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人张会军介绍
张会军,男,1956年7月生于北京市。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电影摄影)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社会职务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
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理事。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山西太原影视高职学院兼职教授。
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客座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委。
全国政协十届委员会委员。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国家公安部特邀监督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第九届"五个一工程"电影评委。
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委。
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委会评委。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北京影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主任。
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评选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百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评选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社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百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评选委员会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部部长。
第八届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代表。
第14届"美在花城"飘柔广告新星大赛总决赛评选委员会特邀评委。
张会军人物轶事
学摄影之前教过体育
我是1956年出生的,导演系里面有不少比我大的,但摄影系张艺谋最大,我老二,我们78班五个系157个人,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2岁,几乎是两代人了。摄影系最小的是赵非,入校的时候才17岁,年龄小的和年龄大的经历不一样,但也有好的地方。像我们这帮人都是十几岁插队或者当兵的,没上过初中、高中,完全是在社会大学中学习的。经历这种动荡和苦难以后,把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融入创作中,磨难出人才;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等我们毕业的时候,中国电影需要很多一线的创作人员。
我之前曾经在北京教育学院当过4年的老师,什么都教。那会儿正是“文革”后期,教书也不是很规范,所以我连体育什么的都教过,也当过团委书记,干过行政工作。但是脑子里特别明确的一点是: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恢复高考了,我很激动,记得当时还跟单位闹得挺僵,因为要请假复习文化课。当时只让我报师范类的院校,因为我在教育学院教书,不能跨学科考,由于体育类和艺术类院校提前考,我就先报了电影学院,报的是理工科,记得当时的语文题就是《我站在金水桥上》。
没去上人大新闻系
当时说实话还真没有把握能考上。我又参加了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报的是人大新闻系,结果复旦差了5分。在高考完的第三天我就接到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了,过了几天人大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也到了,最后决定人大不去了,想干摄影。
我也是经过客观分析的,也动过脑子想考表演系或者导演系,那时候脑子也热。后来一琢磨要考表演系得长成王心刚或唐国强那样的,长相普通没希望;另外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自己实在有心理障碍,这跟上课不一样。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现在几万人面前都敢讲话。”我说这是两码事儿。导演系因为也要考表演,还是算了吧。而考录音呢,我掂量了一下,我音乐不好。考摄影吧,我喜欢画画,但是考美术系当时自认为不行,看到招生简章中说摄影系要求会画画,考进来的很多人像顾长卫、侯咏、吕乐他们画画都很好。绘画和摄影是相通的,很多专用名词都一样。
回忆往事
当摄影系的班长这事情比较杂,就是服务,那时没有领导的概念。当初刚进校门记得挺大的一个打击就是第一次物理测验时,我和张艺谋没及格,觉得比较郁闷,挺没面子的,我们俩年龄也比他们大嘛,后来使劲学也都考及格了。在班里我的学习不算特别好,大家各有所长,没有一边倒的。那时候我们也搞舞会,舞场里面四个大灯,我和艺谋就负责打灯,我们就宣布下面可能要关一会儿灯,灯慢慢熄了,就听见下面是特搞笑的亲吻的声音,其实肯定不少人在亲自己手背呢!我们那会儿不是都进城到小西天这边看电影吗?结果有一次没赶上班车,那也得回学校啊,后来就扒着人家垃圾车,站在车斗后面的杠上回来的,就感觉一路上那垃圾尘土一个劲儿往脸上扑。
毕业分配时大家都满怀热情,主要就是考虑怎么能更快地独立拍片子,当初是八一厂要我,可是不可能去了,已经确定留校了。因为上大学之前就当过四年老师,对学校的事情“门儿清”,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挺快的就熟悉了。
张会军主要作品
拍摄电影10余部;导演、摄影、策划、监制、出品电视剧、电视专题片200多部集,导演、摄影拍摄MV、广告作品数十部(个),其电影、电视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各种奖项。策划出版系列学术专著6套。独立出版、撰写、参与编委的学术专著19余部,发表电影学方面专业论文和文章30余篇,发表电影专业译文16篇, 独立主持、完成、参与国家级重点、省部级、北京市级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工科科研项目研究9项。
1982年《小院》
1983年《生死树》
1985年《嫌疑犯》1988年《黑太阳731》
《追逐死亡的人》
1992年《大漠恩仇》
1993年《天生胆小》
1985年《雪是雨的精灵》(导演兼摄影)
1992年《天边有群男子汉》
1994年《不谈爱情》(导演兼摄影)
1995年《经过上海》
1999年《表演系的故事》
2000年《但愿人长久》
张会军个人荣誉
被授予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联合评选的”99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并荣获证书。
荣获北京市优秀高校领导干部"先进个人"。
被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意大利仁惠之星勋章"(三级勋章)--------"意大利仁惠之星勋章"是骑士勋章的一种,是意大利总统专门颁发给为促进和加强意大利和其本国在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公民的一种荣誉勋章。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人部发[2005]64号,京人发[2005]73号)
被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殊贡献大奖",并颁发奖杯。
1999年被授予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颁发的‘99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荣获证书)。2001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高校领导干部“先进个人”。
在国内多所大学就《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电影创作及理论》等题目的讲学,在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大学和电影机构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讲授过《中国电影教育》、《中国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第五代”创作及其历史意义》、《“第五代”电影》讲座。在电影学院担任校长和开设的课程有:《摄影造型基础》、《电影画面》、《影片分析》、《电影摄影艺术》、《电视摄录像技巧》。
张会军补充介绍
张会军,男,生于1956年7月,北京市人,中共党员。
单位、职务: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负责行政全面工作、财务、内部审计、外事、研究生教育,分管财务处、研究生部、国际交流学院(外事办),联系单位为摄影系、国际交流学院。
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联盟主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影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编委;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奖励:1999年授予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联合评选的‘99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并荣获证书。2001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高校领导干部“先进个人”。2004年被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意大利仁惠之星勋章”(三级勋章)。2006年被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殊贡献大奖”。2006年被北京市教育工会授予2006年度“优秀教职工之友”称号。2007年获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奖”。2008年被国家公安部授予“荣誉证书”。2009年获得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委的嘉奖。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影摄影创作》(成果主要完成人)”获得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北京市级“一等奖”。
电影:拍摄电影10余部。《邻居》,摄影助理,1982年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小院》摄影师,1993年入选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学生短片电影展。《黑太阳731》摄影师,1989年入选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获“社会学”特别奖。《天生胆小》摄影师,荣获1994年上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荣获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世界上最疼的那个人去了》文学顾问,2002年荣获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最佳女配角奖”。2003年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三等奖”,“电影新人奖”,“优秀女演员奖”。《白色栀子花》出品人,监制,2005年2月入选德国柏林电影节参展放映。2005年入选第七届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影片”,入选哥伦比亚国际电影节。2006年《小兵张嘎》(动画故事电影)监制,2006年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好人丛飞》策划、总导演,2007年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岗拉梅朵》监制,2008年美国洛杉矶第二届中美影展荣获“金天使”大奖。《我的梦》(纪录片)总监制,2008年,希腊第二届国际残疾艺术电影节荣获“原创纪创新奖”,2009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记录片提名奖”。《- 》(纪录片)出品人、监制,2006年入选韩国釜山电影节放映;2006年荣获柯达最佳影片;2008年入选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影像单元”参展放映;2008年入选德国柏林电影节参展放映;2008年荣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电影人道大奖”;2008年入选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参展;2009年荣获日本全国电影联盟颁发的2008年度“日本全国映连奖”特别奖;导演荣获日本全国电影联盟颁发的2008年度“日本全国映连奖”特别奖。
电视剧:担任导演、摄影、策划、出品、监制的电视剧、电视片200多部集。《天边有群男子汉》摄影师,1992年荣获全军优秀电视剧一等奖。1992年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导演的电视电影《但愿人长久》导演,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二等奖。导演的电视电影《我真棒》导演,2002年荣获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最佳儿童片”奖。
电视片:《霸王别姬》摄影师,荣获1996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金奖。1996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最佳摄影奖”。《花街》摄影师,荣获1996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银奖。《父母中国》摄影师,荣获1996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铜奖、银屏奖。《天长地久》摄影师,荣获1997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银奖。《B种情感》摄影师,荣获1999年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音乐奖”。《精忠报国》监制,荣获2000年香港CHINAL[V]“神洲杯”“最佳录影带奖”。荣获2001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银奖、“最佳美术设计奖”。《梦—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纪录片)顾问、监制,2001年荣获第28届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日本电视制作联盟“优秀纪录片大奖”。《临安遗恨》荣获匈牙利2002年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音乐电视奖”。
学术著作:撰写、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要独立学术专著有《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脉络的呈现——电影艺术创作理论》、《还是同学少年》、《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其中《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国家教育部科研立项项目、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00年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2005年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部级)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影片分析- 手册》2005年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优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类“二等奖”。《新世纪电影学论丛》(2003卷、系列专著)2004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列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专著:《银幕追求_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29万字,2006年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的著作类一等奖。
论文、科研:先后发表学术、专业、教育、艺术、技术、创作论文100余篇;发表翻译、校对译文20余篇;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北京市和学院的人文、技术社会、教育科研项目8项。
访问、讲学:多次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学院电影教育代表团到国外访问,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学、电影院校、研究机构进行电影专业交流和讲学,举办《中国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第五代”创作》、《“第五代”电影》等电影专业方面的学术讲座。在国内多所大学、电影学术机构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就《中国电影教育》、《电影创作及理论》等题目进行讲学、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担任和开设的课程有:《影片分析》、《电影画面》、《电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等。
“张会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