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名人陶因介绍
陶因,字寰中,安徽舒城县阙店乡人,1894年出生。17岁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 解放后他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不幸因肺病复发,病逝于南京,终年58岁。
陶因人生履历
陶因,安徽舒城人,1894年出生,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随后,他又前往欧洲,留学德国,获得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0年初,陶因从欧洲学成归国。此时,故乡安徽刚刚建立了一所近代教育的大学,这就是安庆的省立安大。安徽大学校长王星拱教授知道陶因归来,欣喜不已,立即向他发出加盟邀请。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陶因立即接受了安徽大学的邀请,来到安徽大学任教,担任刚刚建立不久的法学院院长。
不久,王星拱被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校长,离开安徽大学,前往武汉,主持武汉大学校务。因安徽大学尚无经济学科,陶因颇感遗憾,加上朋友王星拱离去,更坚定了他离去的念头。1930年9月他也辞去安大教授和法学院院长职务,随王星拱来到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任教,并被聘为教授。1936年9月,王星拱任命陶因为经济学系主任。之后,陶因一直担任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并在1945年1月兼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安徽教育界的人士却仍有一丝难以言状的苦涩,这就是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火,安徽唯一的一所大学——省立安徽大学在1938年夏天的西迁过程中解体了。安徽人深知大学在地方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呼吁重建安徽大学。一些在南京、上海、北平的政界和教育界有影响的皖籍人士,也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和学术地位,在国民政府中进行积极活动,强烈要求在安徽重建一所大学,并且主张这所大学必须是高起点的大学,应为直属教育部的国立大学。
他们的要求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认可。1946年1月25日,教育部作出决定,重建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称“国立安徽大学”,同时决定立即成立国立安大筹备委员会,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云龙、杨亮功、章益、刘真如、张忠道、汪少伦、程演生、刘英士和王培仁为筹备委员,任命朱光潜为筹委会主任,陶因兼任筹委会秘书。这些筹备委员大多与30年代的省立安大有着历史的联系,杨亮功和程演生曾任省立安大校长,陶因、章益、刘英士曾任省立安大的相关学院的院长或总务长、教务长,朱光潜曾被省立安大聘为文学院院长(尽管他从未赴任),叶云龙是省立安大教授,汪少伦是省教育厅厅长,其余皆为皖籍著名学者或政界人士。
在筹委会成立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朱光潜由于个人原因,拒绝来安徽就职。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一再敦促,安徽教育界人士一再恳请,但朱光潜仍然不肯离开北京大学。4月4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函尚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陶因,令他立即来南京,主持筹委会事务,商讨建校事宜。4月13日,陶因离开任教已达15年之久的武汉大学,乘轮船顺江而下,16日抵达南京,随后立即拜访朱家骅,商讨筹建国立安徽大学的具体安排。19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任命,决定在朱光潜来南京主持筹委会之前,由陶因代理主任委员。
4月20日,在教育部常务次长杭立武主持下,国立安大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筹备委员有杨亮功、程演生、章益、叶云龙、陶因、刘英士、刘真如、王培仁及汪少伦,朱光潜和高一涵、张忠道缺席。教育部主任秘书翟毅夫、科长马小波列席会议。会议研究了国立安大的校址、院系设置、开办经费等问题。会议作出初步决定如下:(1)校址暂定为安庆原省立安徽大学原址,至于永久校址,待第二次筹委会会议再决定。(2)设置文法学院、理学院和农学院三院,在文法学院内设中文系、西文系、经济系、政治系和法律系;理学院内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生物系;农学院内设农艺系和森林系。理学院和农学院均自第一年级办起,文法学院各年级同时开办。(3)开办经费核准为5亿元。(4)自1946年暑假后开始招生。
其父为清末安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陶镕
其妻为著名国民党爱国将领孙立人之妹。
其兄为安徽大学教授陶奎,其子为陶坤。
陶因游学经历
陶因,是清末安徽维新派代表人物陶镕次子,17岁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随后,他又前往欧洲,在德国获得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4年从欧洲学成归国。
陶因补充介绍
陶因(1894~1952),字寰中,舒城县阙店乡人。17 岁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经济学,刻苦自励,以优异成绩列全班第一名。毕业后,转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民国13 年(1924 年)回国,同时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和中国大学任教授。民国15 年,因向往革命,偕同史维焕赴广州,次年在南京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政治工作人员养成所副所长(所长陈铭枢)。后随陈铭枢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十九路军前身)政治部主任。民国17 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次年回皖,任省立安徽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法学院院长。民国19 年,任武汉大学教务长兼系主任。民国32年间,曾一度兼国民党中央党部视察员。民国35 年春,任国立安徽大学重建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委员朱光潜未到职),继而出任安徽大学校长。翌年,离职去湖南大学任教授。建国后,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南京大学。1952 年病逝于南京。
陶因一生任教于国内多所高等学府,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作了一定的贡献。
陶因学识渊博,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时,曾与同学合译《资本论》。以后,他继续积累资料,拟出一部经济专著,但在四川省乐山县被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10 万余言资料又被付之一炬,造成他终生憾事。著作虽未问世,但经济学界仍然推崇他、信服他。说他是“南陶”,而与“北马”(马寅初)同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界的泰斗。
“陶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