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名人黄景南介绍
黄景南,原名启祥,景南为其字。1860年(咸丰十年)生于广东新会棠下中心乡见龙里(后迁中芬里)一个贫苦家庭。有弟妹8人,景南居长,少时就分担了家庭生活的担子,在棠下墟贩卖坭土烧制成的风炉。由于家中人口多,难以度日,曾先后有两个妹妹卖给人做婢女。
黄景南人物生平
1900年6月,结识职孙中山,即热情执待在铺住宿,结下友谊。
1902年冬,加入孙中山在堤岸组织的兴中分会, 是堤岸华侨入会的第一人。从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曾拟组织“铁血团”回国刺杀清廷官吏;又在堤岸吧逼街12号设立“萃武精庐”,被任为财务会计,并捐1000元作开办费,开展文艺宣传。同时,孙中山每次来堤岸活动,都以芽菜栏的工场为据点。有一次,孙中山被殖民当局暗探跟踪,入店躲避,黄景南把孙藏匿于芽菜场里,安全脱险。
1905年10月间,孙中山到堤岸组织中国同盟会堤岸分会,黄景南首批入会,并积极捐输支援革命起义。
1907年10月,孙中山筹集镇南关起义经费,曾到安南堤岸同盟分会开会, 黄景南带头认捐银3000元,占全部捐银的四分之一。孙中山曾指出:“其出资勇而挚者,安南堤岸之黄景南也。倾其一生之积蓄数千元, 尽献之军用,诚难能可贵也。”镇南关起义失败后, 黄景南以西堤同盟会分会会计主持会务,负责对起义失败撤退的同志安置和抚恤事宜。
1911年2月,黄景南为支援革命党人筹备广州起义,购买一批枪枝弹药派自己的儿子黄桓运送香港;同时又组织一支30 余人参加的敢死队,准备回国参加起义。由于起义提前举行, 敢死队和武器均未能参与这次起义。6月,胡汉民到堤岸, 决定取消各地社团的办事处,成立“兴仁社”总办事处,黄景南任财政。 同时成立西堤各界筹饷委员会,两上月内便筹到10万元。武昌起义成功, 黄景南闻讯,又筹募20万元汇回香港总部; 又遣其子黄桓随胡汉民回国,任广东军政府通传代表。 黄景南在堤岸被举为兴仁社名誉社长兼管财政。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黄景南闻讯,表示拥护, 愿意加入该党,并以兴仁社名义,展开讨袁宣传活动。
1919年10月,孙中山组织军政府, 任黄景南为西堤筹饷委员。
1920年讨伐桂系军阀莫荣新,黄景南组织越南华侨义勇队, 亲自率领回国支援孙中山平乱。事平,他将义勇队遣送回国, 而自己退居广州东山,不言功禄。
1923年病逝,终年63岁。 当年国民政府筑墓树碑,以彰其功。
黄景南人物经历
确立志向
成年之后,他带了两个弟弟出洋,几经艰险,又得乡人帮助,才抵达越南堤岸。这里聚居很多广东人,他为适应乡亲需要,便以卖云吞为生。后来稍有积蓄,便在梅山街穗城会馆附近,租了一间铺位,以发茎芽为业,开设"黄祥记"芽菜店,因而得了"豆芽祥"的绰号。他和弟弟起早摸黑,惨淡经营,节衣缩食,克勤克俭,生意日见兴旺,积蓄也日见增加。经过一二十年的辛勤创业,黄景南不但打下从商的经济基础,而且,由于他在这个法属殖民地中所见所闻、亲身经受,体会到华侨遭到的种种压迫和欺凌,从而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结识孙中山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孙中山从香港出发去南洋为武装起义筹款,首先到了越南西贡,来到华侨聚居经商的堤岸发表演说。黄景南听到孙中山讲的革命救国道理,觉得很有必要参加革命活动。于是,设法通过华侨商会的头面人物,接近孙先生,并且接孙先生到店里住食,从此结识了孙中山。
加入革命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冬,孙中山到越南河内建立兴中分会。12月抵西堤宣传革命,组建兴中会。黄景南首先加入,成为堤岸参加兴中会的第一人。当时,孙中山常到黄祥记店铺食宿。有一次,孙中山被法国殖民主义者派遣的密探跟踪,匆忙避入祥记店。黄景南见状,急中生智,把孙中山藏匿在发豆芽的巨型木桶里,躲过了密探,摆脱了危险。
萃武精庐
黄景南经过这次风险,对帝国主义和清廷非常愤恨。他召集会员开会商议,计划组织一个“铁血团”回国刺杀清朝政府的官吏。后经反复商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无谓牺牲,于事无补,便作罢论。之后,河内兴中分会负责人黄隆生到堤岸观摩,黄景南等决定在堤岸吧逼街12号创设一间“萃武精庐”,推举刘易初为社长,黄景南为财务会计。黄还捐开办费一千元购置设备,编撰粤曲、唱词,印发宣传资料。同时,又雇请教头,教练武技,办成亦文亦武的书报社和武艺馆,吸引数百华侨人社,推动各地华侨社团的活动。南圻各省的社团效法堤岸的做法,纷纷设立类似“萃武精庐”的组织。例如槟榔屿的同侨社、美荻的启明社、永隆的振明社等等,革命气氛,风靡一时。
越南西堤筹款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孙中山偕同胡毅生、黎仲实、邓慕韩等从日本横滨去越南西堤筹款,在西贡逗留两日,即去堤岸,受到当地粤闽华侨李晓初、刘易初、黄景南等人欢迎和接待。见此情景,孙中山即提出成立同盟分会,众举刘易初为会长,李卓峰为副会长,以刘易初开设在美荻街304号昌记行为通讯机关。分会成立后,会员踊跃捐翰,积极为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等四次武装起义筹集军饷。孙中山为发动镇南关起义,曾到越南堤岸同盟分会所在的裕华公司二楼开会,参加会议的会员即席捐了一万二千多元,其中黄景南个人认捐数额最突出,捐银三千元。孙中山对此极为感动,曾在自传中记述此事说:“其出资勇而挚者,安南堤岸之黄景南也。倾其一生之积蓄数干元,尽献之军用,诚难能可贵也。”黄景南为支持革命而捐输,是有计划的,持之以恒的。冯自由曾撰文说:黄景南“每日恒以所得投入扑满中,贮为捐助革命之需,时人间而义之”。文中所说的“扑满”,即是钱罂的代名词。钱罂是瓦器,有小孔隙,从隙投入钱银,塞满了,将罂打破而取积景之钱银,以扑满代名,含双关之意,即扑灭清廷满洲贵族之意。
宣传革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镇南关起义失败后,黄景南以西堤同盟分会会计主持会务,负责安置、抚恤失败后撤退到堤岸的同志。他对革命充满热情,对革命同志亦表现真诚的仰慕,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受到孙中山的赞扬。孙中山每次到堤岸活动时,住到黄祥记店里,有时帮手洒芽菜,摘芽菜,卖芽菜,顾客不知其身份,把孙先生当作是店里的伙记。可见孙中山和黄景南交谊很深。
在这期间,黄景南还积极做好宣传革命的工作。他在堤岸介绍同乡李长(新会雾山乡人)加入同盟会,倚为心腹,让他协助自己进行各项工作。“萃武精庐”印刷的宣传单,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有关孙中山发动历次革命起义和革命党人英勇牺牲事迹的小册子,需要邮递或航运寄送各地,黄景南不辞劳苦,与李长等人积极去完成任务。由于宣传刊物工作做得好,也就和各地同盟会的机关报刊取得联系,互通信息,扩大影响,受到孙中山的称赞,特派助手前往堤岸对会员进行嘉勉。孙中山每次抵堤岸住宿于黄祥记店时,为了安全,所带秘密文件,均委托黄景南保管或递送。
改名“讲学社”
自粤桂滇三省各地起义失败后,清廷防范更严,对海外华侨社团则通过当地殖民政府加以干涉。同盟会为应付搜查和预防不测,活动需要进一步隐蔽。原先兴中会、同盟会都没有公开活动,堤岸的同盟会即以“萃武精庐”书报社为办事处,社员即是同盟会员。至此,因“萃武”的名称显露,将“萃武精庐”书报社改为“讲学社”,旋又将“讲学社”改为办事处。经过对名称的改变,更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起义筹款
1911年(宣统三年)正月间,黄景南接到黄兴来函说,即将举行广州起义,希望筹款支援军需。于是立即向各社团办事处传达,相约积极筹款,购买军火,参加起义。黄景南通过会员和一位法国人,购得一批手枪运送去香港同盟会机关;又组织一支有三十余人参加的选锋队(即敢死队),准备随时回广州参加起义因起义总指挥部急需武器弹药,黄景南和各地党人筹购的一批武器待发,便决定派自己的儿子黄桓押运,送往香港起义指挥总部。广州起义的日期最初定在旧历三月二十日,后因准备不及,推迟至四月初一。但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清政府加紧防备,故又提前于三月二十九日。而黄桓押送的武器却在三月二十六日从西贡港启航,且船至七洲洋又遇大雾阻滞,耽误时机,以至该批武器未能及时送到香港转运广州为志士使用,而黄桓亦于途中牺牲。黄景南闻讯,痛心疾首,无比哀伤。
黄花冈起义失败后,西堤同盟会同仁鉴于形势,感到对过分分散的办事组织有整顿之必要,推举负责堤岸会务的黄景南函请胡汉民前来主议。是年6月,胡汉民抵达西堤,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各地社团所设的办事处,统一领导,成立“兴仁社”为总办事处,推举丘福祥为社长,黄景南任总财政。又鉴于国内各地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又以“兴仁社”名义组织西堤各界筹饷委员会,派员到各地募捐起义军饷。在两个月内,筹款十万元汇给同盟会总部,应付急需。
是年旧历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黄景南很受鼓舞,积极四出筹款,短短日子,即募捐得银20万元,汇解回香港总部。当时,胡汉民奉电召归国,黄景南即遣次子俊生随同回国效劳。胡汉民出任广东都督后,任黄俊生为通传代表。黄景南在堤岸被举为"兴仁社"名誉社长兼负责管理财政,实际主持社务。
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窃国,消息传到堤岸,黄景南忿忿不平,曾以“兴仁社”名义通电南京孙大总统“慎勿退位”。次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失败,逃到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再次讨伐袁世凯。通电传到堤岸,黄景南坚决拥护,自己表示加入中华革命党,还号召越南同志响应,并且积极从事各种声讨袁世凯的宣传活动。
反袁入狱
1915年(民国四年)10月12日,袁世凯恢复帝制,毁灭共和。全国上下一致反对,蔡锷将军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袁,各省纷纷响应。12月13日,孙中山致函黄景南等人,宣示机宜,词语恳切,感人腑肺。
全文如下: “景南、区流、赞臣、诸舟、白刃、松南同志先生钧鉴:迳启者:自十月十二日帝制实施,祖国前途,顿增黑暗。以先烈手造之共和,转而为袁氏一家之私产,四亿同胞,吞声咽泪,稍有天良者,莫不以三次革命为良药。但革命之举,事属非常,欲求成功,不能不求以致成功之办法。癸丑失败以还,鉴于前车,徵于覆辙,知以往弊害,全在不服从、无统一两大端。故本党之立,开宗明义,一就规约,则以心腹与之。至于谬称同志,实怀野心,阳嘘敌忾之词,阴煽同室之哄。似此徒辈,行等奸邪,苟非自固藩篱,必至纷无头绪。盖以军国大事,必如万派朝宗,方能风起水涌。维兹要点,夙夜兢兢。两年以来,渐收良效。凡作百事,先贵有决心。看透亡国即无家可归之惨,而作毁家纡难之想,然后认定本部所委任或豫函之特派员接洽,事事商酌办理,则胸有成竹,自不致无所适从。各埠机关,均以此谆谆告诫。区区意见,祈诸兄谅察之。此启。并颂时祉!孙文。”黄景南接到孙中山的信,深受感动,立即向同志们传达,并讨论办法,进行宣传。黄景南积极募款,支援讨袁的护国军。不料,殖民当局禁止反袁,拘捕黄景南。黄景南在狱中,泰然自若,毫不动摇。殖民当局看到华侨群情激忿,碍于舆论压力,十日后便将黄景南释放。
筹饷委员
1917年(民国六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10月17日,委黄景南为西堤筹饷委员。黄景南一如既往,积极开展募捐活动。1920年(民国九年),桂系军阀把持广东军政府,孙中山发起驱莫(荣新)运动。黄景南在堤岸闻讯,立即致电孙中山,准备组织党人回国,参加驱莫运动。孙中山接到黄景南的电报,覆信黄景南,婉然相劝,信中有云:“执事以侨商急国难,仗剑从军,义勇可感。惟是人各有能与不能,强不能以为能,必功少而劳多。……执事既为商界翘楚,似不如仍致力于实业,为国家谋建设;所事虽殊,收效则一,固不必攘臂歧踵于赳赳之破坏事业,始云为国也。”然而,黄景南救国心切,没有听从孙中山的劝告,组织了一支“华侨义勇队”,亲自率领回国。以花甲之年,不顾远途跋涉之劳,支援孙中山平乱。是年11月,粤军收复广州,驱逐桂系,大功告成,黄景南功成身退,做到进不言禄,退不攀功。他将越南华侨义勇队安排归越,而自己则息影于广州东山,潇然自得,惟劝勉子侄为革命效力。1923年在广州病逝,终年63岁。初葬于黄花岗,后迁葬新会旗杆石林埸。国民政府曾立墓碑,以彰其功。
黄景南补充介绍
黄景南(1860—1923),又名黄祥,原名启祥,字景南,新会县棠下中心村忠勋里(今属蓬江区)人。兄弟8人,居长。少时肩负家庭生活重担,以贩卖风炉(即炉灶)为生。年长,携两弟往越南堤岸谋生。其间,结识孙中山,孙曾在其铺店内住宿。继后,加入孙中山在堤岸组织的兴中分会,负责财务,并捐资1000大洋作开办费。此后,拟组织“铁血团”回国刺杀清廷官吏;又在堤岸吧逼街12号设立“萃武精庐”,帮助孙中山摆脱暗探跟踪。孙中山筹集镇南关起义经费,黄景南带头认捐3000银元,占堤岸全部捐银的四分之一。孙中山曾称赞:“其出资勇而挚者,安南堤岸之黄景南也。倾其一生之积蓄数千元,尽献之军用,诚难能可贵也。”
民国元年(1912年)2月,黄景南支援革命党人筹备广州起义,购买一批0弹药并派儿子黄桓运送到香港,并组织30余人的敢死队,准备参与起义。由于起义提前,武器与人员未能抵达。6月,胡汉民到堤岸,成立兴仁社总办事处,黄景南管理财政,协助筹饷委员会于两月内筹款10万银元。武昌起义成功,黄景南再度筹募20万银元汇回香港总部,并遣其子黄桓随胡汉民回国,任广东军政府通传代表。黄景南在堤岸被选为兴仁社名誉社长兼管财政。民国8年(1919年)10月,孙中山组织军政府,任其为西堤筹饷委员。桂系军阀莫荣新叛乱期间,黄景南组织越南华侨义勇队回国支援孙中山平乱。事平,将义勇队遣送回国,黄退居广州东山,不言功禄。民国12年(1923年)病逝。国民政府在其家乡筑墓树碑。
“黄景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