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名人柏永华介绍
柏永华,1948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崇文区一个工人家庭。回族。
柏永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她在上学期间,学习刻苦,关心同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上,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她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和同学做好事。
柏永华的母亲1960年得了脑血管痉挛病,瘫痪在床,4年后去世。柏永华家中兄妹5人,她是0,哥哥在外地,只有父亲一人工作,生活比较困难。但她克勤克俭,总是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不讲吃,不讲穿,从不乱花一分钱。在柏永华的邻居中,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年岁大了,又是缠足小脚,行动很不方便。每次洗澡,都是由柏永华在她家里挂个桶,帮她淋浴。她扶着老人进进出出,灌水擦澡,一点也不嫌麻烦。连老人的儿媳妇也说:“永华照顾老人比我想得还周到。”
1965年9月,柏永华响应党的号召,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修建京密引水渠的劳动。她在劳动中,从不叫苦叫累,把沉重的沙泥一担一担地往坡上挑,肩膀压肿了也不休息。当时,有的同学由于体力消耗较大,觉得饭菜不够吃,她就把自己的一些饭菜让给同学吃,受到同学的好评。
柏永华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当时停课,她也只好呆在家里。1967年夏天,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崇文区织布厂参加劳动。在工厂劳动期间,柏永华热心帮助同志,遵守劳动纪律,受到了工人师傅的称赞。柏永华有个邻居叫王秀英,上班的地点和她劳动的工厂紧挨着。有时柏永华和王秀英一起上中班,柏永华10点半下班,王秀英11点下班。柏永华下班后,就主动跑去帮着她一起干,下班后两人结伴回家。为了使王秀英不因家务事的拖累耽误了上班,她经常帮助王秀英扫地洗碗,收拾屋子,王秀英很受感动。
1970年6月,柏永华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某部三连。对待工作,她总是那样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年秋天,连里盖土窑缺少工具,她就拿出自己的脸盆,让大家装泥用。冬天,连队吃水的山泉旁边,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同志们挑水,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水里去。她就一次又一次地扛起镐头去刨冰。手冻僵了,虎口震裂了,也满不在乎,直到把冰渣除尽,用干土盖上,才放心地离去。在连队的营建工作中,和泥最脏,她就去和泥;挑水最累,她就去挑水。有时,一个同志刚挑起水桶,她马上便抢过来。可是,每当别人要换她的时候,她却总是笑着说:“行了,行了,我还有劲呢!”一天深夜,呼呼地刮起了“白毛风”,寒气逼人,同班苏春萍的胃口一阵阵绞痛,刚刚值班回来的柏永华,没顾得暖和一下冰冷的手,就为苏春萍请医生送药,守在苏春萍身边,半宿没合眼。
1971年4月15日。清晨,东方刚刚露出一线微明,柏永华就起床了。她像平常一样习惯地捅开炉子,给同志们烧好水,把屋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总是提前上班。
在她们驻地的东北面,有一块3700亩的耕地,地里摆着五堆麦种,东面是山坡,山坡下是一片凹地。中午吃饭的时候,柏永华来到地北头,换其他同志回去吃饭。
下午3时许,西北方向突然着火。刹那间,火势驾着狂风,翻过山包,越过凹地,凶猛地扑将过来。烈火吞噬着草原牧场,威胁着几千斤麦种。柏永华猛地站起来,迅速将拌好的麦种装入麻袋。这时,她后面几步远的地方就是耕地,那里没有草,火烧不到,完全没有危险。但是,她为了保护麦种,保护草原牧场,没有后退半步,而是手提麻袋,迎着烈火冲向前去,猛烈扑打,想截断火路。正当她扑打从西北方向烧来的烈火时,一阵北风刮来,火舌又朝耕地卷来,熊熊烈火将柏永华包围了,烈火越烧越旺,一丈多高的火舌,烧得大地通红。柏永华东扑西打,顽强搏斗。手里的麻袋烧光了,她就脱下棉衣。棉衣烧完了,她又脱下绒衣。她就是这样扑打着,和烈火搏斗着……当同志们闻讯急速赶到时,烈火已经夺去了柏永华的生命。她牺牲时年仅23岁。
为了表彰柏永华的先进事迹,当地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给她追记一等功;她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根据烈士生前的志愿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柏永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