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三明市名人>宁化县名人

雷鋐

暂无雷鋐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宁化名人雷鋐介绍

理学家

雷鋐(1696-1760年),字贯一,号翠庭,生于宁化城关。雷鋐17岁那年补县学生,肄业于鳌峰书院。那时,主持鳌峰书院的是乾隆皇帝在藩邸时的专职老师、笃信程朱理学的著名理学家蔡世远。于是,雷鋐成了蔡世远的得意弟子。雷鋐推崇和继承程朱理学思想,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他认为理学应当根据二程、朱子所倡导的"力辨于危微之界,反复于克念罔念之几,以推及于天下治否"的立论,强调"力行"、"躬行",主张亲自实践。他说:朱子之要,大而能博,学者未能遍观而识。其主要精神是: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致力于修身养性,奖掖后进,致力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象山禅学考》、《阳明禅学考》等专著,充分阐明了他的理学观点。著名理学家朱轼认为雷鋐"践履笃实,才识明通";馆师方苞赞许雷鋐能成为"天下第一流人物"。

雷鋐人物生平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下诏责备御史谏官等多是为沽名钓誉而提意见。雷鋐上书奏对。他说:"皇上裁成激劝,俾以古纯臣为法,意至深厚。然台谏所得者名,政事所得者实。论臣子之分,不惟不可计利,并不可好名;而在朝廷乐闻谠言,不必疑其好名,并不必疑其计利。孔子称舜大知曰隐恶扬善,则知当时进言者不皆有善无恶,惟舜隐之扬之,所以嘉言罔攸伏,成执两用中之治。"(《清史稿&S226;雷鋐传》) 乾隆皇帝表示:"雷鋐此奏,朕嘉纳之。"

乾隆十四年,雷鋐请假回乡省母,次年回京后出任督浙江学政。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赐雷鋐以诗,说:"浙江近福建,为汝便养母也。" 后,雷鋐又改任督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雷鋐被擢升为左副都御史,仍保留督学的职务,调任浙江。雷鋐在江苏、浙江任督学6年,举荐选拔的都是清廉明政的知名人士,江浙人的称赞他"不动声色,可是弊绝风清,百年来所仅见"。

乾隆二十年冬杭州、嘉兴发生重灾,雷鋐写信给浙江巡抚周人骥,要求他立即上报朝廷,请求蠲除租税,开仓赈灾。周人骥以现在已经是隆冬,按惯例不得补报为由拒绝奏报。雷鋐便自己上奏,并奉旨蠲赈。

乾隆二十一年,雷鋐请假回乡奉养母亲。次年,乾隆皇帝南巡,雷鋐迎谒。乾隆皇帝为雷鋐的孝心感动,特上书榜赐其母。乾隆二十四年雷鋐的母亲病逝,雷鋐为办理母亲事丧操劳过度而染病,于次年去世。

雷鋐为人笃忠,穷究义理,亲力躬行。《清史稿》评价雷鋐"鋐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督学政,以小学及陆陇其年谱教士。与方苞友,为文简约冲夷得体要。" 建宁著名古文家朱仕琇为雷鋐的《经笥堂文集》作序时,说:"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崇"。雷鋐著有《经笥堂文集》35卷、《自耻录》1卷、《闻见偶录》1卷、《读书偶记》3卷、《校士偶存》1卷、《翠庭诗集》若干卷等书。《读书偶记》被收入《四库全书》。

雷鋐人物简介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有一个好友兼老乡,就是著名理学家雷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雍正帝欲御封一名宫廷画官,消息传出后,墨卿画客们争相应试。翰林院学士雷鋐,也想让自己的老乡黄慎得个功名,谋个出身。于是,他推荐黄慎入京面试。黄慎拗不过友人的好意,只好勉强去 应试。其他画师都进献一些歌功颂德作品邀功取宠,唯独黄慎进呈一幅"道旁饿鬼嗤嗟来,摇尾乞怜殊碌碌"的《群乞图》。雍正帝一见大怒,"这不是辱我大清盛世吗?" 黄慎却淡然一笑说:"我画的是老家宁化的真情实景。我想借画画之机,让皇上知道庶民之忧。如果皇上不能体恤民众之苦,就是用八抬大轿请我出仕,我也不入宫。"当然,这则传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雷鋐与黄慎之间的情谊略见一斑。雷鋐能为黄慎诗集《蛟湖诗钞》作序,能形象地用"疏影横斜,苍藤盘结"来评述黄慎的书法的精妙,可见两人之间的交往非同一般。

雍正元年(1723年),雷鋐考取举人。在享有正直名声的孙嘉淦荐举下,雷鋐为国子监学正。雍正十一年,雷鋐中进士,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高级官员职前培训制度,并没有实职。雷鋐请假乞归。雍正十三年,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召雷鋐入京,命直上书房 。乾隆元年,雷鋐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入侍皇子讲读。乾隆元年(1736年)大考,雷鋐得二等第一名,受到皇帝赐赏笔、墨、砚、葛纱的荣耀。同年,端慧皇太子永琏去世。按祖制,入侍皇太子的一班官员都要离职守制。乾隆皇帝想留任雷鋐。雷鋐上疏说:"侍学之臣,当明大义,笃人伦。使栋讲书至”宰我问三年丧”,何以出诸口?"乾隆四年,雷鋐出任谕德;不久雷鋐父亲去世,雷鋐告假忧归。乾隆九年,雷鋐应召入京任直上书房,赏额外谕德食俸。乾隆十年,雷鋐擢升为通政使。

雷鋐补充介绍

  雷鋐,字贯一,号翠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生于宁化城关。17岁补县学生,肄业鳌峰书院,深受教师蔡世远的器重。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雍正十一年中进士。朝考第一。朱轼认为雷鋐“践履笃实,才识明通”,推荐为庶吉士。馆师方苞赞许雷鋐能成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九年,又被召到上 书房,担任日讲起居注。乾隆十五年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后改任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调任浙江,仍留提督学政。

  雷鋐深受蔡世远、杨名时、方苞等人的熏陶和影响,在理学研究上有很深造诣。他以精辟的见解,旗帜鲜明地极力推崇和继承程朱理学思想,并有所阐明;而对陆九渊、王阳明另一派对立观点又细加辩析,写出《象山禅学考》、《阳明禅学考》等专题文章,予以评说。他认为理学应当根据二程、朱子所倡导的“力辩于危微之界,反复于克念罔念之几,以推及于天下治否”的立论,强调“力行”、“躬行”,主张亲自实践。他说:朱子之要,大而能博,学者未能遍观而识。其主要精神是: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致力于修身养性,奖掖后进,致力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他特别推崇刘宗周、黄道周等学问、人品、气节,视其为楷模。

  乾隆十一年,下诏责备御史谏官等多是为沽名钓誉而提意见,雷鋐上 书奏对。他认为:作为臣下,当然不可借机谋私,求名计利。但皇上既然声称乐意听取下面的直言,就不该计较言事者的动机,更不应横加责备。雷铉又劝乾隆要信任忠良有才干的人,除去阿谀奉承之辈;不要从事无益的游幸,增加国家负担;不要沉溺于无益的玩乐而妨害政务。乾隆表示:“雷鋐此奏,朕嘉纳之。”

  雷鋐在江苏、浙江曾任学政六年,其间所举拔的都是知名人士,得到-人的称赞:“不动声色,可是弊绝风清,百年来所仅见”。

  乾隆二十年,浙江杭州、嘉兴发生严重饥荒,官府不敢上报。雷鋐写信给巡抚周人骥,劝他呈报,巡抚不从。雷便自己上奏,奉旨加赈缓征,解除民困。

  雷鋐读书穷理,见解透彻。所写文章能于简要平稳中表现深刻的主题。建宁朱仕琇为《经笥堂文集》作序,推崇他“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宗”。雷鋐所著有《经笥堂文集》三十五卷、《自耻录》一卷、《闻见偶录》一卷、《读书偶记》三卷、《校士偶存》一卷、《翠庭诗集》若干卷。《读书偶记》被收入《四库全书》

  乾隆二十一年,雷鋐请假回乡养母。乾隆二十四年为母丧操劳过度染病去世,终年64岁。葬于中沙鱼潭村。

  “雷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