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名人江泽涵介绍
江泽涵(1902年10月6日—1994年3月29日),出生于安徽旌德,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江泽涵于192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跟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唯一名额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夏天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4年至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后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1946年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1947年至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进修;1949年回到解放了的北平,并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3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 。
江泽涵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莫尔斯理论、复迭空间与纤维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
江泽涵人物生平
1902年10月6日,江泽涵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童年时江泽涵进过私塾,后又上过乡村小学。
1919年初,江泽涵的堂姐夫胡适回乡探亲,他遂跟胡适来到北方求学。夏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用了三年时间就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
1922年,升入南开大学数学系,师从姜立夫教授。
192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跟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并担任姜立夫教授的助教。
1927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和督促下,江泽涵参加了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唯一的名额赴美,前往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数学家H·M·莫尔斯(Morse),并致力于莫尔斯提出的临界点理论在拓扑学在分析学中的研究。
1928年,获得哈佛研究院数学系“约翰·哈佛学侣”的荣誉称号。
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莱夫谢茨(S· Lefschetz)的研究助教,研究不动点理论。
1931年,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刘树杞经姜立夫推荐,邀请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莱夫谢茨也曾劝他留下来继续做研究助教,但他决定学习姜立夫学成回国的榜样,谢绝了莱夫谢茨的挽留,同年夏天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
1934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1936年,第二次去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一年。
1937年,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北京大学已迁往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两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江泽涵也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还兼任过数学系主任。
194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设立数学研究所筹备处,附设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内,江泽涵被聘为兼任研究员。
1946年夏,又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教授出国访问,江泽涵担任了一年代理院长。
1947年夏,被教育部选派出国进修,本拟再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临行前在姜立夫和陈省身的劝说下,他改去了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跟代数拓扑学家H·霍普夫(Hopf)教授进修了两年 。
1949年,克服了重重困难,于8月8日回到解放了的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所大学的数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三位老系主任中最年轻者,清华大学的段学复任新主任,江泽涵接受了这个安排。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学部) 。
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94年3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 。
江泽涵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江泽涵早年研究尼尔森的不动点类理论,成功地用复迭空间替代了双曲几何,后与他人一起提出自映射的伦型概念,并指导他人在尼尔森数的计算和实现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将莫尔斯理论直接用于分析学中,得到了调和函数的多项重要结果。在复迭空间和纤维丛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 。
学术论著
根据2018年6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显示,江泽涵著有论文《能定向的二维闭流形的基本群与泛覆叠空间的扩充》《格林函数临界点的存在》《同一伦型的自映射的尼尔森数》(合著),专著有《拓扑学引论》《不动点类理论》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58.02
《几何基础》
(德)希尔倍脱(David Hilbert)著;江泽涵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12
《拓扑学》
(德)沙爱福Seifert,H.(德)施雷发Threlfall,W.著;江泽涵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3.09
《同调论 上 多面体的同调论》
(英)希尔顿Hilton,P.J.(英)瓦理Wylie,S.著;江泽涵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06
《多面形的欧拉定理和闭曲面的拓扑分类》
江泽涵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09
《拓扑学引论 第1分册 点集拓扑学》
江泽涵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11
《拓扑学引论 第2分册 多面体的同调群》
江泽涵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01
《拓扑学引论》
江泽涵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06
《古今数学思想》
江泽涵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09
《不动点类理论 第2版》
江泽涵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12
《点集拓扑学初步》
江泽涵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数学小丛书 多面形的欧拉定理和闭曲面的拓朴分类》
江泽涵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拓朴学》
H·沙爱福著;江泽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03
《拓扑学的首要概念 线段、曲线、圆周与圆片的映射的几何学》
(美)陈锡驹(W.G.Chinn),(美)斯廷路德(N.E.Steenrod)著;蒋守方,江泽涵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08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 不动点类理论》
江泽涵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11
《几何基础 上》
希尔伯特(Hilbert,D.)著;江泽涵,朱鼎勋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05
《多面形的欧拉定理和闭曲面的拓扑分类》
江泽涵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不动点类理论》
江泽涵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01
《古今数学思想 第1册》
(美)莫里斯·克莱因著;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不动点理论
全国科学大会奖(江泽涵和姜伯驹、石根华)
学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泽涵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亲手为北京大学数学系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合作和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
治系措施
江泽涵发扬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倡导的在学术上“兼容并蓄”的精神,任用各个学科方向的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北京大学做教员。在江泽涵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队伍力量雄厚,学科门类较齐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都站到了全国的前列 。
江泽涵参照欧美大学的办学体系,改革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系务和教学计划,制定规章制度,多方努力邀请到国际数学家来华讲学乃至任教,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55年,江泽涵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江泽涵人物评价
江泽涵在多年科研生涯中留下的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在生活中留下的朴实无华的道德品质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科普中国评)
江泽涵是中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莫尔斯临界点理论、复迭空间、纤维丛以及不动点类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报》 评)
江泽涵后世纪念
“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
2004年,北京大学教务部、数学学院和团委联合推出首届“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 ,该竞赛是为了适应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推动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为参加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准备选手 。
江泽涵补充介绍
江泽涵(1902—1994),旌德县江村人。父亲江世才,早年在芜湖经商,后回乡务农。江泽涵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克己待人的习惯。他7岁入私塾,后来转入本村改良的“养正小学堂”。1915年,进入旌德县三溪公立高等小学堂。小学毕业,家中准备送他到芜湖读中学时,堂姐夫胡适回绩溪上庄为母亲办理丧事。1919年1月,胡适带着侄子思聪和江泽涵回到北京,江泽涵报考南开中学,当年夏被录取为二年级新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江泽涵开始考虑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如何能为国家做贡献。由于对胡适的钦佩和自己幼时的喜好,江泽涵曾想跟着胡适学文史,但受到当时“民主、科学”口号的鼓励,转而注意物理、化学,分科时选择了理科。
1922年9月,江泽涵升入南开大学。当时,南开大学理科,一年级不分系,开数、理、化课程。在二年级下半学期,由于受姜立夫教授数学课的吸引,江泽涵决定入数学系学习。4年大学生活中,江泽涵从姜立夫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1926年1月,江泽涵修满学分,提前半年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他利用这半年时间到北大旁听“数学分析”课。同年9月,随姜教授到厦门大学数学系一边任助教,一边准备留美考试。1927年暑假,江泽涵考取了清华大学选派留美学习的数学专科生,秋季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数学系。一年级结束时,获得了硕士学位和“约翰哈佛学侣”奖状。1930年6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任职,在这里起步,跟着拓扑大师S.莱夫谢茨教授做研究助教,从此进入拓扑学研究领域。
为了使拓扑学在国内生根发展,江泽涵没有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续聘,1931年夏回国,应聘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兼课,为研究生陈省身、吴大任和高年级学生施祥麟等讲授拓扑学。江泽涵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教课的同时参与数学系的整顿工作,新的学风在北大数学系扎下根。第二年,江泽涵晋升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研究教授,开代数拓扑课程,是年30岁。1934年秋,江泽涵担任数学系主任,教学、管理、研究三副重担一肩挑。为把北大数学系建成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的系,江泽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有:制定出少而精的教学计划,分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人才战略,引进国外、国内优秀人才来系任教;重视培养青年,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培育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图书资料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迁到昆明,与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江泽涵举家搬到昆明,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迁回北平,江泽涵继续担任数学系主任。1947年,再次出国学习、汲取国际最新成果。1949年北平解放,江泽涵克服多方面影响,毅然回归祖国大陆,参加新中国建设。
从1934年至1952年,江泽涵任北大数学系主任18年,一方面把数学系建成了国内名牌系,另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他所教的学生有多人成为院士,如陈省身、王湘浩、姜伯驹、廖山涛、刘应明等。
江泽涵是第一个把“拓扑学”引进中国,并进行深入而有成效研究的数学家。江泽涵最早接触拓扑学是1928年,那一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著名数学家M·莫尔斯做博士导师,指导其博士论文。那时,莫尔斯的临界点理论刚刚发表不久,该理论体现了拓扑学的重要作用。江泽涵怀着浓厚兴趣,开始专心研究拓扑学,应用临界点理论于分析学中。后来,江泽涵又跟拓扑学大师S·莱夫茨研究不动点理论。为了在我国培养拓扑学人才,推动拓扑学研究,1931年,江泽涵回国后,第一个在高校(清华)开设拓扑学课程。1932年,江泽涵博士论文《关于临界点理论》在美国数学杂志发表,同年在北大数学系开讲《代数拓扑》。1939年,在西南联大讲授《形势几何(拓扑学)》,举办讨论班。解放后,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开设拓扑学专门化,组织不动点讨论班,招收拓扑学研究生。至1966年,已有六届拓扑学专门化毕业生近50人毕业,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拓扑学家和数学家,有的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与此同时,江泽涵还积极翻译出版从国外引入的《拓扑学》,作为《大学丛书》之一,并为拓扑学讨论班的教材。1964年,江泽涵还根据自己授课的讲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拓扑学教科书《拓扑学引论》。江泽涵带头进行拓扑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75年,江泽涵以惊人的毅力,不顾年老多病,坚持研究写作了《不动点类理论》,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80年代,江泽涵受国家教委委托,在北大主持“代数拓扑教师进修班”,为兄弟院校培养拓扑学教师。江泽涵和他的学生姜伯驹院士成为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1981年,江泽涵以79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江泽涵不仅关心高等数学教育,而且对中、小学数学教育和成人数学教育也极为关心,多次参与和支持青少年的数学教育活动,寄希望于青少年的成长。1984年他担任了北京奥林匹克学校名誉校长。1992年,在九十寿辰前夕,江泽涵、蒋守方夫妇检点平生积蓄,捐献为奖学基金,支持青年师生努力做出成就。江泽涵曾任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常委、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为我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江泽涵九十华诞和文集出版时,他的同事、友人、学生纷纷题词祝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词赞誉他为:“一代宗师,学术先驱”。
“江泽涵”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