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名人洪秀全介绍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 ),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 ,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秀全 ,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 ,客家人。
道光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 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 ,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 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其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职官制度,修建王府,确立五军主将;在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力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文化上,他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四书五经” ;在宗教上,他维护拜上帝教的独立性 ,抵制列强的宗教渗透 ;在主权原则上,对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 。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他后期腐化的生活作风等,都具有负面影响。
洪秀全人物生平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客家人 ,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
嘉庆十九年十二月初十(农历),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耕读世家 。7岁起在村中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
道光七年(1827年),洪秀全第一次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但到广州参加府试时,他落第了。次年,因家中经济拮据,他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一面自学。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 。
道光九年(1829年),洪秀全应同学的邀请,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的私塾伴读 。
道光十年(1830年),洪秀全因有学识被聘为本村塾师,开始了农村的教书生涯 。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三次都在广州院试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我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
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被宣扬上帝的基督教教义所启发,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上帝 ,并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对上帝的理解 ,称之为“拜上帝教”(也称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 。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成功。洪秀全遂说动好友冯云山撤了孔子的牌位,改奉拜上帝教,并向乡亲传播教义。其后,他又编写了《原道救世歌》等布道诗文,抨击满清政府统治下的种种黑暗现象,呼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义进行改造社会的活动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天,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再次参加了院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洪秀全不久便返回广东,冯云山留下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次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够而拒绝了,于是其自行施洗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0月,洪秀全其后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洪与冯云山在高坑冲信徒卢六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领导机构。他们决定向其他宗教和神权发起挑战。洪、冯首先拿香火最盛的象州甘王庙开刀,将甘王偶像砸碎,并宣布其杀母、藐视上帝等十大罪状 。在冯云山的协助下,于当年内在广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2000人为会员。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决定反清,加紧准备。会众在下半年间陆续前来金田团营 。
参见: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
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初十(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清廷急派钦差大臣李星沅赴桂镇压。李星沅急遣广西提督向荣率万余名清军围攻太平军,妄图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挥军占领商业重镇江口。2月18日,向荣进犯江口,遭到伏击,“官兵大半心寒”。只得改用“围堵”战术,阻扼太平军东进。洪秀全因粮食缺乏,于3月10日夜间率部撤出江口圩,西向转移,在武宣东乡据守。23日,洪秀全分封五军主将 。
咸丰元年(1851年)4月3日,广西巡抚周天爵与向荣大举进犯三里圩,洪秀全、冯云山亲往前线督战,再败清军。清廷派大学士赛尚阿为新任钦差大臣,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帮办军务,增兵围剿太平军,6月9日,太平军败乌兰泰部于独鳌山等地,因清军重兵扼堵北路,洪秀全遂于7月2日向南突围,折回紫荆山。洪秀全将队伍分成前后两部:前军以莫村为中心,由杨、萧负责;他和冯云山统率后军干茶地设立总部,“前以新圩为门户,后以猪仔峡、双譬山为隘。”8月11日,因清军偷袭,猪仔峡、双髻山要隘失守。16日,洪秀全在茶地下诏突围。20日后军撤出紫荆山,归入新圩,继续与清军血战。9月11日夜间,太平军冒雨从新圩突围,15日,在官村岭大败尾追的向荣部清军。洪秀全号召全军“不贪生怕死,不贪安怕苦”,乘胜发展。9月25日,太平军一举攻克永安州城。在这里,太平军滞留半年多,进行政权建设 。
咸丰二年(1852年)4月,城内粮草殆尽,火药告竭。4月4日,洪秀全向全军发出突围令,命令全军“男将女将尽持刀,现身衣着仅替换;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 ,号召将士“欢喜踊跃,坚耐威武”,“精装从简”,“放胆诛妖”。 5日深夜,太平军突破永安东路清军防线,向荣、乌兰泰紧逼追击,在龙寮岭消灭太平军后卫2千余人。全军将士义愤填膺,于大峒伏击清军,并乘胜北进,于4月18日进围广西省城桂林,并在南郊将军桥击毙乌兰泰。向荣匆忙守御桂林,太平军围攻一月不克,于5月19日主动撤围北上,6月3日克全州。太平军旋即北进,“欲直扑湘汉”,饮马长江。但在蓑衣渡遭到清军伏击,损失严重。冯云山不幸牺牲。洪秀全失去“板荡忠臣”和亲密战友 。蓑衣渡受挫后,洪秀全率太平军从湘江东岸登陆,改由陆路入湘,于12日占领道州。杨秀清提出了进军两湖、东取南京的战略构想,重颁永安时期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等三篇檄文,揭露清廷的腐败统治,号召汉族民众起义,“肃清胡氛,同亨太平之乐。”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接着,太平军势如破竹,连克湘南州县。10月中旬,洪、杨亲率大军猛烈攻城。但太平军屡攻不克。 11月底,洪、杨撤围北上,12月初克益阳,旋东趋洞庭湖,于13日占领两湖重镇岳州,在此组建水营。17日,太平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北挺进 。
咸丰三年(1853年)1月12日,洪秀全率太平军攻克武昌,毙清湖北巡抚常大淳。2月9日,洪秀全、杨秀清统帅水陆大军,浩浩荡荡顺长江向东挺进。“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 15日,太平军在湖北老鼠峡一带突破清军江防阵线,18日占领九江。24日克安庆,巡抚蒋文庆毙命。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斩清两江总督陆建瀛和江宁将军祥厚。29日,洪秀全入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接着,又分军东征,攻克镇江、扬州。从此,太平天国革
命进入把胜利推向全国的新阶段 。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 ,太平军继续西征、北讨和东进 ,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已死,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主张把四书五经列为禁书,杨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让步,后者只好同意四书五经在修改后可以刊印流传,然而,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仍未曾刊行 。
参见:天京变乱
一种说法认为:咸丰六年(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以“天父下凡”为由迫天王封他为“万岁”,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日渐加深 。
而韦昌辉对于杨秀清主管国事不服气,表面上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实际上心里早就暗藏杀机 。
洪秀全知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对东王不满,于是密诏(一说无密诏)韦率军返京诛杨,杨秀清及其家人被诛,史称“天京事变”。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韦昌辉又扩大事态,尽杀石的家属。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下令“合朝同心”,将韦昌辉处死,首级送石达开,以石达开主政 。
事变后,洪秀全追封杨秀清为“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将自己的第五子过继给杨秀清,将其被害之日定为“东王升天节”。要臣民们“代代莫须忘” 。
咸丰七年(1857年),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主政一段时间,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他的不满。石达开带领大军负气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路。
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 。
另一种说法认为:咸丰六年(1856年),杨秀清派韦昌辉“督师”江西,韦昌辉屡战屡败,因为惧怕惩处,随领兵偷偷回京,奔赴天王府求情。洪秀全斥责道:“遣尔往援庐州,何得擅回,罪当诛。”韦昌辉走投无路,遂孤注一掷,突袭东王府,杀杨秀清以及其部署两万余人。石达开回到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欲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逃到天王府,韦昌辉兴兵攻打天王府。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杀其全家老少。石达开逃到武昌后,兴兵四万讨伐韦昌辉 。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清军开始进迫天京,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撑下,太平军在数年间阻止了清军的很多攻势 。
咸丰九年(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洪秀全大喜,封洪仁玕为军师、干王,总理天国朝政。由于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分封异姓王。后来洪秀全分散诸王权力,开始滥封王爵 。
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海军提督何伯与参赞巴夏礼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后平分中国为条件,协助太平天国打败清政府。洪秀全态度坚决,断然拒绝英国人的建议,在维护国土完整和主权方面,态度明确和坚定。英国人见无法从太平天国那里获得利益便转而支持清政府 。
同治元年(1862年),陈玉成英勇就义后,曾国荃率湘军又进逼雨花台围困南京城,形势急转直下,天京附近据点逐一陷落。洪秀全晚年,思想保守,陷入了宗教迷信。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被洪秀全拒绝。面对困境,洪秀全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却向将士宣称将有天兵下凡,驱走清兵 。
其后太平天国的苏、浙基地均被湘军和淮军攻克,南京城外营垒亦尽陷敌手。洪秀全其时已患重病,他拒绝了李秀成的弃城出走建议,期望上帝降奇迹赐福于太平天国从而战胜清军。但随着天京的防务日渐危急,洪秀全的幻想终告破灭。
同治二年(1863年)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洪秀全逝世,享年51岁。其子洪天贵福继承其位。其臣属用锦绣绸缎包裹他的遗体,藏在宫内,秘不发丧,十余日后方宣之于众。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今南京)陷于清军,太平天国覆亡。
洪秀全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最终虽然不幸失败,然而对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为后人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为后来的学者、作家提供了样本和题材。
对洪秀全的评价要和太平天国的评价联系起来,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动摇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基础,还具有反帝的性质,从这方面来讲,洪秀全也是人雄。
洪秀全的一生,既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也是一幕历史的悲剧。他起自布衣,1851年,洪秀全在暮霭沉沉的金田村振臂一呼,一场历时十四年、席卷十八省的农民起义——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尽管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还是对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有利条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致使清王朝绿营制度被彻底抛弃,而汉族地主例如曾国藩、李鸿章成为清王朝的中坚力量。同时清王朝被迫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来剿灭“叛乱”,因此洪秀全领导的活动也是促成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负面评价
洪秀全在起义之初许下的天堂理想,在现实中并未实现。建都天京后,迎来的却是太平军中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苦乐不均的腐败现象。洪秀全当初所宣传的一切平等的诺言,首先遭到创立者自己的践踏 。
洪秀全简朴的生活作风急转直下,他为江南的繁华所迷惑,追求声色,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力建设天王府。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大量拆毁民房的基础上修造的 。除此之外,他还模仿封建帝王的排场礼仪,规定众多的服侍人员 。在洪秀全建立起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失败而终 。从这方面来说,洪秀全也没有逃出权力欲望,缺乏足够的远见和意志力。
洪秀全用以立国的上帝教,既没有求得基督教的真髓,又抛弃了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为了维护上帝教的神秘性和权威性,他不仅强烈反孔,而且毁坏一切纲常名教,再加上入教入营的强制性,使得普通百姓心存畏惧,知识分子更感到厌恶和反感。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洪秀全文化观念的“异端”性,失去了当时社会代表先进文化群体的支持 。
洪秀全从小读的是四书五经,骨子里全都是封建儒家正统思想,儒家文化的思想和教义早已深人到他的灵魂深处。可以在其《出师北伐檄》等文书公告中并未触及君主专制问题、把自己描述为奉天父天兄之命,下凡做人神合一的“万国独一真主”思想中得以体现。洪秀全的皇权思想贯穿太平天国运动的始终,随着运动的发展更加浓厚。洪秀全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秀全”,意即“禾(吾)乃人王”,并没有摆脱谋求功名,享受荣华富贵的根本初衷。因此他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改朝换代、改变现有的不公平待遇,而不是推倒现有的封建制度。他并没有认识到其本身所受到的遭遇是因为封建统治制度本身问题所致。洪秀全学习西方文化的不彻底导致了这两种文化的对立与矛盾,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
洪秀全浓重的封建情结,尤其是他对封建统治思想、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皇权的深深眷恋,不仅模糊了太平天国革命目标,而且使广大农民大失所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革命热情,消磨了革命意志,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的不彻底,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清史稿》: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成则王,败则寇,故不必以一时之是非论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设会传教,假“天父”之号,应“红羊”之谶,名不正则言不顺,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又严种族之见,人心不属。此其所以败欤?
孙中山:①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贬之为寇,而我们四人(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样,那么,我们四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②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盖以成功论豪杰也 。(《太平天国战史》)
蒋中正: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白崇禧: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历时十余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已粗备。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 犹有生意。
章太炎: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 (《逐满歌》)
毛泽东: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
苏双碧: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不承认这些,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赞成洪仁玕指出的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的事实 。
罗尔纲:洪秀全根据具体的情况,顺应农民的愿望,先行‘着佃交粮’政策,一反千余年我国田赋制度的常规,变地主交粮为佃农交粮。其后,进一步颁发田凭,宣布凡佃农领凭后租田概做自产,把土地所有权从地主转移到佃农手中,使行‘着佃交粮’广大地区的佃农得到了自己所耕的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洪秀全个人作品
文献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会的过程中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篇文献,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诗词
洪秀全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其诗作有《吟剑》 《述志》《金乌》《龙潜》《定乾坤》《时势诗》《毁冯云山书馆中偶像》《诫曾玉璟》 。
洪秀全后世纪念
洪秀全故居、洪氏祠堂、洪秀全纪念馆成为洪秀全故乡(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市花县官禄布村)的三大招牌。2006年,“天王故里”景观被评定为“花都新八景”之一,景点以“洪秀全故居”为重点,还包括有“洪氏宗祠”、“书房阁”、洪秀全亲手种植的龙眼树、菩提树、水井等。
洪秀全故居位于花都市花县官禄布村,原于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被清军焚毁。1959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根据考古发掘,在原遗留的墙基上参照当地居民坭砖屋格式重建复原。1961年开放。考古学家郭沫若视察并题写了墨宝。
建筑结构为泥砖瓦木,屋内有一厅五房,六间相连。房屋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约13平方米。靠西边的第一间设置为洪秀全夫妇住房。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有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
1978年7月,被核定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洪秀全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洪秀全纪念馆位于花都市新华镇新华路52号。1991年11月对外开放,该纪念馆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内有文物70余件,图片238张。
洪氏宗祠位于花都市花县官禄布村,原于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被焚毁。宣统三年(1911年)由官禄布村洪氏族人修复。祠堂为三间两进。其总面阔12.7米,总深20.5米,建筑占地面积264平方米。头门面阔12.7米,进深两间7米共十三架。明间设中门。石额阴刻“洪氏宗祠”四字。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后堂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三间8.5米共十五架。4根杉木金柱。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 。
现存宗祠对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此外宗祠壁间还有其他昔年对联。(杨梅指嘉应州杨梅圳,为洪族聚居地之一。敦煌指洪族始祖所居地) 重建时被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洪秀全补充介绍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讳天父爷火华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于花县官禄㘵村一个农民家庭(一说出生于福源水村,后举家迁往官禄㘵村),其祖先洪㳂三于康熙年间从嘉应州石坑村迁来花县,洪秀全为第六代;其父镜扬,勤劳朴实,为人公正,曾任官禄㘵的“堡尊”,对掌管村中事务,调解族人纠纷,都有较高威信。
洪秀全七岁入本村书房阁读书,勤奋聪明,五六年间,熟读《四书》、《五经》并涉猎历史、地理等书籍。16岁时,因家穷而辍学,随父兄种田。第二年,得一位同学资助,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伴读一年。后在本村书房阁及下寮村、莲花塘、八沥㘵等村为塾师。
道光八年(1828),秀全参加县试,名列榜首。同年去广州参-试,却名落孙山。道光十六年,再次赴广州应试,又落第而归。道光十七年又赴广州应试,、依然落第。此时,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科举制度和清王朝统治产生愤懑情绪,以致回家后得病卧床40多天,“常自言已被敕封为中国之皇帝”。他在病中还作了一首《斩邪留正》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诗中明确提出要以“斩邪留正”为手段,实现“解民悬”的目的,叛逆思想已经形成,但对凭科举平步青云,仍未绝望。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第四次赴广州参-试又未中。此时,他终于从沉溺于科举仕途的梦幻中苏醒过来,在归家途中作了一首题为《龙潜》的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定乾坤。”回到家中后,将儒家经籍尽弃于地,气愤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
他在苦闷彷徨中潜心细读了8年前在广州得到的基督教传教书《劝世良言》,觉得可以根据农民的要求,按照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人的愿望,对其教义进行改造,于是决心创立拜上帝会。他先与舅表兄李敬芳“灌水于顶,自行洗礼”。道光二十三年(18463)六月,约姑表弟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于丫髻山三堆石聚会,具体商讨创会各项事宜,并同到石角潭洗礼,拜上帝会便告成立。
洪秀全提出独拜真神皇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行恶事,戒烟、酒、淫等坏习,并说他曾神游天上,天父上帝赐他宝剑,命他下凡救世诛妖。他是天父的次子,同他一道追杀妖魔的是天兄耶苏,他还请铁匠锻造了两把“诛妖剑”,他和李敬芳各佩一把,并写了一首《咏剑》:“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投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再次表明必须“擒妖”、“收奸”才能实现“太平一统”的愿望。
拜上帝会成立不到一个月,洪秀全毅然弃掉塾中的孔丘牌位,以示不敬邪神,只敬独一真神皇上帝,为此遭到村中父老的干涉,并关闭其私塾,他也因而失掉教席。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元宵节,官禄㘵村举行迎神赛会,秀全和洪仁玕因没依村中父老的意旨写诗文及对联歌颂偶像,又遭村中父老长辈的指责和非议。三月,秀全与冯云山等4人先后到广州、南海、顺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阳山、连山等地,一路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发展教徒,但收效甚微。他们沿途靠卖笔砚为生,备受艰辛,同行两人中途折回花县,秀全、冯云山却不怕困难,继续经连山往广西走。四月,抵达贵县赐谷村,借居秀全的舅表王盛均家中,,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教义、发展信徒”。洪秀全曾带领众人去砸碎六乌庙的神像,以扩大影响,争取附近村庄100多人参加拜上帝会。十月底,秀全返回花县,设教席于八沥,村袁氏花厅,云山独自留在广西坚持组织拜上帝会。两年来,秀全一边教书,一边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百正歌》等。在这些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号召众人为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天国而奋斗,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秀全往广州向英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了解基督教仪式,但罗孝全认为他动机不纯,拒绝为他洗礼。七月,秀全再赴广西紫荆山黄泥冲与云山相会,得知冯在紫荆山区发展了会众2000多人,骨干已形成。秀全便与冯共商制定拜上帝会各种仪式及《十款天条》。十月间,在会员卢六家秘密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领导各种活动。会员捣毁当地庙宇偶像,灭了地主豪绅的威风,拜上帝会的威望迅速提高,会员人数大增,又培养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一大批骨干力量。而当地的地主豪绅王作新等,并不甘心失败,是年底,他们秘密调动团练,突然将云山抓走,虽经卢六等聚众抢回,但于第二年,云山、卢六二人又被捕,并被投入桂平监狱。三月,秀全回粤拟用合法斗争手段营救被囚会友,但无所获,在家乡滞留半年之久。这时,拜上帝会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幸有杨秀清、萧朝贵挺身而出先后伪托天父、天兄传言,稳定了危局。洪秀全第三次返桂时,卢早已病死狱中,云山已被群众援救出狱返回广东,他又匆匆折回,与云山共商大计,一直滞留至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两人才重返紫荆山。在这一年半中,拜上帝会的会务,实际由杨秀清、萧朝贵等主持。洪、冯返桂后,与杨秀清、萧朝贵等在紫荆山策划、组织武装起义。次年七月,他发布团营令,命会众集中桂平金田村。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领导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四处张贴檄文,声讨清朝-统治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日(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乡官制度。洪秀全在这个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社会的总纲领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为了“去邪崇正”革除社会陋俗,洪秀全还下令严禁吸鸦片和黄烟,禁酒、禁, 、禁娼等,违者一律斩首。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分兵北伐和西征。西征取得胜利,北伐军进逼天津,震撼北京,但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咸丰六年上半年,太平军保卫天京,粉碎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但在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太平天国的最高层领导却产生内讧。同年八月,发生“杨韦”事件,内部互相残杀,不但削弱了实力,而且使队伍在思想上产生极大的混乱。洪秀全对左右亦产生疑忌,重用长、次兄仁发、仁达从中牵制,致石达开负气率军队出走,使实力进一步分散、削弱。后来,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等为军事骨干。次年,太平军再破江北大营,扭转战局。咸丰九年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所呈《资政新篇》,洪秀全逐条批示,对于引进欧洲进步事物,诸如铁路、蒸汽机等,极为赞成,乃批准颁布,惜未能施行。次年,调兵再次攻破江南大营,乘胜进取苏南和浙江。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命令其分别率部合攻武汉,以救安庆,未果,安庆陷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加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安庆、苏州、杭州相继失守,天京被围,秀全仍然信天,不采纳“让城别走”的意见,困守孤城。
同治三年(1864)三月,湘军合围天京,切断天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秀全又不顾群臣劝谏。他亲自带头食用“甜露”(甜露实际上是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充饥,因久食而引起慢性中毒,当时天京被围,医疗条件又差,致使病情日趋严重。他在病危时还诏令:“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大兵,保固天京。”同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病逝于天朝宫殿内,终年50岁。”
洪秀全的功过
洪秀全一生的业绩主要是:
一、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国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三、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国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洪仁□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四、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它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1859年颁布了洪仁□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
洪秀全的错误在于:
一、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0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三、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
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
人物评价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指出: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孙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说:“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贬之为寇,而我们4人(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样,那么,我们4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
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称:“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盖以成功论豪杰也。”
《清史稿》中评价洪秀全道:“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於此。成则王,败则寇,故不必以一时之是非论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设会传教,假“天父”之号,应“红羊”之谶,名不正则言不顺,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又严种族之见,人心不属。此其所以败欤?”
简又文: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
袁腾飞: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战争,其次才是一战和二战。太平天国战争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洪秀全制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人类灭绝悲剧。
“洪秀全”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