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名人屈大均介绍
屈大均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南国木棉,却少有像这首《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写得那么酣畅淋漓、雄奇绚丽的: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
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
海祠前十余树,祝融旌节花中驻。
烛龙衔出似金盘,火凤巢来成绛羽。
如此大手笔,出自清初“岭南三大家”之诗人屈大均之手。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沙亭乡(今番禺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70年)。其父是个自学成才的乡间医生。屈大均年幼时,因家境艰难,寄食于南海西场(今广州西场)邵氏家。他受父亲督促影响,自幼对渎书用功,善诗文。15岁时,就学于广州越秀山讲学的陈邦彦,与陈邦彦之子陈恭尹切磋学问,深受陈邦彦操行气节的影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屈大均得补明南海生员。次年12月,清军南下攻陷广州,其父举家迂回番禺故里定居,告诫屈大均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此番教诲,深深铭刻在屈大均心中,成为他一生之座右铭。
顺治四年(1647年),陈邦彦举旗抗清,屈大均投奔陈邦彦,独领一队,打仗勇敢不怕死。各路义军围攻广州不克,终于兵败,陈邦彦率师死战,被俘殉国,暴尸旷野。屈大均痛失良师,冒险到战场上收拾其遗骸,收藏其发齿,并为之作传,收入《皇明四朝成仁录》,赋哀辞以悼念。战乱中清军四出-掳掠,群众惨遭不幸。翌年,广州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悲剧情景,屈大均写出诗歌《猛虎行》,控诉清军行径;写出了诗歌《菜人哀》,记录下民生疾苦。
顺治六年(1649年),屈大均赴肇庆行在谒见永历帝,被授以中秘书之职,因父亲病危,辞归故里,是冬父卒。翌年底,清兵大致平定广东全境,屈大均削发为僧,又取永历铜钱一枚佩在身上,誓不臣服清廷,百折不改其操守。他以僧人身份为掩护,四出活动,企图伺机而起。顺治九年(1652年),出游庐山后,归住广州海幢寺。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初文坛盟主朱彝尊南游广东,结识了屈大均,返回江南时,把屈大均等一些岭南诗人的作品介绍绐江南诗界,屈大均的声名从此远播海内,“未出梅关名已香”。这年秋,屈大均逾岭北游,周览辽东形势,流连齐鲁吴越,与抗清义士魏耕等人图谋联络郑成功商匡复大计。事败,魏耕被杀,屈大均走避,以后回到广东,还俗为儒。为了避免留辫之辱,屈大均始终保持光头,如今思贤乡八泉亭中,还留有他的一幅…不毛之首”的像碑。在广州西郊草堂,他曾约陈恭尹等人共商再次举义之事,因形势日见严竣,避难人粤西,于康熙四年(]665年)再度出岭北游.到了陕西。康熙七年(1668年)归番禺故里。此后,他曾到湖南投奔过起事反清的吴三桂。又曾为避狱祸携妻儿入江西,只身赴南京,直至风声渐平,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回到番禺。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产,从此不复远游。两年后,在广州城南建三闾书院,供奉屈原画像,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此和诗说易。翌年,诗坛盟主王土祯奉旨南来广州祭南海神,广交文友,以特殊的身份斡旋于遗民和当政者之间,希望人才为清廷所用。王士祯及两广总督吴兴祚与屈大均在饮酒唱酬之间,提出欲疏荐大均。时大局已定,朱彝尊等人也已应科举出仕,屈大均仍坚守气节,毫不动摇,借口“家有0”及“著书未竟”婉辞荐举,终其一生不仕于清。
屈大均致力于广东的文献、方物、掌故的搜罗编纂,以表达其爱国爱乡之心。他参与了《岭南诗记》、《岭南倡和集》、《东莞诗集》等诗文集的,并为之作序。他花了几年时间,编成40卷的《广东文选》,继而增至8册为《广东文集》,收人汉至明代粤籍学者文集。可惜《广东文集》已佚。他在《广东文集》的《自序》中写道:“嗟呼,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吾所以为父母之邦尽心者,惟此一书。”屈大均在广州城南的珠江义学西楼上编纂《广东文选》,里人出于对他的尊敬,将楼称作“文选楼”。
屈大均居然不顾时讳,将明崇祯及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朝抗清殉难人物死节事件记录成书,撰出《皇明四朝成仁录》,在清代,此书属于-,却能流传广泛,以至有多种不同的手抄本。
屈大均晚年重要著作是《广东新语》,成书应在康熙朝中期,,他通过实地考察,博采见闻,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证以历史文献,始成一部融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的28卷本方物专著。挚友潘耒为《广东新语》作序,谓“游览者可以观土风,仕宦者可以知民隐,作史者可以征故实,擒词者可以资华润”。
屈大均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论家,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曾在广州创立西园诗社,他总结了岭南诗歌发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扬。他的诗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自云:“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托词人”。他还高度重视“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的粤地民歌,写出了《广州竹枝词》等一批极具强烈的地方色彩、生动的生活气息的仿民歌歌谣。他写的这首《广州竹枝词》,就是最早的关于十三行的文字记录,起了“以诗证史”的作用: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65岁的屈大均自营生圹于番禺,给儿子留下遗嘱:“吾死后,以幅巾、深衣、大带、方舄成殓,大带书碣‘明之遗民’。墓亭书:‘孝子仁人求我友,罗威唐颂是我师”。罗威、唐颂是番禺先贤,一为孝子、一为贤宦。可见屈大均精神上所追求和崇仰。1年后,屈大均辞世,终年67岁。墓在番禺新造镇思贤村北面宝珠岗,1929年冬重建。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屈大均全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思贤村 思贤村位于新造镇东北面,与化龙镇相邻,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思贤、大岗、山屋、沙园四个自然村组成,分为9个村民小组,共567户,户籍人口1537人。本村距离市区17公里,离新造镇3公里,耕地面积约1600亩,村集体收入主要以土地承包款为主,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屈大均墓。思贤村有外籍人口约500人,大小企业17家,村民收入和村级经济均处于新造镇的中等水平。农业主……
“屈大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