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龙岩市名人>上杭县名人

丁锦堂

丁锦堂人物照片

上杭名人丁锦堂介绍

清代武状元

丁锦堂(1846—1901),字笏初,号福三,福建省上杭县临江镇客家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

同治九年(1870年),丁锦堂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中举。同治十年,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初任侍卫职务。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大婚,赏赐丁锦堂黄马褂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年),授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历道光、同治、光绪三朝,终年56岁。

丁锦堂个人简介

福建上杭县临江镇客家人,公元1871年武状元(同治十年辛末),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授以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丁锦堂与广东的李威光是客家人在清代中仅有的两个武状元。

资质过人

他长得膀宽腰粗,肌骨健壮,喜欢舞力弄棍。其父店内货物进出的重活全由他承担,还在南门汀江码头兼做搬运苦力,艰苦劳动磨练就过人膂力。20岁时,在码头能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不用换肩歇脚 。

志向坚定

在幼年,他即立志攀登武科功名。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在城隍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其练武使用的大刀,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现存县博物馆内。

抓住机会

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同科考上武举的上杭人,还有廖贞华等5人。当时武举定额为63名,上杭一县竟考上6名,曾震惊全省。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是年他才22岁。

荣归故里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1923年(民国12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为上杭一中校址)。

恪尽职守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赐穿黄马褂,御前骑马,诰授武显将军。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授他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此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海疆多事之秋,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二十六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二十七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光绪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兮,与日月而争光。”封建王朝开设武科后,历科武试魁首,几乎为北方武士所包揽,有“武(状元)不过江”的说法。

丁锦堂轶事典故

果敢状元

殿试时,皇上下旨;“殿前有三个大小不同的石狮,能高举过头者为状元”。前面五名进士举起小石狮尚且竭尽全力,故对最大的石狮望而生畏,不敢问津。唯年方22岁的丁锦堂径直直到最大的石狮面前,“呼”的一声把它高高地举过头。皇上大喜,当即钦点为状元。后来那些未能夺魁的高手们心中不服,便于工作谣传最大的石狮是皇太后暗中使人用冇石作材料并里面掏空,故丁锦堂能轻而易举夺得状元。

实力证明

光绪三年,生性好斗的武林高手鲁奇沿江卖艺路过杭城,探得丁状元正好回乡省亲,便意欲引他出来决一雌雄。鲁奇摆起擂台,并在台柱上帖了一副对联:“寻勇壮士今日寻勇,振威将军何时振威?”(光绪登基时,曾授丁锦堂为“振威将军”。)丁状元耐性极好,佯装不知。鲁奇见丁状元府门前有一对镇家石狮,便又心生一计。他在右边狮身上帖上挖苦、污蔑之词:“莫非门前石狮亦是一身冇石空腹?”丁状元仍装不知。其友人李秀才见见鲁奇欺人太甚,气愤不过,便在左边狮身上帖上一句反唇相讥的话:“难道街上化子还会几招绣腿花拳?”不久,又有人帖上一句:“岂有山中猛虎竟会四脚软骨酥皮?”顷刻,又人帖上一句:“敢舞院内大刀方称两手大刀深功!”鲁奇见状,怒气冲冲走到后院,只见院内放着一把青龙大刀,刀旁站立一人。他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恶狠狠地握着那人的手说:“你就是丁状元么?”丁状元觉得来者不善,更暗暗运气,鲁奇顿觉右隐隐作痛,但又不好声张,只好撒手,灰溜溜的走了。

鲁奇回到客栈,右手痛得越来越发厉害,连敷了几天的膏药才略有好转。手痊愈后,鲁奇真心实意登门拜访,向丁状元虚心求教。从此丁状元买通皇太后作弊之谣言,也就烟消云散了。

丁锦堂史籍记载

《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 。”

丁锦堂补充介绍

  丁锦堂(1846—1901年),字笏初,号福三,上杭城关(今临江镇)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自幼喜欢舞刀弄棍。他长得膀宽腰粗,臂力过人。其父店内货物进出的重活全由他承担,还在南门汀江码头兼做搬运苦力。20岁时,在码头能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不用换肩歇脚,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他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入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现上杭县博物馆内还保存着他练武使用的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的大刀。

  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允准内庭行走,授一等侍卫。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上杭县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题写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上写“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后来其家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又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民国12年(1923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上杭一中校址)。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大婚,特请他参加迎亲仪仗队,赏赐黄马褂准在御前骑马护卫。清光绪元年(1875年),授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署理总镇16年,肩负重任,恪尽职守,列强一直不敢侵犯,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咽喉疾患,不治病故。

  “丁锦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