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名人汪燮卿介绍
汪燮卿,1933年2月11日出生于浙江龙游,原藉安徽休宁,有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
1951年汪燮卿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博士学位;1962年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题目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汪燮卿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 。
汪燮卿人物经历
1933年02月11日,汪燮卿出生于浙江龙游,原藉安徽休宁 。
1951年10月至1953年09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本科 。
1953年09月至1956年08月,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06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08月至1957年08月,就读于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德文。
1957年08月至1961年05月,就读于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自然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莱勃尼茨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
1962年10月至1965年06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题目组长。
1965年06月至1974年01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
1974年01月至1983年05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1983年05月至1987年11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87年11月至1995年12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院长、教授。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01月至1999年08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
1999年08月,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 。
汪燮卿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汪燮卿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80年代后,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其中DCC技术已于1994年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中国重大成套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主持劣质原油加工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脱酸的研究,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指导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应用研究,实现有机化工氧化的清洁生产技术 。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燮卿先后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4部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84.12
《近代物理分析方法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上》
陆婉珍,汪燮卿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03
《近代物理分析方法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下》
陆婉珍,汪燮卿编著
烃加工出版社
2000.12
《石油树结奇异果》
汪燮卿,刘济瀛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01
《重质油裂解制轻烯烃》
汪燮卿,舒兴田主编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8.11
《汪燮卿自传》
汪燮卿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燮卿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获得中国国内专利授权252件,中国国外专利授权55件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5年
多产液化气和汽油催化裂化工业技术(MGG)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
低芳烃溶剂油的制造方法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明奖
1999年
新型累托石催化材料及其层柱分子筛和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2001年
中国炼油技术新进展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2004年
新型催化氧化材料钛硅分子筛(HTS)的研制开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明奖
2009年
纳米空心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制备技术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明奖
2010年
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四)
2011年
一种钛硅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教育思想
汪燮卿说:“我认为,创新是责任,创新是兴趣。创新是责任,因为一个人没有责任就没有灵魂。创新是兴趣,一个人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有了灵魂,有了灵感,事情就可以干成了。”他指导学生,做科研不要做灯泡,光芒四射却永远照亮不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像激光一样把物体打穿,看清事物背后的本质、把问题彻底解决 。
讲座报告
2019年4月26日,汪燮卿受邀参加浙江工业大学溯采讲坛第164期,并作题为《创新是责任,创新是兴趣》的报告 。
指导学生
根据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汪燮卿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人 。根据2019年12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网站显示,培养的学生信息如下 :
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授予单位
学位
2018
甲醇共进料对丁烯裂解生成低碳烯烃过程反应和失活行为的影响
王中仁
浙江大学
博士
2015
乙炔氢氯化高效金催化剂开发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田晓晖
浙江大学
博士
2015
炼油企业资源网络的集成优化方法研究
周利
浙江大学
博士
2011
TiO2包覆纳米CaO基CO2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容量稳定性研究
朱艳青
浙江大学
博士
2007
炼化装置循环冷却水质特性与水处理效果的关系研究
李本高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6
茂金属化合物Cp2ZrCl2在硅胶表面负载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郝小明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4
离子液体对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降烯烃的催化性能研究
黄蔚霞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3
超支化聚季铵盐类型杀菌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刘杰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2
钛硅分子筛二元复合物(TS-1/Ti-MCM-41)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几种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催化性能的研究
张宝吉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1
新型水不溶性杀菌剂的研制
李凤艳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1
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新材料探索
张剑秋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0
脱除再生催化剂携带烟气的研究
鲁维民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2000
催化热裂解催化材料的探索及相应微反评价装置的建立
刘鸿洲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1999
我国一些原油的钙化合物分布、形态及催化裂化抗钙助剂的研究
侯典国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1998
几种添加剂对层柱累托石改性作用的研究
廖易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98
两类新型不溶性聚合物杀菌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陈拥军
无锡轻工业大学
博士
1998
几种高钒原油钒化合物形态及催化裂化催化剂抗钒组分的研究
朱玉霞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1998
影响柴油安定性组分及沉渣形成机理的探讨
刘泽龙
石油大学
硕士
1995
重油裂解制乙烯催化材料的初步评定与探索
苏朝晖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92
中间相与通用型纺丝沥青的分子量分布和平均结构组成的初步研究
张永祥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89
我国江汉高硫原油的直馏汽油中有机硫化物的研究
姚焕新
清华大学
硕士
1984
质谱法分析单烷基苯分子量分布
陆贵根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84
胜利直馏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富集和分析
丁继红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不同价态钒对重油裂化催化剂结构和性能影响研究
谭丽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博士
1995年,汪燮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汪燮卿人物评价
这种低调、谦虚的性格,加上带领团队所需要的韧性和坚持,让汪燮卿带领着他的团队攻克了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人民网评)
汪燮卿是中国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科研开发和科研管理工作,指导基础研究,致力创新,特别在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相结合的新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评)
汪燮卿补充介绍
汪燮卿,祖籍安徽休宁,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后转入北京石油学院。1956年赴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历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常务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此外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会副主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化学化工专业组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第十五、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及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汪燮卿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研发和科研管理工作,率先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路线,其中“催化裂解工业化”技术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已经正式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至今,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多次获奖,如“催化裂解工业化技术(DCC)I型”获1992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催化裂化成套工业技术(MGG)”获199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等等。
现为石油学会理事,中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