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名人黄焕秋介绍
黄焕秋(1916-2010),广东省惠州市人。早年就读于惠州省立第三中学,后升读广州高中。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积极参与老教育家许崇清开展的“社教实验区”和“社教工作团”活动。抗战开始后,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日军第二次进攻惠州前夕,他率领“社教工作团”第二大队驰赴惠阳平山地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此后,他曾负责中共曲江中心县委、罗定中心县委、后北江特委的组织、宣传工作。
1941年,黄焕秋担任坪石中山大学新生指导员,及至1943年负责广西大学教席。1946年黄焕秋筹办香港达德学院并任教授。建国后参与组建华南地区青年团,创办华南团校,培训大批青年学生和干部。1953年起,历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 2010年2月28日黄焕秋因病逝世。
黄焕秋人物生平
黄焕秋,广东省惠州市人,1916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是惠城知名老校长黄植桢。黄焕秋早年就读于惠州省立第三中学,后升读广州高中,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
黄焕秋在中学读书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薰陶,向往革命。在中山大学修业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和进步外围组织“突进社”。大学毕业后,他又积极参与老教育家许崇清开展的“社教实验区”和“社教工作团”活动。抗战开始后,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日军第二次进攻惠城前夕,他率领“社教工作团”第二大队驰赴惠阳平山地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此后,他曾负责中共曲江中心县委、罗定中心县委、后北江特委的组织、宣传工作,为各地区组织群众爱国爱乡、坚持抗战起了较大作用。
从1941年起,黄焕秋担任坪石中山大学新生指导员,及至1943年负责广西大学教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黄焕秋曾支持广西大学青年学生开展声援昆明“12.1”爱国学生运动的斗争,被国民党当局列入要逮捕的黑名单,因而从桂林转移到广州。后以广东省民众教育馆群众教育部主任的公开身份,协助李嘉人工作。
1946年,在得知国民党广东当局把黄焕秋列为黑名单第一名的消息后,党组织决定将其立即撤退到香港。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以及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香港达德学院董事会,公推李济深为董事长,于1946年8月公开招生,1946年10月正式开学。黄焕秋参加了筹办香港达德学院,并担任教授之职,主要负责教务和党建工作。
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分局领导机构有三个系统:农委、城委、香港工委。香港工委书记为章汉夫,下属的群众工作委员会简称“群委”,由刘宁一担任书记。1948年初,黄焕秋接任为群委书记。在香港分局的统一领导下,群委对青年工作作分别的指导:港九地区的青年工作由群委的青委、学委直接指导。群委在《华商报》开辟“群众”专栏,经常刊登有关青年运动的消息和文章,指导各地的青年工作。这些都是由黄焕秋等人负责组稿。
广州解放后,华南分局决定成立分局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分局青委)和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华南团委),由黄焕秋同志担任分局青委书记和华南团工委书记。 黄焕秋参与组建华南地区青年团,创办华南团校,培训大批青年学生和干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起,历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文教战线上,培育青年一代,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成果累累。
黄焕秋人物贡献
黄焕秋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负责党委和行政领导工作多年,成绩突出。主要是正确执行了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在学术研究中大力推行“百家争鸣,实事求是,以理眼人”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焕秋更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大胆改革开放,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开拓了高校改革、发展、提高的崭新局面。
在中山大学,黄焕秋大力开拓对外学术交流新局面。他十分重视学科队伍的建设,实现老中青三结合,组建重点科研机构,选派教师前往海内外著名大学、科研单位深造。先后组团前往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名校进行校际交流活动,取得积极成果,为学校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为更好地发展高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他力主复办和增设法律、经济、电子、计算机等系,成立地学院、管理学院等四个学院和重点研究所(室)、高级研究中心,并为此付出不少心血。此外,在他的领导下,中山大学还与日本、法国、澳洲等名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他还鼓励校内学者专家出国讲学,使不少中青年教师经过锻炼迅速成长,成为各学科领导骨干、国家院士、高校校长。
黄焕秋重视联系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先后礼聘李卓敏、杨庆堃、杨振宁等知名学者为中大名誉教授,请他们来校出谋献策,交流学术,共同办好学校。同时,紧密联系和动员各方热心教育的人士和校友如梁球琚、何善衡、霍英东、冼为坚、曾宪梓等捐建大礼堂、管理学院、体育中心、高级学术研究中心等多幢大楼,为学校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学、科研、体育、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竭心尽力办好中大的基础上,黄焕秋与中大广大师生一道,大力支持广州和特区高等教育事业。如调派教师帮助创办广州外语学院和广西大学复校。特别是在支援暨南大学复校期间,积极主动调配领导骨干、各科主讲教师、各部门主管人员到暨大,使复校工作顺利开展。人们认为,中大领导层这一支援行动,成为我国高教史上的创举,值得称颂。
在暨南大学任职期间,黄焕秋注重对华侨和港澳学生加强爱国爱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英语、汉语教学,大力倡导和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促使广大学生精神面貌与专业学识与时俱进。根据学校特点,黄焕秋亲临经济系蹲点,树立学校的经济学科优势,培养大批财会、管理人员,填补了广东省华南地区人才培养的学科空白。
1991年,中大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黄焕秋出任主任,集中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研讨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发展经济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为粤、港、澳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献计献策,出版研讨论文集和专刊,深受国内外有关方面和读者的欢迎,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建立和主持中大校友会方面,黄焕秋注重团结各方校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母校的提高和发展作出贡献。1993年,他参加在中国台湾举行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研讨会,建立了海峡两岸中山大学校友会的联系,使台湾校友加深了对祖国和母校的了解,为两岸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作出努力。
黄焕秋是华南地区青年团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领导者之一、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广东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焕秋补充介绍
黄焕秋(1916-2010),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西人,黄焕秋于1916年出生于惠州黄氏教育世家,父亲为惠城知名老校长黄植桢,叔父黄植楠是国民党中将。
黄焕秋广东省立第三中学(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前身)毕业,他在中学读书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向往革命。193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5年12月积极投身“12·9”爱国-,参加中共领导的“突进社”,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在罗定和韶关(曲江)地区开展党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从事文教-工作。1946年6月到香港参与筹办为党组织培养干部的达德学院,担任教员兼教务和党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黄焕秋历任中共香港工委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共香港工委群委书记,中共华南分局青年妇女工作组组长、青委书记,参与华南地区青年运动领导工作;建国初期任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华南团校校长等职。
1953年8月起,黄焕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1979年12月—1982年6月黄焕秋担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1979年12月—1982年8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1982年6月—1984年7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1984年7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其间曾任暨南大学教务长、党委常委、副校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92年3月离休;离休后,黄焕秋同志仍然满腔热情地全力支持中山大学历届领导班子的工作,为中山大学的事业发展竭尽全力;2010年2月28日凌晨2时4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黄焕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010年3月6日上午10时30分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人物贡献黄焕秋同志是华南地区青年团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领导者之一、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广东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黄焕秋同志热爱教育、热爱中山大学、热爱师生员工,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尤其注重爱护广大知识分子,黄焕秋同志为党的事业、为中山大学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所获奖项黄焕秋退居二线后,仍任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社科联、省教育学会顾问等职。1998年12月获-成就奖,-成就奖是奖励长期在某一领域有特别成就者(奖金50万港币),首届-成就奖(中国地区)获奖者共5人,黄焕秋教授因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成为获奖者中唯一的教育界人士。黄焕秋教授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六十余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资深改革者,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焕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