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名人莎莱介绍
莎莱(1923~2014.02.18), 女,原名李如琳,祖籍河北,1923年生于安徽蚌埠。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老红军,著名文艺家,武汉市文联原主席、党组书记(比照副市长级享受生活待遇、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全国第二至第五次文代会代表。1939年调鲁艺音乐系,师承冼星海等,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解放战争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创作作品有女声合唱《纺棉花》(骆文词),入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及我国小学音乐课材。合唱《歌唱井冈山》被选入我国中学教材,日共《赤旗报》译日文刊登。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获文化部“文华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等。在部队立功。歌剧《兵》(与海默、程云合作)的创作与演出获冀察热辽军区甲等功等。
莎莱生平事迹
邂逅冼星海 与音乐结缘
1923年,莎莱出生在安徽蚌埠一个革命家庭。上小学时,她随家人迁至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莎莱在两个姐姐的带领下,离开北京,去往革命圣地——延安。 对莎莱而言,“在延安的那些岁月,有最艰苦的环境,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中央党校召开时,莎莱是学校里第21班的学员。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冼星海,让莎莱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结缘,也一辈子与音乐相伴。 “当时,我和妹妹正在唱《囚徒歌》,”莎莱回忆,“走进来一位肤色有点黑、目光坚毅的长者,他鼓励我们继续唱下去,还拉起提琴为我们伴奏。” 这位长者就是冼星海。他问莎莱:“你喜欢唱歌吗?”莎莱点点头。“那希望你能到鲁艺学习,歌声一样可以打鬼子。”这样,莎莱进入“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学生。
莎莱在延安创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导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鸭绿江》,这首歌很快就在“东北抗联”中传唱。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时,莎莱担任《黄河怨》的女声独唱,广受好评,由此获得“战地百灵”的美誉。 在延河边,莎莱谱写了《纺棉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从《纺棉花》开始,莎莱走上了专业谱曲之路。
注重培养 文艺新兴力量
1949年,莎莱跟随南下大军,来到武汉,历任中南人民艺术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长期担任武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武汉音乐家协会主席。在武汉的几十年里,莎莱关注并推动武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文革”期间,莎莱也没有放弃培养文艺新兴力量。“文革”结束后,在莎莱影响下,周翼南、杨书案及池莉、刘醒龙、冷军等文艺新星,成为武汉文艺界的主力军。
20世纪80年代,莎莱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将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诗乐的形式搬上舞台。莎莱不顾年迈体弱,多次深入宜昌秭归山村采风,跋山涉水追寻屈原的足迹,到楚国的故土去搜集民间音乐。《九歌》的艺术性、震撼力、时代感,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她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莎莱策划举办了湖北省“琴台音乐会”。
不计报酬 为群众写歌
1993年离休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莎莱人生的新起点。“为群众写歌是我的快乐”,许多大型企业、乡镇、学校慕名请她写歌谱曲,莎莱老人有求必应,从不计报酬。
1998年的簰洲湾,2003年的“非典”一线,她都身体力行。莎莱为癌症康复会生命之歌艺术团谱曲的《抗癌战斗曲》,传唱了10年。她走进学校和孩子们谈心,为他们创作校歌。
莎莱个人履历
1949年,随军南下来到武汉,从此在此生活和创作。
年轻时,莎莱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革命和音乐事业。在延安创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导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鸭绿江》,这首歌很快就在“东北抗联”中传唱。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时,担任《黄河怨》的女高音独唱,获得“战地百灵”的美誉。
在延河边,谱写了《纺棉花》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纺棉花》后入选我国小学音乐课材,并被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学府——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选为声乐教材。
解放战争期间,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喜儿,角色深入人心。
20世纪80年代,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
1993年离休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莎莱人生的新起点。
莎莱还创作了《献上心中的歌》《抗议北约炸我驻南使馆》《学习孔繁森》《武汉江滩圆舞曲》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每一首都激荡着时代的精神。
莎莱社会评价
1.莎莱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武汉著名作家董宏猷第一时间在微博上题写挽联:“花季赴延安进鲁艺听讲座领唱黄河宝塔巍巍纺棉纱;青春耀江城率文联兴琴台谱写九歌大江滔滔颂英魂。”董宏猷说:莎莱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晚年笔耕不辍,她的辞世是文艺界的损失。
2.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方石评价:“莎莱的经历记录了武汉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
3.武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谢培栋:武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2000年成立以来,曾任副会长的莎莱始终关心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2006年之前,她经常到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这样的活动通常要一小时,她那时已经83岁了,很辛苦,但她每次都充满激情,也非常受欢迎。
4.武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杨向玲:2012年,莎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但她还是乐意参加各种活动,好几次,我用轮椅推着她到中小学校、机关、社区去。她虽然不能自己走路,但精气神非常好,我从她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精神。
5.莎莱长子程雪林:“我印象中的母亲工作特别认真,对我和弟弟妹妹都特别严格,因为忙于工作,我小时候常常是半个月才能见她一回。家里没人做饭,我们就自己去食堂吃饭。”“母亲是把一生都献给党和事业的人”。
莎莱主要作品
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莎莱先后创作了数百首歌曲、5部大型歌剧、儿童歌剧、4部小型歌剧曲谱和《武汉江滩圆舞曲》等器乐作品。
《怒吼吧,鸭绿江》
莎莱她在延安创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导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鸭绿江》,这首歌很快就在“东北抗联”中传唱。
《纺棉花》
“太阳出来磨盘大,你我都来纺棉花,棉卷那个紧紧握在手,线线不断地往出拉……”1948年,莎莱与著名诗人骆文共同创作了《纺棉花》,由于其节奏摇曳轻快、朗朗上口,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内外,被收录到前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歌声乐教材中。
《歌唱井冈山》
我国第一首歌颂红色根据地的歌曲——《歌唱井冈山》也出自莎莱之手。
《九歌》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主创人员之一,莎莱将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诗乐的形式搬上舞台。10年后,由《九歌》改排的《楚韵》登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荣获“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莎莱个人荣誉
1.20世纪80年代,莎莱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20世纪90年代,由《九歌》改排的《楚韵》在全国引起轰动,荣获“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2005年,获中国文联“金钟奖”;
3.2008年,获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4.作为主要组织者与领导者,莎莱策划举办了中国四大音乐节之一“琴台音乐会”。
莎莱补充介绍
莎莱,女,著名作曲家,原名李如琳,祖籍河北,1923年生于安徽蚌埠,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赴革命圣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鲁艺音乐系,师承冼星海等,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解放战争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创作作品有女声合唱《纺棉花》(骆文词),入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及我国小学音乐课材。合唱《歌唱井冈山》被选入我国中学教材,日共《赤旗报》译日文刊登。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获文化部“文华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等。在部队立功。歌剧《兵》(与海默、程云合作)的创作与演出获冀察热辽军区甲等功等。武汉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比照副市长级享受生活待遇、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其艺术生涯中创作了《纺棉花》、《九歌》等数百首歌曲、5部大型歌剧、儿童歌剧以及器乐作品。2005年武汉十大新闻人物评选获奖者、2005年获中国文联“金钟奖”、2005年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2008年获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18日7时3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莎莱”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