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名人陈启沅介绍
陈启沅(1834-1903),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简村人。陈启沅是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民族企业家、蚕学家、慈善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著述颇丰,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等著作。其《蚕桑谱》对晚清蚕桑科技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参考资料。
陈启沅简介
陈启沅生于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载:“陈启沅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 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辩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齐。工绘事,尤善作蝴蝶,飞跃传神,以显微镜窥之,则蝶之两须,乃两绝句缀成,其裙翅皆韵语也,自刻小章径仅二分,中容百余字,见者咸以多才之士评之。”
少时涉猎诸子百家、星象舆地诸书,曾执教于村塾。1859年赴安南(今越南)佐兄料理商务,经商致富。1872年回国。翌年,在南海西樵乡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该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设备,雇工人六、七百人,出丝精美光洁,远销欧美,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1881年该厂因同业竞争,被视为异端,南海知县下令停产。遂将丝厂迁至澳门,初名和昌,后改名复和隆 ,历4年多时间。1885年复将丝厂迁回南海简村,改名世昌纶,继续经营。 他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机器缫丝新理念,自行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器缫丝设备——机汽大偈机汽单车,并致力推广应用,促进了当时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种桑养蚕业(农业)、机器缫丝业(工业)、生丝贸易业(商业)的经济新增长点。
1872年从安南(今越南)回国,1873年,在家乡广东南海西樵简村堡开办继昌隆缫丝厂,办起了中国第一家蒸汽缫丝厂,成为中国第一位采用机器缫丝新法,并使中国缫丝业从手工作坊式走向企业规模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系统化经营,掀起了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开创了当时广东、珠江三角洲甚至全中国纺织业的新篇章,因而被作为中国第一位采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本家载入史册,流芳百世。该厂设有司理(由陈氏本人担任)、司账、行江(即买卖手)、焙茧、管工、纽丝(扎捆包装)、大偈(即师傅)等管理人员30余人。女工多来自附近村庄,初仅数十人,多时达六七百人,采计件工资制,季度和年终可同管理人员一样领取花红,每半月核发勤工奖金一次。据陈启沅在其所著《蚕桑谱·自序》中称:“为股东者虽得获小利,而男女借此觅食者已受益良多矣。乡中既无行乞之妇人,而穿金戴银者亦复不少。”机器缫丝,一人可抵手工缫丝10余人,日可缫丝40~50斤,产品细滑光洁,粗细均匀,弹性大,市价比土丝高三分之一,全部远销欧美,尤以美国为多。自光绪三年(1877)以后,丝价日涨,获利甚厚。为减少中间盘剥,后陈氏还在广州扬仁南街设丝庄,专营本厂生丝外销业务。
继昌隆除就地收购鲜茧外,还到东莞、顺德、香山(今中山)等县收购,并就地焙干运回。继昌隆的创办带来茧市的繁荣,附近的官山墟出现多处茧市。陈氏还开设永生号机米厂和杂货店,以较低价出售大米和杂货。还举办多项公益事业:除在本村施米外,还开设寿世堂药材店,延医免费诊病施药;开办克勤义学,对穷苦无告的死者施棺葬;修筑乡路和水利等。对前来学习机器缫丝的同行,来者不拒,悉心指导。
他还是一个敢于与传统抗衡的先驱。他在安南经商期间,筹集资金建起洁净砖屋,请国际红十字会医护人员,免费为被视为不祥物的临产土人孕妇接生(此前,土人孕妇待产被逼至郊野或河边破旧荒凉的草寮去,分娩完才得回家)。为革除“鸡米酒”乡俗,他先从自己做起,规定凡“百豫坊人”(即启沅父亲所衍生的后人)不论男婚女嫁,一律不准搞“鸡米酒”,亦不得参加别人的“鸡米酒”,穷人拍手叫好,相继仿效,一改此常令贫穷人家深感头痛的陋习。这些种种,都足以证明陈启沅是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人。他在中国生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渐低弱之时,怀着“还哺祖国”(陈启沅语)的心愿,率先引进新法,与沿用了几千年的手工缫丝法的乡人势力斗争,使“厂丝”竞争力远远高于“土丝”,为中国丝业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创下了奇功。光绪二十九年旧历七月初三日,陈启沅去世,享年69岁,葬于罗村招大小葫芦岗 。
陈启沅著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启沅去世,葬于南海小塘鹧鸪岗。著有《蚕桑谱》、《周易理数会通》、《陈启沅算学》。
陈启沅补充介绍
陈启沅(1834—1903),名如卿,字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父以务农维持生计。陈少年好学,涉猎诸子百家,星象舆地等书。曾有志于科举,屡试不中,父去世后,家境困顿,陈启沅和兄陈启枢,在家乡设塾授徒和农耕度日。后来其兄出国到越南西贡堤岸(今胡志明市)经商。清咸丰四年(1854)秋,兄长回国,携启沅同赴越南。先开设怡昌荫号,经营杂货纱绸;后又向当地政府承办堤岸怡丰饷当,10余年后陈氏兄弟已成富商。
陈氏家乡南海以及番禺、顺德等县,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蚕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后著《陈启沅算学》13卷,其中即有涉及蒸汽锅炉和蒸汽力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陈启沅变卖了越南堤岸的资产,得款数万元(一元约折合白银0.72两)用于购买缫丝机器。同治十一年(1872),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
创办之初,除买了一副旧轮船上的引擎作动力外,各种机器全由陈氏自行设计,并向广州陈联泰机器店定制和购买。计有煮开水的大炉锅一座,高约1.5丈,阔7~8尺,装有水喉,可送开水到缫丝工作位;蒸汽炉一座,高约1.2丈,阔6尺,配有烟囱,高3.6丈,以发动抽水器从外涌吸水入厂,并将煮沸的水通过蒸汽管输送到各工作位;另有贮冷水大锅,用水喉输送冷水到各工作位,调节温度和洗涤,工作位装有釜,釜下通蒸汽管,使釜内水保温,便于煮茧和引取丝口上■纟互。此缫丝位装置灵活,旋转较快且合度,初期仅有数十位,后增至300位,最多时达800位,还设有焙茧室和仓库等。
继昌隆于同治十三年(1874)秋开始生产,为中国第一家华侨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当地人称机器缫丝为“■纟互丝”,故又称“继昌隆■纟互丝”)。该厂设有司理(由陈氏本人担任)、司账、行江(即买卖手)、焙茧、管工、纽丝(扎捆包装)、大偈(即师傅)等管理人员30余人。女工多来自附近村庄,初仅数十人,多时达六七百人,采计件工资制,季度和年终可同管理人员一样领取花红,每半月核发勤工奖金一次。据陈启沅在其所著《蚕桑谱·自序》中称:“为股东者虽得获小利,而男女借此觅食者已受益良多矣。乡中既无行乞之妇人,而穿金戴银者亦复不少。”机器缫丝,一人可抵手工缫丝10余人,日可缫丝40~50斤,产品细滑光洁,粗细均匀,弹性大,市价比土丝高三分之一,全部远销欧美,尤以美国为多。自光绪三年(1877)以后,丝价日涨,获利甚厚。为减少中间盘剥,后陈氏还在广州扬仁南街设丝庄,专营本厂生丝外销业务。
继昌隆除就地收购鲜茧外,还到东莞、顺德、香山(今中山)等县收购,并就地焙干运回。继昌隆的创办带来茧市的繁荣,附近的官山墟出现多处茧市。陈氏还开设永生号机米厂和杂货店,以较-出售大米和杂货。还举办多项公益事业:除在本村施米外,还开设寿世堂药材店,延医免费诊病施药;开办克勤义学,对穷苦无告的死者施棺葬;修筑乡路和水利等。对前来学习机器缫丝的同行,来者不拒,悉心指导。
继昌隆的创办促进了珠江三角洲新式缫丝工业的发展。两年后,广州、顺德和南海地区丝厂增至5家,光绪七年(1881)增至11家,有丝釜2400位,雇工四五千人,年产丝近千担。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丝釜总数约达2.5万位,超过上海、日本同期的发展速度。
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光绪七年(1881)春夏间,手工缫丝业行会锦纶堂纠集村民约千余人,将简村对岸学堂村裕厚昌机器缫丝厂捣毁。继昌隆因平时重视社会公益,人缘较好,且作好武装戒备,幸免于难。但南海知县徐赓陛在平息这场风波后,却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陈氏乃于是年迁厂澳门,改名“和昌”,后又改名“复和隆”。继昌隆迁澳门后,陈启枢之子锦笏和陈启沅之子蒲轩在原厂址,先后开设利厚生和利贞丝厂;3年后,利厚生和利贞合并,改名为“世昌纶”,于民国26年(1937)倒闭。晚年著有《广东蚕桑谱》(1897年成书),介绍养蚕缫丝的经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初三日在家乡逝世。
“陈启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