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南平市名人>武夷山市名人

潘谷公

潘谷公人物照片

武夷山名人潘谷公介绍

原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潘谷公(1883~1946),原名潘善庆,字竹孙,曾用名潘祖彝、潘祖贻,笔名潘谷公、潘谷神。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城关人。

潘谷公人物生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潘谷公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中华民国元年(1912),他由福建省议员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9年(1910),他在福州与陈启涛共同创办《闽报》,陈任社长,他任主编。后出走广州,投奔孙中山,出席孙中山就任总统的仪式。民国15年(1926)初,潘谷公到北京,就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这年3月 18日,参加北京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后回福州避难,主持创办福建《民国日报》,任主编。

中国的前途在于革命,只有革命才有光明。1905年冬,潘谷公毕业回国。1906年夏,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成立,总机关设在福州仓前山“桥南公益社”内。这个公益社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以办理戒烟、救火等公益事业为名,暗中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潘谷公不辞辛劳,奔波于各阶层,积极参与孙中山在福建进行的反帝反清革命活动,在青年中灌输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2日,以江苏和浙江都督府代表名义,通电17省代表来沪开会,组织临时政府。15日,各省代表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临时政府案,决议各省代表赴武昌。潘谷公(当时用潘祖彝名)是福建赴武昌的代表。这年12月29日,17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并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潘谷公参加了这次临时大总统选举和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典礼活动。次年1月28日,国会临时参议院成立,潘谷公被推选为福建省出席临时参议院参议员。随后,在福建成立省议会时,他又当选为省议会议员。在这期间,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和启迪的潘谷公,通过参与孙中山就职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体现了他忠实跟随孙中山、走爱国反帝反封建道路的信念,也为他日后坚持真理,坚持进步,坚持斗争,为实现民主革命的理想而奋斗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1912年4月,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前后,福建也完全纳入了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于是,福建的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的号召,于1913年7月参加“二次革命”的反袁斗争,随后于1914年7月,成立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面对这急剧变化的形势,潘谷公与林启涛共同创办《闽报》,陈启涛任社长,潘谷公任主编。该报社以拥护“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为宗旨,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传福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为国民革命效力。其间,潘谷公鉴于国势之危难,时常发表评述福建地方军阀封建割据、苛捐杂税、抓兵抢粮、欺压百姓等诸方面的文章,尖锐地抨击时政,被当政军阀所忌恨,下令封闭《闽报》,通令逮捕潘谷公。

青年时代的潘谷公,为人豪爽,留着整齐的长髦,有“潘胡子”之称。恰在此时,他剃去长期所蓄的胡须。这期间,正巧他在发疟疾,晚上又工作到很迟,没有回家,就在报社工作人员的床上就寝。一天晚上,特务闯到报社,逢人就验查,声称要抓“潘胡子”,终因屋内见不到有胡髦的人而使潘谷公侥幸脱险。躲过特务的追捕后,他毅然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揭起护法旗帜,潘谷公任护法政府的议员。8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行非常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法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在这内战频繁、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潘谷公一如既往,奔忙于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为民主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25年3月,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潘谷公遵循孙中山的遗愿,继续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他因在参议院任职时,结识了李大钊和北京国立工业大学校长马君武,因此就寄住在北京工大学生公寓。与他同住的有江禹烈(北工大物理系学生,中共党员,崇安人)、衷志纯(北工大电机系学生,中共党员,崇安人)、潘祖武(潘谷公弟,北京女师大物理学教授,中共党员)、吴文林(北京俄语学院经济系学生,崇安人)、刘葆彝(北工大物理系学生,建瓯人)等6人。其间,潘谷公在新文化运动摇篮的北京,与上述共产党人积极参与了北京爆发的以推翻段祺瑞政权和建立“国民政府”为目的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1926年3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群众举行国民反日大会,严重抗议日舰炮击大沽口。17日,中共北京区委组织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分组赴国务院和外交部请愿,要求段祺瑞政府以强硬态度驳回最后通牒,驱逐签署通牒的各国公使出京。但是,卖国诛民的段政府竟用刺刀回答人民的正义要求,刺伤多人,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18日,北京各界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潘谷公同潘祖武、江禹烈、刘葆彝、衷志纯、吴文林等6人,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这次集会。在李大钊主持下,通过了驳复最后通牒、驱逐在通牒上署名的公使、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项决议。正午12时,2000多群众开始游行示威。潘谷公等6人走在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高呼革命口号,奔赴段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进入段政府门口时,段祺瑞的卫队突然开枪射击,并以马刀、刺刀砍杀,致使请愿队伍死47人,伤200多人。闽北的英雄儿女江禹烈、刘葆彝两位同志当场壮烈牺牲,潘谷公等其余4人因被烈士尸体压倒,幸得脱险。

这年5月,迫于段政府的追捕,潘谷公同衷志纯、潘祖武等携烈士遗物、血衣从北京到福州。12月4日,国民党中央也发电,在福州重新设立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丁超五为筹备处主任委员,潘谷公为筹备处委员。其间,潘谷公主持创办了《民国日报》,隶属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领导。编辑部设在省党部院内,潘谷公担任主编,董涵球(崇安人,中共党员)任副主编,衷志纯任校对。

1927年3月8日,国民党在福州的右派头目方声涛、冷欣、黄展云等指使右派团体福州总工会及其控制下的工会等,在南公园集会示威。会后,冷欣亲自带领队伍包围省临时政治会议,公然提出要取消福建民众运动委员会,解散共产党员组织的福州店员工会、人力车夫工会等革命群众团体,以及驱逐潘谷公、马式材、李培桐、徐深等所谓“请愿要求”。在方声涛、黄展云操纵下,正在召开的省临时会议第18次会议,公然作出“徐琛、马式材、李培桐、潘谷公应暂时停止其职权,以待查明真相,请中央党部核办”的决定,支持右派分子的无理“请愿要求”。以宋思一为首的黄埔同学会福建分会,向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控告潘谷公创办的《民国日报》,诬称该报一文对黄埔同学会“有意挑拨、横加侮蔑”,“呈请严办潘谷公,改组报社”。

潘谷公曾任职务

民国17年(1928)8月返回建瓯后,他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民国17年秋,潘谷公离开建瓯到杭州,在该市商务印书馆担任外文科学书籍的约稿翻译。这期间,潘谷公先后完成著作及译本约有十多种,有的单独出版,有的收入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他在所撰写的《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等哲学专著中。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后,他的女婿陈昭礼出任新四军驻汉口办事处主任。潘谷公经陈介绍,由上海经香港到汉口转奔重庆,继续撰写文稿进行抗日宣传工作,随后移居昆明。民国30年(1941),潘谷公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民国32年(1943),转到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哲学教授。民国35年(1946)1月26日病逝于广州。

潘谷公补充介绍

  潘谷公(1883~1946),原名潘善庆,字竹孙,曾用名潘祖彝、潘祖贻,笔名潘谷公、潘谷神。崇安县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年潘谷公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从事推翻清朝、缔造民国的宣传活动。中华民国元年(1912),他由福建省议员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9年,他在福州与陈启涛共同创办《闽报》,陈任社长,他任主编。该报持-正,着力抨击地方军阀的劣迹苛政。对此,军阀恼恨万分,封闭报社,并下令要逮捕他。他遂出走广州,投奔担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出席孙中山就任总统的仪式。

  民国15年初,潘谷公到北京,就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这年3月上旬,发生日舰炮击天津大沽口、干涉中国内政的事件。同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群众举行国民反日大会。17日,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分组赴国务院和外交部-。18日,北京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潘谷公同崇安籍在京工作和求学的衷志纯、潘祖武、江禹烈、吴文林以及建瓯籍青年刘葆彝等6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李大钊主持下,通过了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项决议。会后,潘谷公等6人汇进2000多人的队伍,高呼反帝口号,--。队伍在执政府门口-时,惨遭段祺瑞的残酷镇压,群众死亡41人,伤200余人。崇安籍青年江禹烈和建瓯籍青年刘葆彝英勇牺牲。潘谷公和同行的4人在混乱中被烈士尸体压倒,幸得脱险。他回福州避难期间,主持创办福建《民国日报》,任主编。崇安籍青年董涵球(中共党员)和衷志纯(中共党员)为副主编。潘谷公以报纸为阵地,团结一批进步青年。闽北和崇安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徐履峻就在这期间由董涵球、衷志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从广东进军福建,革命影响进一步扩大,共产党员徐琛等团结非中共党员的左派人士潘谷公、江熏琴、李培桐等积极开展工作,并同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国民党 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潘谷公在群众革命0中,大造革命舆论,以犀利笔锋投入斗争,深受舆论界的爱戴。次年“四·一二”-政变后,潘谷公不畏-,愤怒声讨国民党 的-罪行。对此,反动派切齿痛恨,曾向报社打电话恫吓。潘谷公坚持真理,不顾个人安危,更加着力抨击反动当局,因此被列为搜捕对象之一。于是,他就辗转避难于南昌等地。民国17年8月返回建瓯后,他与当时担任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代理书记的陈昭礼(潘的女婿)取得联系,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民国17年秋,潘谷公离开建瓯到杭州,在该市商务印书馆担任外文科学书籍的约稿翻译,以稿费收入维持家庭和支持革命工作。这期间,潘谷公先后完成著作及译本约有十多种,有的单独出版,有的收入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他在所撰写的《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等哲学专著中,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道理。

  潘谷公在杭州的10年中,公开职业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实际上是以此为掩护,积极接待福建包括闽北、崇安早期革命的领导人及革命的先进分子。他们中间有:陈昭礼(中共闽北临委书记、福建省临委代理书记)、董涵球(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组织委员)、陈耿(中共崇安县委书记、红军五十五团团长)、衷志纯(中共党员)、张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6县留省学生会会长)、张友生(中共交通员,原在沪杭客车当招待员)、李子文(中共交通员)、马子谷(原名马式材)、严红英(马子谷夫人)、牛瑞延(杭州浙大高农森林科学生)、吴子伟(医生)、郑超麟、饶洞九(浙江省建设厅水利技正)、林霭卿(潘谷公日本同学)、丁超五(民主人士)等。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奔走于京沪杭之间,积极筹划购买闽北苏区所需药材,为支持闽北苏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在杭州开设的湖滨书店,是中共当地机构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秘密出售进步书籍,负责人是李子文。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后,他的女婿陈昭礼出任新四军驻汉口办事处主任。潘谷公经陈介绍,由上海经香港到汉口转奔重庆,继续撰写文稿进行抗日宣传工作,随后移居昆明。

  民国30年,潘谷公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民国32年,转到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哲学教授。他以讲坛为阵地,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青年。民国35年1月26日病逝于广州。

  “潘谷公”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