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漳州市名人>平和县名人

林献堂

林献堂人物照片

平和名人林献堂介绍

中国台湾政治家、诗人

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大椿,号澧园,字献堂,中国政治家、诗人,民族运动先驱,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原籍福建尤溪,出身望族台湾雾峰林家,人称阿罩雾三少爷。父亲林文钦是清末举人,与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是同辈。林献堂倡导台湾民族运动,以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坚持汉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事对于日本人的抗争,是位有道德勇气与使命感的民族运动先驱。林献堂著作以1927年文协分裂时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日记,是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

林献堂人物生平

他出身台湾台中望族雾峰林家,诞生于阿罩雾(今台中市雾峰区),为雾峰林家顶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称阿罩雾三少爷。父亲林文钦是清末举人与林朝栋同辈。

7岁时,林献堂于自家开设的家塾蓉镜斋接受汉学教育。14岁时,台湾依《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家族在林献堂祖母罗太夫人的命令下,迁往福建泉州,不过几年后又决定返台。

1899年(明治32年),专心于经营外销樟脑的父亲林文钦于香港病逝。林献堂于19岁时接掌家庭事业,之后台湾总督府为拉拢他,委任他担任雾峰参事、区长(1902年),并于1905年授予绅章,同年出任台湾制麻株式会社取缔役(相当于董事)。

1902年,林献堂曾任雾峰参事、区长,并于1905年被授绅章。

1907年,于日本奈良旅行时与中国戊戌变法领袖大将梁启超会面,而受到爱尔兰争取自治的影响,因二人方言有碍交流,遂以笔交谈,留下大量珍贵史料。

1910年,加入诗社“栎社”。

1913年,与台湾北、中部士绅向总督府请愿,表达台湾人出钱成立台中中学的意愿。

1915年5月,公立台中中学(即台中一中前身)成立。

1914年3月,曾邀请板垣退助伯爵来台访问,12月成立“同化会”(1915年即遭解散)。

1919年,与蔡惠如等人成立“启发会”,翌年改为“新民会”,林担任会长,成立于东京。

1921年1月起,林献堂开始向日本国会提出设立台湾议会的要求,此为第一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1921年10月,台北大稻埕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仿效中国国民党的制度,推举林献堂为总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林幼春等人为常务理事。

1923年,为激起台湾人的民族意识,文化协会以《台湾民报》做为宣传,林担任社长。

1927年2月,成立大东信托株式会社,由林献堂等人还花了2年筹设,为了打破日本人及御用绅士控制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业的状况,由林出任董事长,陈炘担任总经理。

1927年1月,台湾文化协会分裂,转向由左派控制,林献堂也退出文化协会。同年7月,另组台湾民众党。

1930年8月,林献堂等人组建台湾地方自治联盟,担任顾问,自治联盟以设立民选的地方各级议会为宗旨。

1937年7月15日,在日本当局的压力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宣告解散。

1946年5月当选第1届台湾省议员。10月下旬蒋介石来台巡查时与之会面。四个月後,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加上林献堂被列入指为“台省汉奸”的黑名单,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狱之灾。

1949年9月林献堂以养病为由黯然离开台湾,寓居日本,留下了“异国江山堪小住,故国花草有谁怜”伤感的诗句。

1956年病逝东京,年七十六岁。

林献堂轶事典故

出身于台湾“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的林献堂,领导台湾民众在日据时期开展轰轰烈烈的非武装抗日运动,被两岸史学界公认为“台湾议会之父”、台湾地区的“民族运动领袖”。被台湾地区网络票选为“一百年来台湾第一人”。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林献堂于上世纪初曾应梁启超先生之邀来过北京。

事情还要从1907年林献堂的日本之行说起。清政府甲午海战战败后,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武装抗日斗争,日本采取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政策。据台湾史学家王晓波统计:日据五十年,不满四百万人口的台湾岛,因武装抗日被杀的台湾人就达六十五万之多。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台湾同胞起义失败后,不甘心遭异族奴役,却找不到出路,因此苦闷、彷徨。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世家子弟林献堂,就是其中的一个。

1907年,27岁的林献堂听说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梁任公)在日本办报,很想听听他对台湾前途的看法,于是携秘书甘得中赴日本横滨求见梁任公,但寻找多日未遇。在准备返台途经奈良时,不意竟在旅舍巧遇梁启超。由于方言问题二人语言不通,只好在纸上笔谈。林献堂倾诉了台胞的不幸,向梁任公请教如何抗日,梁坦率写道:“中国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帮助台人争取自由。故台胞切勿轻举妄动,而供(作)无谓之牺牲,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本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界之显要,以牵制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过分压迫台人”(《林献堂纪念集》卷一年谱)。

林献堂认为梁启超之论极有道理,当即邀请梁启超择日访台。1911年3月,梁启超携长女令娴及友人汤觉顿赴台访问。林献堂率台湾爱国诗社——“栎社”主要成员赴基隆港迎接,并请梁启超去台中雾峰林家小住。其间他们在林家花园五桂楼共商非武装抗日大计。同时和栎社诗友唱和,写下上百首爱国诗歌。

此后三十多年,林献堂领导台湾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文化协会运动”等非武装抗日斗争,在台湾保留下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成为“甘地”式的台湾地区“民族之父”。

2007年,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台湾学者许俊雅编注的《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一书,收集了两人之间五十余封往来书信彩色影印件。其中几件书信首次披露了林献堂于1913年春应梁启超之邀,跨越海峡的北京之行。

1911年,梁启超台湾之行后回到日本,九月间接袁世凯的电报,邀请他到北京就任财政总长之职,他因路费无着,由横滨致电林献堂,借款千元。献堂当即汇去一千日元,但他和堂侄、栎社创办人林幼春都极力反对梁启超就任袁世凯的财政总长。林幼春还特地去函劝梁公与南方孙中山的国民党合作。1912年6月26日,林献堂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提到当年3月间连横(号雅堂,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祖父)由台湾回祖国大陆,他曾托连横带六百日元给梁启超,改善梁启超生活拮据的状况。

1912年10月,梁启超从日本回国后,纠合一些原来的君主立宪派分子成立的民主党,依附于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成为其内阁的司法部总长。1913年初,梁启超写信邀请林献堂赴北京一游,一来感激林献堂在经济上给予他的赞助,二来也想为林献堂引荐一些政府高官。

林献堂于1913年3月19日应梁启超之邀赴北京游历。临去之前,他给梁任公的信函中写道:“近阅各报,风声鹤唳,大有南北分离之势……只恐谣传不息,枝叶一披,危及根本耳。先生素主中央集权之说,在当道果能执定此策,乘此时机以谋巩固……献堂蛰居海外,郁郁多年,以未能时领清诲为憾,兹决计屏除一切,买棹西行,拜谒之期当在不远尔。”1913年初,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列强支持,对国民党人痛下杀手,刺杀宋教仁。国民党被迫应战,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发动反袁“二次革命”,形成南北对立之势。热盼祖国统一强大、收复台湾的林献堂,眼看推翻清王朝后,民国又分裂成南北两大势力,心急如焚,这是他前往北京一探究竟的初衷。

临行前的3月19日,栎社全体同仁聚会于诗社创办人林痴仙(林俊堂)的无闷草堂,为林献堂和堂侄林资瑞(旭东)饯行。林痴仙赋词一首相赠《湘春夜月(用黄雪舟韵,送献堂西游中国,时南北方倡分立)》:“望江南,凭栏飞去骚魂。苦恨蜑语蛮烟,楼外昼常昏。迳买片帆西渡,任故园花柳,惜别残春;羡结交四海,元龙未老,豪气犹存。前程细数,黄梅节近,人在吴门。伍相荒祠,听不得,玉箫呜咽,吹起风云。人情叵测,看豆萁,煎到同根。池水皱,算干卿底事?伤时热泪,空湿襟痕。”(《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154页)词中充满了栎社同仁对祖国大陆南北分离的忧心。

1913年5月初,林献堂和林资瑞来到北京被梁启超安置在前门外西河沿老街240号的金台旅馆。民国初年的金台旅馆现何处?正当笔者寻觅无门时,热心的吴小珊女士(原北京市台办宣传处处长)四处寻访,终于搞清了金台旅馆的来龙去脉。这个百年前闻名京城的新派旅馆,曾经是老北京门庭若市的一等旅舍。它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经目睹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大事件、大人物。武昌起义首义功臣张振武,被袁世凯骗至北京杀害,入京后便住在这金台旅馆;以《再别康桥》一诗蜚声海内外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初次来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便下榻于金台旅馆;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大将军的彭家珍,就是租用金台旅馆的马车,前去炸死满清权臣良弼,自己也不幸牺牲。如今西河沿老街早已凋零破败,金台旅馆的老房虽在,却早已改成“中饲招待所”,由私人承包。

林献堂二人住进金台旅馆后,梁启超因公务繁忙,没有立即前去拜访他们,而是派人送去了五枚游览颐和园的门票。清朝宣统皇帝溥仪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他的避暑胜地颐和园也解禁开放。梁启超在送票的信中说:“奉上颐和园游券五枚,(逢五日随时可往,余日须先期告知)何日往游,望先期见示,俾得电告前途。此上 献堂我兄 启超”。由此信可以看出,颐和园当初开放时,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游览的,身为内阁司法部总长的梁启超自然拥有这种特权。

林献堂在北京除了游览颐和园等皇城古迹外,便是在梁启超的引荐下,拜访了袁世凯内阁的一些官员。据笔者分析,林献堂很有可能会晤了与梁公关系密切的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梁启超追随他的老师康有为以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而努力的过程中,屡遭挫折,在袁世凯葬送共和复辟帝制后,便与袁彻底决裂,加入反袁的行列。他立场的转变也得到了林献堂及栎社成员的支持。梁林在历史的交往,无论在台湾近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上,都成为一段佳话,也对台湾同胞的抗日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林献堂人物评价

林献堂毕生从事台湾民族运动,晚年竟客死他乡,不禁令人唏嘘。

2013年04月28日,“林献堂抗日事迹陈列馆”开馆仪式在石景山区台湾街五桂楼举行。梁启超和台湾雾峰林家后人代表以及海峡两岸嘉宾近百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台湾台中的雾峰林家1746年从福建漳州渡海到台湾定居,后人英杰辈出,包括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民国初期抛家弃产、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闽南军司令林祖密,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等。央视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沧海百年》讲述的便是雾峰林家的传奇历史。

陈列馆展出了30余封1907年至1914年梁启超与林献堂的往来书札,均为首次在大陆展出;同期展出的还有林献堂非武装抗日事迹的相关文物史料图片,以及倡导成立台湾文化协会等方面的内容。

1911年梁启超携女儿访台,在雾峰林家五桂楼住了5天。陈列馆内的“梁启超与林献堂浮雕”就是依据梁林二人当时相见情形而作。梁启超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与林献堂孙媳林芳媖共同为这尊浮雕揭幕。

当天,系仿建台湾雾峰林家五桂楼的北京五桂楼会馆也同时开馆。北京林献堂抗日事迹陈列馆馆长林为民表示,北京五桂楼将与台湾雾峰林家五桂楼结成姐妹楼,更多地为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林献堂个人作品

林献堂著作以1927年文协分裂时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最为脍炙人口。

林献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日记,是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

林献堂补充介绍

  林献堂(1881~1956),名大椿,号灌园,祖籍平和县五寨埔坪村,生于台湾台中雾峰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文钦系前清举人。他从小受教于严父,通典籍,深有国学基础。

  清光绪21年(1895),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年仅15岁的林献堂随父返居漳、泉两地。重返台湾之后,献堂开始和-海外的梁启超通信,探寻台湾民族-之路。民国3年,他聚会堂兄林烈堂及李春生、林伯寿等巨富,捐资近30万元,在台中办私立台阳中学,专门招收在台中国人子女入学,以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所推行的差等教育制度。

  民国l0年2月,林献堂发动187名台湾各界代表,向日本议会上 书-,要求在台湾设置议会机构。同年10月,他和老同盟会员蒋渭水等人成立台湾文化协会,被推任协会总理。该协会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1300多人参加,领导台湾全岛范围的反日民族斗争和新文化运动,成为20年代初台湾民族运动的大本营。从民国13年至民国23年10年间,献堂先后12次单独上 书-,为坚持设置台湾议会作不懈的斗争。

  民国15年7月,为更好地鼓动和组织台湾民众参加反日民族运动,林献堂把自任社长的《台湾民报》从东京迁回台湾出版。民国20年,他把《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亲任报社董事长,在报上专门辟设《汉文栏》,以激励受日本奴化教育的台湾青少年不忘华文国学。可是,这个弘扬中华文化的《汉文栏》,在坚持6年之后,于民国26年1月7日被台湾总督严令取缔。

  民国35年,台湾省政府正式成立,献堂参加国民党,出任省政府委员和省临时议会议员,热心支持发展民族企业,同心合力恢复台湾经济。

  民国36年台湾民众反抗国民党当局的“二·二八”事件发生,献堂涉嫌而被免去省政府委员之职。民国37年,他出任台湾省通史馆馆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创设相当规模的通史馆馆址,发动搜集、整理、出版台湾文献资料和地方史志。他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被列为台湾现代文化名人之一。

  献堂对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在蒋介石集团逃亡台湾前夕,于1949年毅然离开台湾移居日本,直到1956年9月8日病逝。享年76岁。

  “林献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