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汕头市名人>潮阳区名人

陈运泰

陈运泰人物照片

潮阳名人陈运泰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陈运泰,1940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

1962年陈运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 ;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78年至1982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研修;1982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8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首批会士 。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开创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工作 。

陈运泰人物经历

1940年8月10日,陈运泰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初中就读于厦门市大同中学。

1962年,陈运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 。

1966年,陈运泰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至1978年)。

1978年,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至1982年)。

1981年,陈运泰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研修(至1983年)。

1982年3月,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至2014年)。

1986年,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至2000年)。

1991年,陈运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陈运泰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至2000年)。

1999年,陈运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陈运泰担任首任院长,之后任名誉院长 。

2015年1月,陈运泰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

陈运泰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运泰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 。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运泰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300余篇(部)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5.07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预报》

陈运泰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03

《中国大陆地球内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研究 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60周年》

陈运泰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06

《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与强地面运动》

陈运泰,吴忠良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08

《中国大陆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进展 庆贺曾融生院士八十寿辰》

陈运泰等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10

《地震参数-数字地震学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01

《20世纪中国地震学》

陈运泰,朱世龙,朱传镇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09

《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09

《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

曾融生,陈运泰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04

《地震学今昔谈》

陈运泰等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09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0.03

《数字地震学》

陈运泰等著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12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8.10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09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10

《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进展 庆贺秦馨菱院士八十寿辰》

陈运泰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05

《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进展-庆贺曾融生教授诞辰七十周年》

陈运泰,阚荣兴等主编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11

《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

陈运泰,王培德,吴忠良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11

《1995年7月20日怀来盆地ML=4.1地需用的破裂过程》

许向彤,陈运泰等

1999.09

《1997年中国西藏玛尼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许力生,陈运泰

1999.09

《诮力隆的标度性质与需用源谱高频衰减常数》

吴忠良,陈运泰

1999.07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海南东方震群的震源机制》

周荣藏,陈运泰等

1997.03

《用数字化宽频带波形资料反演共和地震的震源参数》

许力生,陈运泰

1997.02

《怀来盆地的构造应力场》

许向彤,陈运泰等

1996.06

《合成地震图的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

李旭,陈运泰

1994.08

《青海共和地震震源过程的复杂性》

陈运泰,赵明等

1994.05

《近震源宽频带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吴忠良,陈运泰等

1992.11

《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

赵明,陈运泰等

1991.11

《云南禄劝地震部分余震的矩张量反演》

倪江川,陈运泰等

1980.02

《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陈运泰等

1979.11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林邦慧,陈运泰等

1979.10

《我国的震源物理研究》

陈运泰,傅承义等

1979.08

《由瑞雪波方向性函数研究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昭通地震的震源过程》

陈运泰,刘万琴

1979.07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1976年唐山地震的位错模式》

陈运泰,黄立人等

1976.10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地震的震源机制》

陈运泰等

1976.07

《巧家、石棉的小震震源参数的测定及其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陈运泰,林邦慧等

1975.07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陈运泰,林邦慧等

1974.07

《多层弹性半空间中的地震波 2》

陈运泰

1974.01

《多层弹性半空间中的地震波 1》

陈运泰

学术交流

时间

会议名称

举办地点

1989年8月17日至9月1日

第25届IASPE1大会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年会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994年7月24日至30日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

香港

1996年7月19日至29日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

澳大利亚

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

印度

1999年7月15日至8月1日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22届大会

英国伯明翰

2000年9月23日至10月15日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委员会

伊朗

2001年6月22日至7月1日

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

加拿大

2002年10月18日至24日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会议

印度

2003年6月29日至7月12日

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大会

日本

参考资料来源:

承担项目

截至2018年4月,陈运泰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完成了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及致灾机理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地震波理论

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

1983年

地震震源过程的理论研究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985年

唐山地震震源机制及震源机制解的数值方法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1987年

地震震源过程的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

1988年

《地球物理学基础》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1993年

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的近场地面运动特性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1996年

中国西南地区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研究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8年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推动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2年

制定地震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六)

2003年

核爆识别的倒谱判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5年

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

地震学国际组织工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参考资料来源:

人才培养

陈运泰长期担任硕士生导师(1981年)、博士生导师(1984年)和博士后导师,截至2019年5月,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其中包括数名外国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6年

国家地震局系统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7年

卢森堡大公授予勋章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6年

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

1999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奖(AGU International Award)

2012年

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艾克斯福特奖(AOGS Axford Medal Award)

2013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2016年

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荣誉会员

陈运泰人物评价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评)

陈运泰数十年来做出了杰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国地震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现代化所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也对国际地球物理界做出了贡献 。(201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奖评)

陈运泰是中国地震波与震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奠基人,是全球范围的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在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评)

陈运泰补充介绍

  陈运泰(1940.8.10-)

  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4岁启蒙,先后就读于大同小学、侨师附小、粤侨小学、大同中学,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系一分为四,分在地球物理系,1962年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教授门下。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同年留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68年8月,去天津南郊军垦场劳动,1970年1月重返北京,主动要求参加国家地震局局长刘英勇领导的考察队,去四川大邑考察地震,后去四川灌县中心地震台工作,负责测量、记录各种地震数据。1974年云南昭通地震,奉命率队去现场考察。1978年任副研究员。1981至1983年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访问学者。1981年任硕士生导师,1982年任研究员。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石油大学、浙江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兼职(客座)教授。1984年率队到新疆某核试验场,利用核试验带来的人工地震机会,进行相关数据探测。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在1994年第6届学部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常委。1986至200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98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院士。兼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编委,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学刊》(JOSE)编委,联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地面运动》项目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 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国际学术刊物《纯粹和应用地球物理》(PAGEOPH)编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并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用地震波、大地测量、形变和重力等资料反演与综合研究邢台、昭通、海城、唐山等大地震震源过程的工作,是我国震源研究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并因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研究成果获得的其他奖励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中国现代地震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两次重要的飞跃,一次是60至70年代震源理论研究的引入和地震波理论研究的广泛开展, 另一次是80年代至今, 数字地震学开始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前者在理论上完成了地震学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后者则将这种转化从理论变成实践。在这两次革命性变革中, 陈运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0年代,陈运泰以地震波理论和地震震源理论方面的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震学的现代化:在震源辐射的地震波传播研究中引进了便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实数哈斯克尔矩阵,并将便于处理传播介质响应的哈斯克尔矩阵法和便于表示震源的汉森展开法相结合,求解多层弹性半空间中一般类型的震源引起的位移的频谱;系统地发展了地震位错理论, 并将理论结果运用于地震研究的实际;提出了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震源过程中的“质量迁移” 、“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初,主要从事地震震源理论的前沿课题——地震破裂力学的基础研究工作,1981到1983年,到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访问,与诺波夫教授等共同研究,在地震震源的静态、准静态和动态裂纹模型,地震序列的动力学模拟等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际地震学界所瞩目。所做关于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过程的数字地震成像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震的震源过程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水平。与人合著的《震源理论》是中国震源理论研究方面最早的、最系统的和最有影响的专著。

  80年代起, 陈运泰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从1983年开始, 负责主持我国第一支用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装备起来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观测队伍的工作,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改善国内外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资料仍很缺乏的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与顾功叙院士一起主持中美合作项目《地震强地面运动的观测和研究》的工作。在他指导下, 中美合作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以其高质量的资料和高质量的管理水平被国际同行誉为“有记录以来最值得信赖的地震台网”。所领导的中国—欧共体合作京西北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被国家科委确定为中外合作的“窗口项目”。在1998年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学术大会(印度海德拉巴)上,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主席伏罗依德瓦(C. Froidvaux)特别介绍了陈运泰“把数字地震学引入一个地震大国”的贡献。

  陈运泰热爱教学工作,坚持为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授课。先后以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的助手和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身份培养了一批地球物理人才。

  陈运泰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地震研究者的合作交流,自1992年起,多次参与组织两岸地震科技研讨会,1993年以来,多次赴台湾考察。

  “陈运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