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漳州市名人

彭冲

彭冲人物照片

漳州名人彭冲介绍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彭冲(1915年3月-2010年10月18日),原名许铁如,生于福建漳州,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彭冲同志,因病于2010年10月18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

彭冲人生生平

彭冲同志,原名许铁如,1915年3月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代的彭冲,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深为不满,并逐渐萌生改造社会的意识。在龙溪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世纪30年代前期,彭冲同志在漳州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漳州地区地下党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在学生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与反动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4年,受中共漳州工委委派,彭冲同志加入由左翼知识分子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虹桥文艺研究社,并逐步将其改造成为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芗潮剧社。彭冲同志积极投入剧社工作,编导并参加演出进步话剧,成为剧社骨干。芗潮剧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闽南大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期间,他一次次摆脱敌人的盯梢追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1937年,中共地下组织决定以芗潮剧社为骨干力量,在闽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彭冲同志与其他党员一道带领剧社前往厦门进行巡回公演,积极促成建立闽南地区抗日文艺联合战线,使之成为闽南地区抗日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年,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彭冲等同志恢复建立中共漳州工委,他任工委组织部部长,发起组织了民众救国服务团,参与领导漳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不到两个月,民众救国服务团就发展成为有着30多个分团、几十个分队、3000多人的抗日救亡组织。

1937年10月,彭冲同志参加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他领导宣传队抓紧一切时机,在部队指战员和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宣传队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开展群众宣传工作的有力工具。

1938年6月,彭冲同志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秘书。9月,任新四军高淳办事处主任。根据上级指示,他带领工作组在安徽当涂县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使党在当涂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大,群众基础日益雄厚,该地方成为新四军东进后在苏南地区开辟的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当(涂)芜(湖)县委成立,彭冲同志任当芜县委第一任书记。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0年之后,彭冲同志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三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6师18旅53团、52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泰州县委书记。

1945年6月后,彭冲同志历任新四军第1师18旅、华中野战军第6师18旅和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52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为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9月,彭冲同志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副政治委员。在部队政治工作中,他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上级指示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把完成作战任务与加强部队建设结合起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认真总结经验,切实运用经验,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我军取得华东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彭冲同志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兼龙溪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他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工作,为做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和华东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4年8月,彭冲同志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55年后,历任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为江苏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南京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工业生产,针对当时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领导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同时积极推进南京城市建设和环境绿化,为南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冲同志遭受了残酷的迫害。1968年3月,彭冲同志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参加学习班后,被任命为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分工负责抓生产。其间,他协助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同志指挥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常务副指挥,彭冲同志与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经过7个多月顽强奋战,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工程顺利竣工,受到了国内外的瞩目。1974年11月起,彭冲同志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苏省革委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彭冲同志坚持原则,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倒行逆施深为不满,以实际行动进行积极的斗争。他坚韧不拔,力排众议,为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保存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建立了功绩。他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抓经济工作,努力扭转全省工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为维护社会局势基本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彭冲同志根据党中央部署到上海工作,从这时到1980年3月,历任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委会第二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市长等职。他倾注全力,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依靠和团结广大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参加领导了及时粉碎“四人帮”在上海的亲信、骨干妄图发动武装叛乱的阴谋,积极参加领导了开展深入有力的“揭、批、查”斗争,有效摧毁了“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体系,为迅速恢复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期间,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大量历史难题和遗留问题,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讲究策略,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恢复生产,稳定局势。他十分注重发展生产,领导筹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厂,为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面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彭冲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为加强各党派、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推进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9月,他作为中国党政代表团副团长,随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回国后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任中央政法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协助彭真同志分管政法工作。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4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他在参与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积极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为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努力工作。他按照中央的部署,协助彭真同志组织指导了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以及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立法工作要以宪法为依据,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他注重立法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先后主持起草和审议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为我国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3月,彭冲同志退出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彭冲工作经历

生于福建

龙师”第一个党员

1933年,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地下党员到漳州恢复成立了党小组。彭冲(当时名叫许铁如)在龙溪高等师范读书,受红军的影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他在此期间成为龙师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不久,又成为龙师第一个党支部的负责人。

1934年,中共漳州工委吸收了由左翼知识分子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虹桥文艺研究社,并派彭冲等加入文艺社,将之改造为党的革命文艺团体,这便是名噪一时的“芗潮剧社”,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广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们在实践“到农村去”的口号中坚持方言演出,堪称创举。

主政江苏

“好市长”“好书记”

从解放初至粉碎“四人帮”,彭冲主政南京、江苏,书写了25年光辉篇章。他是新南京城的创业者、建设者,被江苏人民称为“好市长”、“好书记”。是他,把南京由一座“消费型城市”变成了“生产型城市”——由于当时抓紧了生产,195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9亿多元,是1949年的3.2倍。到1962年,达到了20余亿元,为南京今天的化工、电子、汽车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打下了基础。

“文革”时期,南京遭了殃,领导被当成走资派打倒。1966年8月到1968年2月期间,彭冲被南京大学造反派揪去批斗达200次之多,吃了许多苦头,但他坚韧不拔,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抵制。

“文革”的破坏史无前例,但江苏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治安仍得到良好的维持和一定的发展。南京城市绿化美化获得海内外的公认,都同彭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正是由于他在“文革”中力排众议,坚持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把南京市城墙的大部分保留下来,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古城!

法治贡献

他建议人大会议不再悬挂领袖像

20世纪70年代末,彭冲刚刚调到北京工作,他意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他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之后,便向中央写了报告。报告中,彭冲郑重提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召开会议时,会场正面悬挂的应是国家的象征——国徽,而不应是领袖画像。彭冲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接受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每年全国人大会议的会场中,正式开始悬挂国徽了。

主持起草制定法律近百部

彭冲具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眼光。他居高望远,思路清晰,做好民主法制建设这篇大文章。在他连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先后主持起草和制定法律近百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凝结了他的智慧与心血。

1993年,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出版了彭冲的《民主法制论集》一书。他的研究和探索,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冲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思想是: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他提出,要做好民主法制建设这篇大文章。治国要靠民主,要靠法制,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彭冲组织评价

彭冲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彭冲同志一生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紧密联系实际。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既是冲锋陷阵的军队指挥员,又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研究者。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勤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博览外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彭冲同志一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坚持原则,遵守党的纪律。他襟怀坦荡,豁达大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为人正直,待人和气,既有原则性,又有人情味。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张扬自己,总是把成绩、功劳归于集体。他作风民主,关心、团结同志,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他热爱人民,热心为人民服务,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人民的呼声,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他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品德、宽广的胸怀、感人的风范,深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爱戴。

彭冲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彭冲补充介绍

  彭冲(1915年3月-2010年10月18日),原名许铁如,生于福建漳州,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彭冲同志,原名许铁如,1915年3月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代的彭冲,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深为不满,并逐渐萌生改造社会的意识。在龙溪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世纪30年代前期,彭冲同志在漳州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漳州地区地下党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在学生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与反动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4年,受中共漳州工委委派,彭冲同志加入由左翼知识分子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虹桥文艺研究社,并逐步将其改造成为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芗潮剧社。彭冲同志积极投入剧社工作,编导并参加演出进步话剧,成为剧社骨干。芗潮剧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闽南大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期间,他一次次摆脱敌人的盯梢追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1937年,中共地下组织决定以芗潮剧社为骨干力量,在闽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彭冲同志与其他党员一道带领剧社前往厦门进行巡回公演,积极促成建立闽南地区抗日文艺联合战线,使之成为闽南地区抗日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年,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彭冲等同志恢复建立中共漳州工委,他任工委组织部部长,发起组织了民众救国服务团,参与领导漳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不到两个月,民众救国服务团就发展成为有着30多个分团、几十个分队、3000多人的抗日救亡组织。

  1937年10月,彭冲同志参加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他领导宣传队抓紧一切时机,在部队指战员和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宣传队成为部队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开展群众宣传工作的有力工具。

  1938年6月,彭冲同志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秘书。9月,任新四军高淳办事处主任。根据上级指示,他带领工作组在安徽当涂县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使党在当涂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大,群众基础日益雄厚,该地方成为新四军东进后在苏南地区开辟的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当(涂)芜(湖)县委成立,彭冲同志任当芜县委第一任书记。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0年之后,彭冲同志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三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6师18旅53团、52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泰州县委书记。

  1945年6月后,彭冲同志历任新四军第1师18旅、华中野战军第6师18旅和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52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为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9月,彭冲同志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副政治委员。在部队政治工作中,他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上级指示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把完成作战任务与加强部队建设结合起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认真总结经验,切实运用经验,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我军取得华东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彭冲同志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兼龙溪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他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工作,为做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和华东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4年8月,彭冲同志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55年后,历任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为江苏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南京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工业生产,针对当时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领导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同时积极推进南京城市建设和环境绿化,为南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文革 ”开始后,彭冲同志遭受了残酷的迫害。1968年3月,彭冲同志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参加学习班后,被任命为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分工负责抓生产。其间,他协助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同志指挥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常务副指挥,彭冲同志与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经过7个多月顽强奋战,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工程顺利竣工,受到了国内外的瞩目。1974年11月起,彭冲同志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苏省革委会主任。“文革 ”期间,彭冲同志坚持原则,对林彪、- 集团的倒行逆施深为不满,以实际行动进行积极的斗争。他坚韧不拔,力排众议,为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保存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建立了功绩。他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抓经济工作,努力扭转全省工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为维护社会局势基本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6年10月粉碎“- ”后,彭冲同志根据党中央部署到上海工作,从这时到1980年3月,历任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委会第二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市长等职。他倾注全力,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依靠和团结广大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参加领导了及时粉碎“- ”在上海的亲信、骨干妄图发动武装叛乱的阴谋,积极参加领导了开展深入有力的“揭、批、查”斗争,有效摧毁了“- ”在上海的帮派体系,为迅速恢复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期间,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大量历史难题和遗留问题,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讲究策略,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恢复生产,稳定局势。他十分注重发展生产,领导筹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厂,为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面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彭冲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为加强各党派、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推进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9月,他作为中国党政代表团副团长,随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回国后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任中央政法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协助彭真同志分管政法工作。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4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 律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他在参与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积极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为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努力工作。他按照中央的部署,协助彭真同志组织指导了审理林彪、- 反革命集团案。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以及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立法工作要以宪法为依据,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他注重立法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先后主持起草和审议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为我国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3月,彭冲同志退出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彭冲同志,因病于2010年10月18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彭冲”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