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淮南市名人>寿县名人

金克木

金克木人物照片

寿名人金克木介绍

未名四老,著名的梵语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著名学者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男,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金克木人物生平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刚满19周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从事创作与翻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中教师,兼任湖南大学讲师。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金克木个人经历

在图书馆上“大学”

1930年,金克木突然发现了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使读书青年金克木有了归宿感,他觉得那儿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探宝”与激情——外语学习

金克木学习英语的初期,好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好奇心和激情推动着他往前走。老师对他说:”富兰克林学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这就更让他觉得迷宫里面有无数的珍宝要他来开发。他无意中调动起老师的激情,教学渐渐变成了讨论,讨论又发展为谈论。就这样,金克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探到了老师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英文要点和心得。此后,金克木又以同样的”探宝”激情,学好了法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学大师。

一本字典学拉丁语

金老就是这样怀着好奇心来专研学问的,如他在《自撰火化铭》中写道:“战时至西南,逢史学名家赠以凯撒拉丁文原著,谆谆期以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为了能“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仅凭一本词典学会了十分复杂难解的拉丁文。

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没有找到通晓法文的教师。院领导正在着急的时候,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但陈世骧说金克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

吴宓担任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他举荐金克木到武汉大学任教。但吴宓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因当时武汉大学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金克木成就贡献

语言成就

“文化大革命”后,金克木在国内诠释学和符号学,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梵学研究

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中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金克木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

文学成就

金克木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金克木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并能从丁石孙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

他对儒家、佛家、道家均有长期的研究,精通梵学,对西方学问也如数家珍,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数学、物理、人类学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更神的是,金克木最擅长将各种学问融通在一起,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金克木外界评价

陈纳:在我结识的许多老师中,有些并非我的任课老师,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令我终身铭记。金克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

李海华:金克木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金克木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金克木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金克木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克木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师的风范、他的诗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张汝伦: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前无古人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最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

张弘: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

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生,但在文化界,绝对是一位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

陈平原: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绝无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金克木个人著作

主要作品

书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蝙蝠集》(新诗库,第1集之4)

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6年

《通俗天文学》(美国纽康著,译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年

《流转的星辰》(天文学,译作)

中华书局

抗战时期

《甘地论》

重庆美学出版社

1943年3月

《我的童年》(泰戈尔回忆录,译本)

商务印书馆

1945年

《云使》(迦梨陀娑诗歌,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

《中印人民友谊史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7年

《梵语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文选》(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伐致诃利三百咏》(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印度文化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比较文化论集》

三联书店

1984年

《印度古诗选》(译本)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旧巢痕》(笔名辛竹,自传体小说)

三联书店

1985年

《难忘的影子》(笔名辛竹,自传体小说)

三联书店

1986年

《雨雪集》(诗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年

《天竺旧事》(回忆录)

三联书店

1986年

《艺术科学丛谈》

三联书店

1986年

《燕啄春泥》(百家文丛)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编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

《燕口拾泥》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年

《文化的解说》

三联书店

1988年

《回忆录》(附《我的童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

《印度文化论集》

台湾淑馨出版社

1990年

《书城独白》

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

《文化猎疑》

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

《无文探隐:试破文化之谜》

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

《旧学新知集》

三联书店

1991年

《摩诃婆罗多·初篇》(与赵国华、席必庄等合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说八股》(与启功、张中行合著)

中华书局

1994年

《蜗角古今谈》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书外长短》(中国名家随笔精品丛书)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年

《梵佛探》(当代学者自选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路边相》(当代名家感悟人生丛书)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6年

《文化卮言》(学苑英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

《末班车》(读译文丛)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

《槛外人语》(禅趣人生丛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

《咫尺天涯应对难》(名人名家书系)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年

《评点旧巢痕》(长篇小说附评)

文汇出版社

1997年

《开放社会科学》

三联书店

1997年

《百年投影》(北大未名文丛第一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异域神游心影——金克木自选集》(世纪学人文丛)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少年时》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探古新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庄谐新集》

东方出版社

1998年

《挂剑空垄》(新旧诗集)

三联书店

1999年

《梵竺庐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孔乙己外传》(小说集附评)

三联书店

2000年

《华梵灵妙》

海天出版社

2001年

《风烛灰——思想的旋律》

三联书店

2002年7月

《印度文化余论——〈梵竺庐集〉补编》

学苑出版社

2002年8月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拉贾戈帕拉查理改写,唐季雍译,金克木校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年版,1983年重印

金克木补充介绍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从事创作与翻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中教师,兼任湖南大学讲师。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0,国民党-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 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岁的高龄去世。

  “金克木”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