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福州市名人>长乐区名人

陈振龙

陈振龙人物照片

长乐名人陈振龙介绍

甘薯之父

陈振龙(约1543年—1619年),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青桥村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陈振龙人物简介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今福州市仓山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

在吕宋,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振龙后代又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

陈振龙人物事迹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收获,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金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清代,金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陈振龙补充介绍

  陈振龙(约1543~1619)

  陈振龙,青桥人。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书香家庭。他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寓居福州达道铺,随众商人乘船往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他在吕宋见当地人民种植朱薯,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及旷地种植朱薯,可以救荒,决心把朱薯带回国内引种。

  当时吕宋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不顾当地-,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返回福州,即在达道陈屋纱帽池边隙地试种。当年福建大旱,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 书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金学曾阅后,即批示:“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速觅地种植,俟收成后,将朱薯呈验。”同年,振龙父子试种朱薯成功,金学曾闻讯大喜。金学曾传令推广,“教民种之,以当谷食”。此后,赖此解决粮食不足,他们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名金薯,因该薯系由外国引种,民俗称番薯。

  清乾隆十四年(1749),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将金薯推广到山东胶州。乾隆二十一年又推广到河南、河北。乾隆四十一年,他编成《金薯传习录》2卷,在福州刊印出版。

  《金薯传习录》上卷记载陈振龙引种朱薯经过和朱薯种植、防虫、贮存方法、在全国推广始末、推广招贴、通令等资料,下卷辑录有关朱薯的题咏,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专著。乾隆四十一年陈世元又著有《除蝗传习录》一书,惜已失传。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灵石峰建“先薯祠”,祀陈振龙父子、金学曾诸先贤。

  “陈振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