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名人李侗介绍
李侗,字愿中,剑浦县(今南平市)人,宋元祐八年(1093年)生。李侗自幼颖悟,在家庭影响下,少习举子业,曾“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20岁,在乡校读书时就很有名声。不久,听说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于杨时,便决心放弃举子业,专心求道。政和六年(1116年),入罗从彦之门,罗从彦授以“《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李侗“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讲诵之余,效法罗从彦,终日-,体会“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天下之理“莫不该摄洞贯,以次融释,而各有条理。”罗从彦对李侗很满意,认为“愿中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
政和七年(1117年),李侗退居山田,继续从事理学研究。此后几年间,虽“箪瓢屡空”,始终怡然自适。遇亲戚中有贫苦不能婚嫁者,便节衣食相助。与乡人相处,不论长者、少者、贱者,皆各尽其道,各得其宜,故深受乡人敬重;接待后学,总是终日答问不倦,并能因材施教,“随人浅深,诱之各不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于赴同安县主簿之任途中,在延平首次拜见李侗。当时,朱熹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曾与李侗当面“说禅”。李侗不以为然,只教他多看“圣贤言语”。此后,朱熹逐渐看出“释氏之说”的破绽,而对“圣贤言语渐渐有味”。二十八年(1158年),卸同安之任后,朱熹徒步数百里到延平,就《春秋》、《论语》等书中问题向李侗求教,李侗一一作了精到的答复。此后,除书信往来外,朱熹又多次到延平就教,常常住上数月才离去。朱熹很佩服李侗的学问,曾说:每次“去而复来,所闻必超绝,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是。”而李侗对朱熹也很满意,一再称赞朱熹:“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论难,体认切至。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益深矣。”
李侗一生乡居,没有当过官,但“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曾谓:“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堪任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日衰;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人趋利而不知义,则主势日孤。人主当于此留意,不然,则是所谓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朱熹在上封事前曾特地向李侗征求意见。李侗赞成朱熹反和议的思想,认为:“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要之,断然不可和,自整顿纲纪,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可尔。”还指出:“吾侪虽在山野,忧世之心但无所伸示”,希望朱熹早些把封事上闻。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李侗儿子李友直、李友谅同登进士第,试官旁郡,更请迎养。隆兴元年(1163年),李侗自建安(今建瓯)赴江西铅山,又到邵武访外家,并顺路游武夷。归来后,应福唐守汪应辰之请到福唐,不料病发,卒于州署。
李侗一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但在传道继统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学者称之为“延平先生”。自杨时从河南二程处“载道南归”后,先传罗从彦,再传李侗,李侗又传给朱熹。至朱熹,理学遂大盛于天下。因此,淳祐七年(1247年),宋廷应福建提刑杨栋之请,赐谥文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廷赠为太师,追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廷又从福建提学熊尚文之请,诏准从祀孔子庙庭。
“李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