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江门市名人>蓬江区名人

黄兆纪

暂无黄兆纪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蓬江名人黄兆纪介绍

黄兆纪,1911年 (辛亥) 生。广东江门人。这位世纪老人亲身经历了祖国近代的历史风云,目睹了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深刻变革。他的艺术也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成熟起来,他的作品富于时代特色。黄老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60 年代在市群众艺术馆当干部、负责艺术创作和辅导,当选为江门市第三、四届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家协会理事,曾任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会长,现为江门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函大江门分校名誉校长,澳门中国画院荣誉院长。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黄兆纪相关成就

一、以史治学,全面继承民族传统《黄兆纪书法作品集》选入篆书 1 件,隶书 3 件,楷书 5 件,章草 3 件,行书3件,基本代表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各种主要书体。笔者 30 多年前在江门一中听 黄老 先生授课。先生在一中教学大楼的长廊上挂了几十件临摹历代富于代表性的书法名作:从远古的甲骨文、金文 ( 大篆 ) 、散氏盘、秦代小篆、汉代的隶书、章草、晋唐的楷体、宋明的行、草书。洋洋大观,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深为祖国灿烂的文化所激动。 黄老 先生对历代名帖心摹手追,掌握了灵活多变的书写技巧,几十年来在临池上下的功夫实在令人惊叹 ! 集中所收“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字体源出石鼓文,结字象形生趣,如“马”字、“舟”字,结体疏密有致,线条粗细轻重、墨色的燥润浓淡都十分恰当,“浮、沧、海、马、仑”等字,因笔画多而线条较细,布白要密;“立、昆”两字因笔画少而线条粗,用笔重方能镇住。由于篆法纯用中锋,行笔要慢、微有颤动,且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聚点成线、力透纸背,真正做到“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正文大字凝重端庄,而提款小字行书,流丽、甜润、彼此动静对比,相得益彰。对这件作品槛赏分析,可看到 黄老 先生对中国古文字研究的严谨态度。他立足点之高,犹如高屋建瓴,雄视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全面继承了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取得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极大自由。只有成为历史的集大成者,才能成为大胆革新的创造者。

二、精研楷法,根深叶茂,昭示后人 黄兆纪 先生幼承庭训, 8 岁拜黄漪如、钟德祥太史学书。从选入的 5 件楷书作品,我们可窥见 黄老 先生是从唐楷入手,“宇宙万年无此事,春秋一例仿诸公”是取法欧阳询,结体紧密,取势险劲,硬朗爽健,加上茅龙笔的书写而产生的飞白效果,显得尤其苍劲雄强,正气凛然。“哲理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是取法北魏楷书《郑文公》,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逸奇伟,同时溶入清人赵之谦的用笔用墨、显得温润灵巧、豪迈奔放。当代著名书法 家启功 先生有诗曰“题字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北魏楷书大多是摩崖石刻,没有墨迹本,启功先生提倡学习魏碑不能生吞活剥,追求所谓“金石味”,要讲究毛笔书写的生动气韵。 黄老 先生正是冶碑帖于一炉,真正达到遗貌取神的再创造。 黄兆 纪 先生学习和创作楷书除了用心于结构、笔法技巧之外,特别着眼对艺术风格的追求。他除了临遍唐代欧、诸、颜、柳各体,精熟苏东坡、赵孟顺,还取法《泰山金刚经》《爨宝子》《灵飞经》乃至郑板桥《六分半书》。由于他真正下了一番苦工夫,无论大楷小楷,都根据不同需要、创作出不同风格、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其实学习楷书重点掌握结字特征、笔法特征。现代书法家沙孟海,把中国汉字分成两大结构类型:一类斜画紧结,如欧体;一类平划宽结,如颜体。斜画紧结的结构内紧外松,险劲、紧密。平画宽结的结构内松外紧、潇洒、宽绰。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表现笔法:一般斜画紧结用内恹法,笔道向中宫内弯、节奏紧凑严谨;而平画宽法用外拓法,笔道向外围弧形扩张,气势开张而活泼。学楷书开始要选准一体深入揣摸,到了掌握规律后又要旁涉多体,并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只有把楷书的学习和创作提高到艺术风格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摆脱楷书学习带来的单调、评枯燥,寻求到意趣和境界。在这方面 黄兆纪 先生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先生在行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令人瞩目。作品集甲《癸卯仲春游崖门三首》是碑刻拓本,反阴文,由于是书丹时便于雕刻而不至走样, 黄 先生十分着意字型结构,正欹、疏密、大小、长扁、非常讲究。线条的笔势明确,正侧、藏露、朝揖、避让、牵引、变化多端,沉着而遒劲,整件作品以独体字为主,但字与字之间上下呼应,跌宕有致、一气呵成,是初学行书者之极佳范本。其它两件分别是《淮海战役胜利对联》、《咏落花》诗都是墨迹。通过线条的顿挫、方圆、强弱、体现了作者驾驭毛笔 ( 尤其是鸡毛笔 ) 的能力,产生了软而生奇的效果,再加上对墨汁水分的控制、使墨色的干涩、润泽变化体味到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韵味,特别是《咏落花》字的大小变化很大,颇具冲击视觉效果。这种“狼藉纵横”的章法,体现了悲奋、激越的情绪。这是行书艺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高境界。《兰亭序》、《祭姬稿》、《寒食帖》也不外如此。 黄兆纪 先生的行书以俊朗、闲雅、飘逸、媚趣、机巧为主要的审美特征,是典型的二王书风。二王生活在晋代,晋代书法从汉代隶书分别衍化为楷书、草书。王羲之集楷书与草书之大成,在结构和笔画上都加以简化,吸收草、楷的优点而舍弃其不足,达到“草之详,真之捷”,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应接,笔断气连,创非草非真的“新体”。行书的体例、法式一直沿袭至今,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赵孟顺谓之“千古不易”。因此,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更被捧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光辉典范。历代凡学行书者,都从王羲之的法中队手。 ( 包括其子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 ) 学习“二王”的人很多,但真正学到家的却很少。原因就是需要扎实的楷书基础和纯熟的草书笔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书是一种最成熟、最理想的书体。它超迈脱俗,潇散率意,生动活泼,真正把书法提高到抒发感情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层次。黄兆纪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把诗情画意溶汇到笔墨中,赋予行书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黄兆纪补充介绍

  黄兆纪(1911—2000),新会县杜阮镇松园村人,后居江门市白沙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江门市文联副主席、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会长。童年拜钟大愚太史学书法,遍习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华山碑、衡方碑、史晨碑、等汉隶,从古竹简、清代伊秉绶中汲取养分,形成熔古铸今、古朴典雅的隶书风格。晚年再攻章草简帛。狼毫、羊毫、茅龙、鸡颖均挥洒自如。1980年,其书法作品在日本展出。1985年,有作品入选黄河碑林勒石。1986年,其作品在美国东方画廊展出,纽约《华侨日报》称其茅龙书法“以柔现刚,以粗现柔、龙蛇飞舞、俱见功力”。1988年,有自撰联及诗文收藏于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1991年,有作品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暨中国书协成立10周年的特邀书展。1992年、1993年,其作品分别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桃园县展出。在杜阮镇的叱石风景区、松园村牌楼以及市区蓬莱公园等处都留有其笔迹。

  “黄兆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