唐国安抓住有利时机,一年之内两次扩充校园。第一次在1913年春,请政府将清华园西邻之近春园划拨学校使用,获准;接着,为解决园内水系畅流问题,再次请政府将近春园西邻之长春园东南隅划拨学校,是年冬天获准。不幸的是此时唐国安已去世。这两次扩充共增地480亩,使清华园在原有450亩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加上先前购进的周边地约200亩,学校已拥有近1200亩之校园。

第五件事,为清华选定继任人。1913年春,唐国安发现自己患心脏病。发病3次,他仍勉力支撑,但病情日益加剧。他去世前回顾道:“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校务者半,耗于款务者半”,幸得副校长周诒春的得力支持和分担。周诒春在校内同辈众多人才中,早为他所赏识。8月21日,他毅然向外务部递交“自请免官”报告 ,提出“因病辞职,荐贤自代”,正式推荐当时正护送留学生赴美的周诒春为继任校长。由此可见他对学校工作有高度责任心,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可惜,报告还未批下来,他因心脏病猝发,于8月22日下午与世长辞了。他是清华第一位死于任上的校长。以后事实证明,周诒春果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基础建设。后人常说的清华“唐、周校长”时期,即指这段清华早期的工作。

唐国安人物评价

唐国安一生,以其渊博的知识,致力于新闻、外交和教育工作,极具开拓性。晚年主持游美学务和清华工作,无疑是容闳留美教育计划的“复活和延续”(台湾学者林子勋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日后清华发展成为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称他为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的承前启后之人,可当之无愧。

唐国安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民间,晚年身为政府官员,却很少官气。他一贯忠于职守,思想开明,待人诚恳,爱护学生,深受师生们的爱戴。

著名教育家,1911级校友陈鹤琴在《我的半生》中回忆道:“他是一个基督徒,待人非常诚恳,办事非常热心,视学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长)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们都觉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个可爱的慈母。”

唐国安去世后,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外国朋友不少。美国代理公使、美国驻汕头领事、青年会代表、教职工代表等均躬身临吊。

为缅怀他的功绩,学校为他铸了一块铜纪念牌,挂在工字厅入门东壁上,凡进入工字厅的人都看到它,缅怀他。惜乎这铜牌后来被摘而不知去向。

唐国安补充介绍

  唐国安(1858—1913)

  字国禄,号介臣,香山县唐家(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镇)鸡山村人。清咸丰八年(1858)10月27日出生。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幼年在家乡读私塾,经族叔唐廷枢推荐,成为120名清政府公派赴美国留学幼童之一,被安排在1873年第二批赴美。

  在美国,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遇清政府终止留学政策,学业未完提前回国。回国后,曾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工作,后到上海梵王渡约翰书院任主讲。1905年,与颜惠庆两人为上海《南方报》开辟英文版,面向旅居上海的外国人。改版每期发表社评1篇,两人轮流执笔,其撰写的社评,敢于对时弊直言正论,不畏权势,曾抨击租界工部局所置的设施不利当地中国居民,所定规章有悖法理,为此几乎被逐出租界。《南方报》英文版一时被人誉为“用英文自办日报的先驱,保障国权的楷模”。1907年,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1909年2月,由中美两国发起,1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的首届禁烟会议在上海召开,其被任命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专员代表(正代表),以丰富的学识、经验和娴熟的英语,在会上慷慨陈词,力主禁烟禁毒。同年9月,清华学校第一批赴美留学生47人,由其亲自护送,经20多天海上航行后抵达美国,根据各人程度安排在不同学校入读,直到“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皆安心向学”,其才放心回国。

  1911年游美学务处把“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4月29日成立,其兼任副监督。民国成立后,其无意谋官,甘愿留在清华学堂,独自主持校务,积极筹备复学,5月1日复学,其即被任命为总监督。在主持清华学堂工作期间,呈报外务处批准撤销“游美学务处”,选派留学生的事改由学堂统一管理,呈报外务处批准。“学堂”改称为“学校”,出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对学制进行改革,缩短学生上大学期限,为学生早日入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强调办学专款专用,其他部门不得扣发、挪用,保证学校的经费来源。一年内两次扩充校园,使清华园从原有面积450亩增至1200亩。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民间,晚年身为政府官员,却很少官气,忠于职守,思想开明,待人诚恳,爱护学生,深受师生爱戴。

  民国2年(1913),发现自己患上心脏病,虽勉力支撑,但病情日益严重,8月21日,毅然向外务部递交“自请免官”报告,提出“因病辞职,荐贤自代”,建议由当时正护送留学生赴美的周诒春为继任校长,报告还未批下来,其于8月22日下午因心脏病发去世于任上。

  “唐国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