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名人邹秉均介绍
邹秉均,字永生,号鸣盛,连城(原长汀)四堡雾阁人,早期华侨工商巨子之一。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出生于一个印刷业工人家庭。七岁入塾,十二岁辍学为本乡印书坊折页叠书。闲暇勤奋自学,博览群书,善于辞令,为人诚实,喜交游。十七岁,随伯父外出四处售书。后来自设书店于江西南昌,兼营武夷名茶。
邹秉均生平经历
年三十,深感蛰守豫章书店雄心难展,于是“孑然一身,驰万里异域”,“转适巴国”(今印尼),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出贸易。尽管南洋诸岛“人情风土迥殊,语言服食各异”,但秉均能“行己以恭,待人以信,巴人咸敬爱之,乐相结纳,往返多年,朋侪益广,所获赢余,遇知己有急需者,倾囊与之不吝”。年四十余,从海外归来,“又束装往星村(福建崇安),游武夷,积茶通洋,总摄‘金春’字号,持筹握算,如愿以偿,不数载,黄金白镪累至巨万”,成为闽西首批面向海外的侨商巨子之一,而“名噪三江、两湖,暨闽粤诸省。觌面者,既获瞻韩;风闻者,久怀慕蔺。”
邹秉均晚年经历
秉均在花甲晚年,自海外归里闲居。印尼、新加坡等地商务则由长、次诸子分别主持,源源汇款回国,充实办学,扩展家乡印书业务。秉均对乡里兴建凉亭,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兴修陂坝水利等公益事业,皆为首捐资,从不吝惜。嘉庆元年(1796)病逝于家,时年78岁。
邹秉均主要成就
秉均平生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注重文化教育,多方奖励后进。除在各地捐资修建学宫外,在故乡创建“致远书屋”,设馆延师,免收学费,鼓励青少年入学,后又令其六子邹席珍“携眷旋梓”执教,为本乡及相邻各地培育大批有为青年。
四堡圩市,原在雾阁南桥街,随着印书业的兴盛,引发当地经济进一步繁荣,导致四方商贾云集,尤其五、九集市,南桥街市拥挤不堪,爆满难容。秉均出面倡议,与父共产党商另辟新圩于村口天后宫前,并为首捐地捐款筹建固定商棚,以利五、九市期为外地行商提供交流贸易场所。南桥街仅为镇内各大商号、书坊日常贸易中心和乡民早市之地。四堡新圩的开辟,为汀、连、清、宁相邻方圆数十百里山村居民提供了土特产品交流的理想场所。
邹秉均补充介绍
邹秉均
(1718~1796)
邹秉均,字永生,号鸣盛,连城(原长汀)四堡雾阁人,早期华侨工商巨子之一。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出生于一个印刷业工人家庭。七岁入塾,十二岁辍学为本乡印书坊折页叠书。闲暇勤奋自学,博览群书,善于辞令,为人诚实,喜交游。十七岁,随伯父外出四处售书。后来自设书店于江西南昌,兼营武夷名茶。
年三十,深感蛰守豫章书店雄心难展,于是“孑然一身,驰万里异域”,“转适巴国”(今印尼),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出贸易。尽管南洋诸岛“人情风土迥殊,语言服食各异”,但秉均能“行己以恭,待人以信,巴人咸敬爱之,乐相结纳,往返多年,朋侪益广,所获赢余,遇知己有急需者,倾囊与之不吝”。年四十余,从海外归来,“又束装往星村(福建崇安),游武夷,积茶通洋,总摄‘金春’字号,持筹握算,如愿以偿,不数载,黄金白镪累至巨万”,成为闽西首批面向海外的侨商巨子之一,而“名噪三江、两湖,暨闽粤诸省。觌面者,既获瞻韩;风闻者,久怀慕蔺。”
秉均平生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注重文化教育,多方奖励后进。除在各地捐资修建学宫外,在故乡创建“致远书屋”,设馆延师,免收学费,鼓励青少年入学,后又令其六子邹席珍“携眷旋梓”执教,为本乡及相邻各地培育大批有为青年。
四堡圩市,原在雾阁南桥街,随着印书业的兴盛,引发当地经济进一步繁荣,导致四方商贾云集,尤其五、九集市,南桥街市拥挤不堪,暴满难容。秉均出面倡议,与父老共商另辟新圩于村口天后宫前,并为首捐地捐款筹建固定商棚,以利五、九市期为外地行商提供交流贸易场所。南桥街仅为镇内各大商号、书坊日常贸易中心和乡民早市之地。四堡新圩的开辟,为汀、连、清、宁相邻方圆数十百里山村居民提供了土特产品交流的理想场所。
秉均在花甲晚年,自海外归里闲居。印尼、新加坡等地商务则由长、次诸子分别主持,源源汇款回国,充实办学,扩展家乡印书业务。秉均对乡里兴建凉亭,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兴修陂坝水利等公益事业,皆为首捐资,从不吝惜。嘉庆元年(1796)病逝于家,时年78岁。
“邹秉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