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福州市名人>永泰县名人

张元幹

张元幹人物照片

永泰名人张元幹介绍

北宋历史人物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张元干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为张睦九世孙。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在今福州庑居等候官职,膺、赓迁月洲乡。元干是张膺第八世后裔。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祐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张安道(族谱为几道),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曾在邺县为官。

读书时期

张元干早年丧母,十四五岁随父在任,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每逢宾客酬唱,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人称之“敏悟”。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张元干到江西南昌向东湖先生徐师川请教诗词句法,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人的诗社活动,饮酒赋诗作乐,受到江西诗派影响。

广泛的社交和创作的才华,使青年时代的元干崭露头角。22岁时又跟父亲到汴京入太学上舍生,学业和诗词创作均大有长进,有名声。作有《菩萨蛮》等词,以清丽妩秀的韵致,显示出早年词作格调,获得人们的称赞。宣和二年(1119年),张元干即释褐入仕,任开德府教授,授文林郎。

抗击金兵

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纲任亲征行营使负责京都防务。张元干为行营属官。金兵渡过黄河围攻京都(今河南开封)。危急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张元干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却敌书》,投入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张元干随李纲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战斗异常惨烈,金兵遭重大损失后,知李纲守城有备,于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围。为此,张元干写《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诗,欢呼胜利。

壮志难酬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被召回,官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李纲为相后,廉政为政,张元干则积极配合李纲。高宗与主和派打击、排挤李纲,李纲仅任75天宰相就被罢免。建炎三年(1129年)秋,张元干目睹国势日削,南宋王朝仅存江南一隅,义愤填膺,赋《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表达对李纲抗金斗争的支持。张元干也遭朝廷奸臣之谤,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绍兴元年(1131年)春,江南战火渐息,高宗帝定居临安,无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并任奸臣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被排挤,仁人志士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隐林泉,啸傲山水。张元干也辞官回闽。绍兴八年(1138年)冬,奸臣秦桧、孙近等筹划与金议和、向金营纳贡,李纲坚决反对,张元干闻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韵即事》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主和卖国之权奸为“群羊”,表达自己请缨无路之悲愤。李纲在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事,又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反遭陷害

绍兴十二年(1142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因过去曾上疏反对议和,并请斩奸臣秦桧、孙近等以谢天下,被奸臣诬陷,贬谪昭州(今广西平乐),又遭秦桧等诬陷,再贬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监广州盐仓。当时,胡铨在福唐(今福建福清)闻谪命,即由福唐出发,经福州时,张元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为胡铨送行。此事激怒了秦桧,张元干被抄家、逮捕入狱,削除名籍。

出狱之后

出狱后,张元干又来到苏州,”然而他归期难定,依旧浪迹江湖之上,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左右,白发苍颜的元干又重来临安。张元干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不仅与幸存的旧友刘质夫相遇,而且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养直诗帖题《跋尾六篇》。

此后数年,他又在吴越一带漫游。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杖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这年夏天,他又漫游浙江嘉兴。两年后的中秋,他再到吴江,旧地重游,那已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他在《上乎江陈侍郎十绝》的小序中深情地说:“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此后的行踪就不能确知了,也不知卒于何年何地,大概是客死异乡了。

张元干文学成就

张元干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尤长于词,其作品中的二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景色,歌颂祖国的美丽江山;有抒发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误国的奸臣;有写坚决抵抗金兵侵扰等情况,他的著作洋溢着爱国激情,深受人们称赞。

张元干后世评价

《宋史翼》有传曰“长乐张元干,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今传于世,名《芦川集》,凡百六十篇,而以《贺新郎》二篇为首。”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他的词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早年词作,风格清新、婉丽;南渡以后豪放、悲壮,风节凛然。”

张元干后世影响

张元干的词作,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将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对很多优秀词人都起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愧为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

张元干后世纪念

“张元干纪念馆”位于永泰城关塔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结构为2层楼,总投资超过230万元。纪念馆动建至今历时一年半,馆内布置了张元干生平事迹展览,收集了南宋以降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对一代爱国文豪张元干的评价,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张元干的评语,并配发了300多张照片、图画,向人们全面展示这位著名爱国词人的风采。

张元幹补充介绍

  张元幹(1091~1161)

  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本县嵩口乡月洲村人。

  张元幹为张睦九世孙。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庑居侯官(今福州),膺、赓迁月洲乡。元幹是张膺第八世后裔。

  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祐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张安道(族谱为几道),进士出身,曾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为官。张元干早年丧母,十四五岁随父在任,每逢宾客酬唱,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元幹20岁,到江西南昌求教于东湖先生徐师川,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諲(张的舅父)等人诗社活动,从而受江西诗派影响。

  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元幹随父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渡过黄河,围攻汴京。徽宗内禅,钦宗即位,任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元幹时年36岁,被召为行营属官,积极支持李纲抗金。击退金兵以后,钦宗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免李纲。元幹因态度鲜明站在李纲一边,主张抗金,同时获罪。他悲愤地离京南下。同年冬,元幹在淮上听到汴京沦陷,写下了《感事四首》,表现极度哀伤悲愤之情。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号建炎,起用李纲为宰相,元幹先后被任朝议大夫、将作少监、抚谕使。但李纲为相70多天就被罢免,元幹深感愤慨。建炎三年(1129年)他避乱湖州,作《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一词“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抒发其矢志恢复中原的豪迈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绍兴元年(1131年),元幹因不愿与奸佞同朝,飘然挂冠归里,寓居三山(今福州),仍以民族安危为念,怀着“小隐故山今去好,中原遗恨几时休”的心情,以诗词发泄胸中抑郁。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屈辱地与金议和,李纲-反对,罢居福州,元幹愤然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反对和议,建议斩秦桧、孙近、王伦三人之首,受到秦桧爪牙诬陷,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一时士大夫畏罪钳舌,莫敢与立谈”,亲友“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元幹激于义愤,不顾个人安危,为胡铨送行,并填《贺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一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有人告发此事,因张挂冠已久,秦桧只好“以他事追赴大理寺狱”。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死,才出狱。

  此后,他漫游吴越一带。绍兴廿七年(1157年),元幹拄杖登上吴兴垂虹桥,感慨万千,写下《水调歌头》“……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著有《芦川归来集》传世。他把词作为政治斗争武器,多抒发悲愤之情,成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先驱。张元幹有三子:靖、竦、竑,均有功名。竑子益臣,孙张贡,迁居西区辅弼岚口,为同安乡张氏始祖。

  “张元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