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名人吴景超介绍
吴景超(1901年—1968年5月7日),字北海,安徽歙县人,中国社会学家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开展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1947年返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2年后长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后于1968年去世,1980年平反;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代表人物;与闻一多、罗隆基一同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吴景超人物简介
吴景超先生(1901—1968),字北海,著名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
1914年就读于金陵中学,次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赴美,求学于明尼苏达大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先后获硕士学位(1926)、博士学位(1928);获博士学位当年即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任教清华大学期间,与孙本文、许仕廉、吴泽霖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于1936年学社第五届年会时当选为理事长。
1935年随翁文灏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参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出任行政院经济部秘书,战时物质管理局主任秘书即秘书长,以自己的学术专长,贡献于抗日战争。1946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7年重返清华园任教。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撤消社会学专业,各院校社会学系也随即撤消,先生调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
1968年5月7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7岁。遗体火化后,骨灰由其一位堂弟带回故乡安葬,先生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1980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劫后灾黎》(1947)。
1957年,吴景超被错划为社会学界著名右派(1)。吴景超在其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中,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
他根据人口密度和职业两个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4种,认为中国属于第四种国家,出路在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改良生产技术;实行公平分配;节制人口,并提倡“用机械的生产方法,去代替筋肉的生产方法”。他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还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吴景超是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他在《都市社会学》一书中,阐明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介绍了西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都市区域"与"都市的区域"两个概念的不同,认为都市区域不但包括都市的本身,还包括都市以外的附庸,而都市的区域主要指都市本身的情形。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注1: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最著名的大右派有:陈达、李景汉、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按年龄大小排名),吴门三大右派吴泽霖、吴景超、吴文藻分别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的大师。
吴景超人物评价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坦的。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开端,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时代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首创者之一,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就敏锐地选择了一种虽然刚刚创立但却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学科。
——谢泳
吴景超人物著作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
作者:吴景超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8-12-1
版 次:1
页 数:220
印刷时间:2008-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吴景超补充介绍
吴景超(1901~1968),名纪谦,字北海,歙县岔口人。民国4 年(1915 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8 年肄业。民国12 年夏赴美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懂英、法、德、俄等国语言。在美国,同罗隆基、闻一多等人组织“大江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民国17 年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民国25 年1 月,经同窗翁文灏游说,参加国民政府工作,任行政院秘书。后随孔祥熙、翁文灏赴英参加英皇加冕典礼,并访问法国、德国和苏联。民国26 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等职。民国34 年任战时物资管理局主任秘书。次年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顾问。民国36 年1 月,视察安徽省善后救济总署,曾回故乡,从救济总署拨给医疗器材和专款,在歙县创办徽州医院;同年底返回清华大学任社会系教授,并与钱昌照等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民国37 年,国民党当局请吴景超去南京研究金元券问题,不久请他出任驻联合国-,均遭拒绝。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要他飞往南京,转逃台湾;傅斯年还力劝他去美国执教,吴景超又一概拒绝,留在北平迎接解放。1952 年调任中央财经学院教授,次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景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建国前著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都市社会学》、《劫后灾黎》等。曾主编《新经济》、《社会研究》、《新路》等刊物,常揭露和抨击社会黑暗面,《新路》就因揭露“苛政猛于虎”而-停刊。建国后,发表有《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中国人口问题新论》、《展开人口问题的研究》、《搞活区域经济》等重要论著。他自我批评早期有关人口问题的错误观点,主张节制生育和优生优育,受到周恩来表扬。1957 年被错划成 ,1979 年平反。曾任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和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吴承禧(1909~1958),吴景超二弟。曾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兴业银行襄理、副经理。抗日战争期间参加筹办《经济周报》。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华康区行计划处处长、上海财经学院教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常委、民建上海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代表及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共党员。 著有《中国的银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厦门的华侨汇款与金融组织》等。
“吴景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