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芜湖市名人>繁昌区名人

邓晶瑜

邓晶瑜人物照片

繁昌名人邓晶瑜介绍

中国杰出的舞美艺术奠基人

邓晶瑜(1911~1985),原名邓家瑜,安徽省繁昌县三山(今芜湖市三山区)人。

邓晶瑜自幼喜爱美术,1927年4月前往上海,投奔以绘画创作为生的长兄邓格飞。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西方油画、水彩画艺术逐步进入上海。邓晶瑜常去观摩西方各种流派的画展,精心临摹其优秀作品,从中领悟海外艺术大师所表现出的技法与神韵,然后再将其所见所思融汇到自己作品中。邓晶瑜坚持刻苦学画,其画艺大进,很快成为上海《格非画室》的艺术创作的顶梁柱。上海不少企业单位发现邓晶瑜的创作才艺后,纷纷请他设计产品图案、产品包装和绘制人物肖像。

邓晶瑜履历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创作了《阎海文空军壮举》、《日寇在广德的暴行》《文天祥正气歌》等众多的大型宣传画,彻底揭露日寇暴行,激发人们抗日激情。

新中国成立后,邓晶瑜任皖南文联常委、芜湖市青年美联主委、芜湖市美术工厂绘画股长等职,并成为省美术协会会员。1951年邓晶瑜代表安徽省美术家出席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观摩筹委扩大会议》。1953—1961年,邓晶瑜受聘为安徽省艺术学校,讲授美术课。邓晶瑜发挥舞台绘景的专长,1956年安徽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他为《天仙配》、《女驸马》、《双丝带》制作的布景,均荣获舞台美术一等奖。

邓晶瑜始终坚持不断创新。1964年,他创作用纱布代绸、代呢、代布制作现代戏服装160件在北京展出,受到文化部和文艺界专家的重视、赞赏与推广。为了提高舞台艺术整体效果,邓晶瑜对歌剧《江姐》、《梨花坞》的服装采用水纱布代替布料、呢料、绸料制作。邓晶瑜亲自染色,自印图案,以双层或多层纱布染色熨平,刻花纹、喷涂料,制成便服、军衣、西服、呢大衣等。因纱布的吸光效能好,不反光,有质感,起到了演员着装挺刮、飘洒的神奇效果。为此,安徽省为邓晶瑜在合肥和芜湖举办舞台美术改革成果展后,又推荐他参加现代戏革新项目——“全国现代戏舞台美术革新成果展览”。邓晶瑜赴京展览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典范”。文化部领导的亲自接见邓晶瑜并合影留念,还被文化部选派参加建国十五周年国庆观礼。1965年,国家《戏剧报》第9期刊登了邓晶瑜撰写的文章《用纱布制作现代戏服装的尝试》。

文化大革命后期,邓晶瑜担任梨簧戏《窑火正红》的舞台美术设计时,大胆选用塑料薄膜绘制外景,用油画颜料在塑料薄膜上绘制竹林,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

从1955年为安徽省歌舞团绘制赴北京调演的歌剧《刘海戏金蟾》起,邓晶瑜曾先后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市多家剧团绘制布景近百部,被省内外多家剧团聘请担任舞美设计。

1956至1964年,邓晶瑜的年画《有心学习不怕老》、《胖娃娃》、《毛主席接见龙冬花》、《传授农艺》和油画《东河抢险》、《春到茶山》等相继正式出版发行。其中《胖娃娃》、《毛主席接见龙冬花》先后再版4次,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张。

十年动乱后,邓晶瑜将兴趣转向了国画艺术,留下了很多山水画作品。1982年,部分国画作品曾被日本文部省购买。1983年创作的国画《天都颂》在北京首都美术馆展出。晚年曾游览黄山,创作并发表国画《黄山秋雾》和《山水》等作品。

邓晶瑜从1928年从事美术创作近六十年,大部分光阴都奉献给了舞台美术事业。邓晶瑜的舞美设计作品,曾三次荣获华东地区及安徽省舞台美术一等奖、二等奖,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杰出的舞美艺术奠基人”。

邓晶瑜简介

邓晶瑜(1911~1985),原名邓家瑜,安徽省繁昌县三山(今芜湖市三山区)人。

二十年代末的上海已成中外文化艺术聚集地,中国传统戏剧、西方文明戏纷至沓来,为争夺市场,增加票房收入,各类戏剧团体、剧院都在舞台美术方面加大投入。上海演艺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看到邓晶瑜所作美术作品,即刻邀请他绘制舞台美术。邓晶瑜1939年前一直为淮剧以及虹口翔舞台、凤翔园舞台、沪西大剧院、民乐大戏院、长宁大戏院、东新大戏院设计绘制舞美,邓晶瑜很快成为当时上海颇具实力的舞美艺术大师。

邓晶瑜最早将掌握的西方画技法系统地运用到戏剧舞台上。他充分吸收邓格飞绘制舞美的经验,通过不断实践,在原有近景基础上,运用软景吊幕,绘制出客房公堂、金殿花园、山水树木等各种自然环境,他创造性地通过绘制远、中、近景来呈现立体空间,使上海多家剧团、剧院舞台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舞台单一简陋的状况。

邓晶瑜采用在框架上蒙布后绘制近景,在平布上绘制中景,按轮廓裁剪后缝在网上,用纱布绘制远景,运用滑轮,依次平行将中景、远景一一吊在舞台上端,根据剧情需要时再放下。他充分运用纱布空隙大、透气强的特点,采用透明与不透明颜料,通过对胶水浓度的调配,根据设计构思对远、中、近景巧妙运用;近景用色厚不透明,远景用色薄而透明,景在灯光强弱照射下,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虚中有实;通过灯光变化,随剧情发展变换场景气氛,使演员表演与台下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邓晶瑜这一发明,受到骆文宾、筱文艳、吴小凤、颜玉书、颜慧琴等当时上海著名演员与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得到当时舞美同事陆阳春等同事们一致认可。大家纷纷前来学习观摩,迅速在演艺行业中得到推广与广泛运用。邓晶瑜创造的这一方法是对中国舞台美术的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中国戏剧舞台上原有单调、简陋地一桌两椅状况,为中国舞台美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晶瑜补充介绍

  邓晶瑜1911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繁昌县三山镇,只读了四年书因家境贫寒,辍学当了学徒。他决意去上海投靠以绘画为生的长兄邓格飞,几经周折、历尽艰辛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大哥,晶瑜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深深打动了大哥,遂收他为徒。

  邓晶瑜聪明好学,颇具绘画天赋。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常与大哥一道外出写生、临摹名家作品,其画艺大进,晶瑜表现突出很快成为格飞的得力助手。上海不少企事业单位发现邓晶瑜后,均请他设计产品图案,演艺界也请他去绘制广告布景等。邓晶瑜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当时颇具实力的舞美设计者。

  20世纪初叶,西方的油画、水彩画已经登陆上海。西画引起了邓晶瑜的极大兴趣。他逐步摸索发明了用纱布代替白平布绘制天幕的新材料新技法。

  30年代,文化艺术进入碰撞期。大家纷纷用舞台美术、灯光效果来烘托演出,抢夺观众,一场舞美创新设计革命打响了。一时间许多戏院、剧团都来与邓晶瑜签约,当时著名的淮剧演员筱文艳、骆文宾等大腕都纷纷登门聘邓晶瑜为其设计舞美。他一举成名,在上海舞美界倔起。

  晶瑜画室享誉江城

  正当邓晶瑜向艺术高峰攀登时,卢沟桥事变爆发,硝烟笼罩演出活动-停止。邓晶瑜携妻儿返回安徽。回家后他以卖画、画肖像为生,配合地方政府宣传抗日。一天他绘制布景时被国民党部队剧团看中,邓晶瑜在新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笔墨鼓舞人民抗日救亡。

  1945年日寇投降,邓晶瑜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借故离开部队回到故乡。他以画伟人像为主业,开设了晶瑜画室,当时芜湖市中山堂那巨幅孙中山画像,就出自他手。1949年芜湖解放,组织上了解到邓晶瑜的才华及表现后让其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受到重用。后被荐为省皖南文联时因其工作出色、业绩非凡而被大家荐为常委、芜湖市美术家协会主委,后又被文艺界推举为芜湖市工会代表。出席当年召开的市人代会。随后,他代表省美术家出席全国美展。

  由于邓晶瑜的原因,芜湖市一度成为安徽省西画的中心。后派他组建芜湖美术工场。在他的耐心传教下,200多名弟子成才活跃在省内外的文化战线上。安徽大学、安徽艺校邀请邓晶瑜担任客座教授,他满腔热情地投身教学、传授技艺。受到广泛好评。他决意用画笔为国家做出贡献。

  《天仙配》轰动中国

  上世纪30年代末邓晶瑜就已经确立了舞台美术设计和西画创作的较高地位,成为中国舞台美术的奠基人之一。50年代他以极大的热情承担了新中国的宣传工作。虽然工作在芜湖,但大部分时间却奔波在外。先后为省文工团设计赴京调演的歌舞《刘海戏金蟾》、《王贵与李香香》等;为省歌舞团移植剧目《刘胡兰》、《红霞》等绘制布景;为省黄梅戏剧团设计《天仙配》、《女驸马》、《二度梅》等传世之作的舞台美术;为省庐剧团设计《双丝带》、《李华英》等舞美;蚌埠豫剧团的《桃花扇》、芜湖花鼓剧团《大清官》、《送瘟神》等都出自他手。1956年在华东第一届戏曲观摩调演中,邓晶瑜为省黄梅戏剧团、省庐剧团4个剧目进行舞美设计绘制,3个剧目荣获舞美设计一等奖,一个获二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天仙配》、《女驸马》好评如潮、轰动中国。安徽舞美全部获奖,再次显示了邓晶瑜的精湛技艺。

  邓晶瑜舞美设计的卓越成就,被载入安徽省黄梅戏志,记录在册流芳千古。

  龙冬花”誉满江淮

  邓晶瑜在舞台美术事业上一路辉煌。他的油画、国画、水彩画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并获奖。他的年画《有心学习不怕老》,为农村扫除文盲起到一定作用。他的年画《胖娃娃》民间处处可见,《传授农艺》、《越南人民越战越强》.,等画尤其是《毛主席接进龙冬花》.年画,均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50年代初我省涌现了建国后的首批劳动模范,其中桐城籍女劳模龙冬花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妇女典范,赴京参加表彰大会,先后13次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应毛主席的邀请在中南海作客。1952年长江发大水,身为互助组组长的她率先跳入水中,带领群众用人墙拦住湖水保住了江堤。她以最真实的行动表达了翻身妇女对党和政府的无限忠诚与感激并由此获得一代人的尊敬。1952年,龙冬花被评为省一等优秀劳模,1953年被评为全国劳动妇女积极分子。195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龙冬花为题材的年画《毛主席接见龙冬花》就是出自邓晶瑜之手。这幅年画先后再版过两次,印数达到数百万张,在安徽城乡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文革风”摧不散画魂

  “文革”使邓晶瑜损失极为惨重,几十年收藏的古今中外美术臻品、重要资料以及多年原始设计稿件,其中包括著名黄梅戏《女驸马》等名作,均被洗劫一空。“文革”后,正当他欲豪情下笔直取新高之时,1985年12月26日因病与世长辞,时年74岁。

  邓晶瑜逝世半年之际,省城隆重举办邓晶瑜遗作展,展出了邓晶瑜先生的100多幅作品。展出结束后,邓公的家乡江城《芜湖日报》辟专版刊发纪念文章,讴歌邓晶瑜对中国舞美文化的卓越贡献,文章称:邓晶瑜先生的舞台美术设计、油画成就,开启了中国文化历史新纪元。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陈大良

  “邓晶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