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厦门市名人>湖里区名人

曾呈奎

曾呈奎人物照片

湖里名人曾呈奎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

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号泽农,福建省厦门人,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

1930年曾呈奎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34年获得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进入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工作;1938年担任岭南大学植物学副教授兼植物标本室主任;194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同时进行海藻调查研究;1946年底回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植物学教授、系主任,兼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50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1月20日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

曾呈奎长期从事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先后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为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提供了基本资料 。

曾呈奎人物生平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李林村的曾姓华侨世家。曾呈奎两岁时,父母携全家去缅甸仰光投靠经商的外祖父,后回国经商,全家定居在厦门鼓浪屿。

1915年,曾呈奎进入了厦门鼓浪屿福民小学学习。

1922年,曾呈奎小学毕业后考入寻源中学英语部读书。除了一学期被评为全班第二名外,其余每学期都被评为全班第一名;四年级全校大评比,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好学生,受到表彰,并获10元大洋的奖励。

1926年,曾呈奎考入福建协和大学,打算读1年后再转金陵大学。由于福建协和大学是教会学校,要求学生都得听宗教课,并且学校不受中国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学生们很不满 。

1927年3月,曾呈奎由于参加了收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被校方开除。于是他从福建协和大学转入厦门大学攻读植物专业。

1930年夏,曾呈奎从厦门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论文的课题为《厦门经济海藻研究》。毕业后留校当助教,从事海洋植物研究。

1932年,曾呈奎赴岭南大学研究院进修。

1934年,曾呈奎从岭南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

1935年7月,曾呈奎进入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今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担任讲师。

1937年7月,曾呈奎晋升为副教授。

1938年6月,曾呈奎担任岭南大学植物学副教授兼植物标本室主任。

1940年,曾呈奎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1942年5月,曾呈奎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获该校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 。

1943年3月,曾呈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同时进行海藻调查研究,被该所聘请负责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至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

1946年底,曾呈奎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担任山东大学植物学教授、系主任,兼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50年,曾呈奎和童弟周、张玺、朱树屏受国家之托,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青岛市主任委员,山东省副主任委员,1987年起任中央委员。

1954年,改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均任副主任、研究员。

1956年,曾呈奎负责的紫菜生活史研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颁发的全国性科研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

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再次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此期间曾呈奎一直担任第一副所长。

1958年,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共调集6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多艘船只参加,曾呈奎为这次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1975年,66岁的曾呈奎率队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

1977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天津召开的恢复学会活动的全国性大会上,曾呈奎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建议 。

1978年,曾呈奎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1980年,曾呈奎率队二进西沙群岛,实地考察40天,初步认定了原绿藻在中国热带海域的分布。

1984年,曾呈奎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曾呈奎担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1980年,曾呈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被聘为加拿大大西洋海洋研究所卓越访问科学家。同年1月8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85年,曾呈奎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在世界水产养殖会议上,曾呈奎当选世界水产养殖学会永久荣誉会员。

1992年,曾呈奎提出的“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被采纳,并被聘为首席科学家 。

2005年1月20日,曾呈奎因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

曾呈奎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曾呈奎对经济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以及对紫菜、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国海藻栽培及化工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探讨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供了资料。率先提倡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 。

曾呈奎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进行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

藻类研究

曾呈奎从1930年到1940年任岭南大学副教授期间,就曾带几名采集工人对近海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十年内,他采集了几千号海藻标本,以这些最早的海藻资料,发表了《中国海藻分类研究》这篇论文,成为中国海藻研究的奠基者。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曾呈奎培养并组织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包括自己所教的学生),有计划地对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体系的研究。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种研究,实现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他们的驯种成果在沿海推广后,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紫菜年产量达到了一千多万吨干品。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

养殖海带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 。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利用日光灯和冰箱进行海带夏苗试验,他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中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

首次发现原绿藻

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呈奎开始了比较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研究。他与助手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并在中国的西沙群岛首次发现了单细胞藻——原绿藻。通过深入的研究,不仅坚定了他对光合生物系统发育观点的信念,而且由他为此而提交给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大会的论文,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 。

政策建议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朱树屏等7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中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

20世纪70年代末,曾呈奎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 。

学术论著

截至2005年1月,曾呈奎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 。

学术交流

曾呈奎先后赴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岛成功地组织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探讨会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5年1月,曾呈奎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56年

紫菜生活史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年

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6年

《中国常见海藻》(1983,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

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12月11日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9年

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

1991年

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1991年

山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

1995年6月

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Shinkishi Hatai Medal)

1996年8月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

1997年9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

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2001年

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

2002年

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9年

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

2018年12月

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

曾呈奎人物评价

曾呈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是山东大学著名的教授之一。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悉心培育人才;在科学研究上更有一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曾呈奎还首先提出并阐明海洋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推动了中国海洋水产生产养殖业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为祖国的海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门技术人才 。(山东大学评)

半个世纪来,曾呈奎以艰苦卓绝的精神,执着地研究海洋植物,先后发表许多论文和专著,有些工作是奠基性和开创性的,为中国海洋植物的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台海网评)

曾呈奎是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评)

曾呈奎开创并发展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许多重要领域,促成了中国海洋事业的许多重大决策,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评)

曾呈奎补充介绍

  曾呈奎(1909 年6 月18日-2005年1月20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福建省厦门人。

  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植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和拉克哈姆博士后工作。194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负责海藻研究工作,特别是琼胶及琼胶海藻的资源及增养殖的研究。1946年底回国在山东大学植物系任教授、系主任兼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50年,他和童第周、张玺教授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历任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1980 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博士(1987年 -)、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1年 -)、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9年 -),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呈奎教授是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中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70 多年来,先后发表论文 384 篇、专著13 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89 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91 年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1995 年获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1996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1997 年9月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科技进步奖,2001 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 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创造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我国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栽培实验;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提出了在我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并成功组织领导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2010年10月8日,以“曾呈奎”命名设立的“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在山东青岛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揭晓,这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

  “曾呈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