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甘肃省名人>天水市名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名人

马元超

马元超人物照片

张家川回族自治名人马元超介绍

道士

马元超(1859-1929),又名云鹄,字光翿,号慧庵,经名仆济沦丁,道号窝则忍丁尼(阿拉伯语,意为辅佐主道的人),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负责管理张家川宣化冈拱北和哲赫忍耶学派陇南一带的坊寺、教务。

马元超人物生平

马元超自幼聪慧过人,刻苦好学,专攻诗书,兼学阿文。他一生艰辛,淡泊明志,立行教乘,专修道乘,多行善事,严于律己。为人和蔼慈祥,赋性坚韧,不苟视为所欲为之事,虽横生阻力不以自馁。阿汉文造诣较深,精于儒理之学,颇通诸子百家,时人以“二程目子”赞誉,颇受回汉人民的崇敬。秦安县籍翰林安维峻书赠:“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他到陇南初建基业后,即协助兄长左右教务,待兄如君主,视自己为臣民,朝夕候安不止。为长兄元章复兴哲赫忍耶教门,起了很大的辅佐作用。

马元超在理教中深切体会到先辈创教宣化之艰辛,总结历史教训,除行教事务外,特别注重回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工作。如对清末时期的地方官吏、文人学士、军政绅商,凡与兄长相识往来者,不分民族、不念旧恶,不记清政府欺视杀害之仇,完全以一个社会活动家宽宏大度,高风亮节的品德,和一个宗教家的慈善心肠热情接待,一视同仁。民国3年(1914),河南起义军白朗率军由陕入甘,途经张家川时,民心恐惶不安,马元超指派代表出面交涉,以回汉关系为重,晓以利害,并馈赠马匹、食物,使白朗军顺利过境,张龙二镇秋毫无犯。民国7年(1918),马元超到会宁官川马家堡,重修了曾祖父马明心传教时住过的窑洞,并在道堂窑门上题一楹联云:“山环水抱千百年古境依旧,地灵人杰六七传道统归宗。”在先祖的住宿窑门上额题:“步祖绳武”,窑门两边题:“古庄思远祖,静室诵遗经”。民国9年(1920)庚申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夜十时许,海原大地震,马元章于西吉滩罹难,马元超闻讯,连夜奔赴西吉,经磋商,决计将元章的灵柩迁至张家川安葬。在扶灵途中,不怕冰天雪地,徒跣兼程,形销骨立,终于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将灵柩运回张家川,隆重安葬于宣化冈。民国10年(1921),遵其兄长马元章之遗言,主持搬迁汴梁道宗马进成之遗骨归葬宣化冈,顺利告功。民国15年(1926)后,因受河湟事件的影响,当地回汉民族关系一时趋于紧张,马元超从教内竭力疏导,向汉族群众解释,致力调和民族关系,使张家川的回汉民族感情融洽,地方赖以安定。民国17年(1928),杨二、马顺举旗起义失败后,当时有人向驻防天水的国民军吉鸿昌师长诬告张家川回民皆匪。吉鸿昌令其旅长刘兆祥等进驻张家川办善后,不问是非,枉杀无辜。马元超不忍无辜回民受害,挺身而出,以全家人性命担保,竭力营救,使百千回民免遭杀害。吉鸿昌事后查清真相,对马元超深表嘉赞,并赠“仁德风雨”匾额压惊慰问。甘肃国民政府主席刘郁芬送“勇诵诚正”的匾额,表示敬仰。民国18年(1929),时逢西北大旱,秋夏无收,陕、甘两省发生饥荒,饿殍载道,人食草茹木,加之天气酷热,尸骨遍地,传染病爆发。马元超目不忍睹,率先粗茶淡饭,节俭粒粟,拿出宣化冈拱北所存粮食,不分回、汉民族散粮赈济,施舍草药、丸散,为回汉灾民治病,张家川回汉群众受惠至深。马元超逝世后,刘堡乡赵湾、王太平等村庄的汉民赠送挽幛悼念,称马元超为“三善人”。其挽幛称“德高望重”的乡贤。为表彰其功德,民国大总统特令奖以“二等嘉禾章”,军政要员送“道宏功备”匾额予以恭颂。

马元超理教有方,治家严谨。他经常教育子侄刻苦勤学,明理养德。他在一篇跋语中说:“尔曹年富力强,正当殚精竭虑,刻苦于学,当思乃祖之勤劳,勿染后进之习气,刻鹄不成,庶亦不失为鹜也!若荒嬉失学,有言无形,从事机巧,炫惑愚昧近于涛张为幻之,夫是自暴而自弃也。不亦大可哀哉!……小子勉之!”他在理教中谦虚谨慎,开朗豁达,不居功自傲,不计个人得失。穆勒什德马元章归真之后,部分高品阿訇及各坊学者邀集有识之士,期望元超继承先兄之位,担负引领教门之重任,但他坚辞不允,婉言谢绝。并对大家解释说:“教门者是主圣的教门,并非一家的私业。”……临终谓众子:“生无以对桑与梓,殁无以对父若兄,得正首邱已为万幸。”逝世后,送葬者有张家川的教民108坊,天水、秦安、徽县、成县、两当、清水、礼县、陕西陇县、成都、河南、南京、齐齐哈尔等地教民39坊。天水回族翰林哈锐送来挽联:“山崩地裂千家教民将谁依,天愁人愁万户哭声震全球”。高度地评价了他的一生。民国21年(1932)邓宝珊将军为马元超逝世三周年送“德教常新”的匾额深表怀念。民国22年(1933)1月,陕甘两省官绅商学各界人士为马元章、马元超树立神道碑歌颂功德。有人观碑后,留下匿名诗一首,诗云:“见碑如见人,功德今犹存;威名垂千古,后人步您尘。”

马元超补充介绍

  马元超(1859-1929),又名云鹄,字光□,号慧庵,经名仆济沦丁,道号窝则忍丁尼(辅佐主道的人),回族,是马元章之同父异母弟。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随同长兄马元章、二兄马元坤从云南逃至成都隐居。同治十二年(1873)来到张家川定居北山,购得少量土地,以农为业,后成为宣化岗教务主持者。阿、汉文造诣较深,喜读儒哲诸书,尤其对宋代周、程、朱、张理学颇有研究。立行教乘,专修道乘,多行善事,严于律己,为人和蔼慈祥,处理事务深明大义,无不以治安为前提。收孤独,养疲癃,修省事业,时人以“二程目之”相称,颇受回汉人民的崇敬。民国3年(1914),河南白朗农民军由陕入甘经过张家川时,由于马元超亲自坐阵运筹,指派代表出面交涉,白朗军顺利过境,张家川群众免受骚扰。15年(1926)后,因受河湟事件的影响,回汉民族间关系一时趋于紧张,马元超从教内竭力疏导,向汉族群众解释,致力调和民族关系,使张家川的回汉民族感情渐趋融洽,地方赖以安定。18年(1929)春,陕、甘两省发生百年罕见大饥荒,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加之天气酷热,张家川一带瘟疫流行,死者最多。马元超散粮急赈,施药救急,将家中所存粮钱全部赈济百姓,张家川回汉人民受惠至深,称马元超为“三善人”。马元超临终时嘱咐众子:“生无以对对桑与梓,殁无以对父若兄,得正首,邱已为万幸”。逝世后,送葬者有张家川的教民108坊,天水、秦安、清水、徽县、两当、礼县、陕西陇县、成都、河南、南京、齐齐哈尔等地教民39坊。天水籍翰林哈锐(回族)送挽联一副:“山崩地裂千家教民将谁依,天愁人愁万户哭声震全球”。21年(1932),邓宝珊将军为马元超逝世三周年送“德教常新”的匾额深表怀念。22年(1933)1月,陕甘两省官绅商学各界人士为马元章、马元超树立神道碑-。

  “马元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