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名人邓稼先介绍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
邓稼先人物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
1929年,入读于北京武定侯胡同小学。
1935年,入读于志成中学。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
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自1958年以来,邓稼先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邓稼先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贡献。
从1958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
学术论著
邓稼先编著的论著有《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氢原子核的变形》《关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等。
科研奖励
据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邓稼先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等奖项。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82年
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
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
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
第二代氢弹装置的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
核武器的重大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编著教材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该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发挥着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讲义。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务院
1984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1986年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
1994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2008年11月
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9年9月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12月
中国海归70年70人
邓稼先人物评价
“邓稼先是认真细致的实干家,是杰出的科学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评)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不朽英名,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的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科研人员不懈奋斗。”(《学习时报》 评)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物理学家杨振宁院士评)
“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评)
“邓稼先是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评)
“邓稼先是中国核物理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巨擘。”(《中国科学报》评)
“邓稼先有着爱国之心、爱民之心,毕其一生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学网评)
“邓稼先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而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忘我奋斗数十年,无私地奉献了大半生的精力,他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北京大学评)
邓稼先补充介绍
邓稼先 ( 1924.6.25-1986.7.29. )
安徽省怀宁县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研制和发展-的技术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 理论设计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祖居铁砚山房,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持家,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是六世祖。5岁在北平读小学,11岁入中学,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二年级,读到高一,在英文、数学和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1941年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4年,终身受益。1945年大学毕业。1946年夏受聘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至1948年7月,同时在北大讲助会义务工作,积极参加北平-。1947年顺利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1948年10月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师从德尔哈尔,研究理论核物理。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婉言辞谢了导师建议去英国发展的好意,9天后乘船回到诞生不久的新中国。
1950年10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晋升副研究员,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1-1958年在《物理学报》上独立发表和合作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为我国原子核理论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学术秘书钱三强和吴有训副院长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我国第一颗 的理论设计工作。从此,为发展我国的-事业隐姓埋名,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困难面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关键时刻舍生忘死, 无私无畏地奉献毕生精力,使我国的-从无到有,用38年时间跃到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在一次失败的核试验中,为了查明情况深入事故地区,找到了未爆弹片,因此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射,严重损害了健康和寿命。1985年7月患直肠癌住院,1986年7月29日逝世。享年62岁。
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从 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邓稼先做出了重大贡献。1959年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方面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 的主攻方向,这是他为我国 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从此,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一面领导-理论设计,一面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基础理论研究,对 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根据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修正了托马斯-费米理论,求出极高压下的核材料状态方程,并且巧妙地与低压区状态方程连接,给出了相当大区域内的完整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计的要求,中国第一颗 的理论方案由此产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0成功,威力相当于2万吨 0, 的理论设计方案受到0检验。1963年9月接受了研制我国第一颗 的理论设计任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 0成功,威力相当于300万吨 0。“两弹”的研制成功,邓稼先功勋卓著,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9年9月23日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8年起领导-的小型化实战化研制工作,1984年底第二代-研制取得突破性成功,核弹头小型化的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1964-1984年国家进行了32次核试验,次次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亲自在现场主持试验队的工作15 次,次次获得0成功。1985年8月在清扫癌瘤的大手术以后,忍着病痛和化疗后的痛苦,在病床上和同事们反复商量拟定出给中央的建议书,详细列出我国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研制-的主要目标、具体途径和措施,并以第一作者署名,1986年4月上交中央。逝世后,后继同志按照这个建议书继续奋斗10年,终于使我国的-研制达到了以实验室模拟代替试验0的高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份建议书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核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1996年7月29日),进行我国的最后一次核0试验(第45次),成功后,中国政府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1980年邓稼先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以“ 的突破和武器化”和“ 的突破及武器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国家“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1987年第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以“-的重大突破”第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长张爱萍将军把他誉为“两弹元勋”,李鹏总理题词“民族之光”。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邓稼先和周光召领导编写的的《我国第一颗 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开创性的-理论设计基础巨著,它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流体力学、爆轰原理、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等基础理论,详细描述了 物理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图象,对其中的物理规律做了深入探讨,譬如球面爆轰波理论、冲击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不稳定性、核材料压缩度的粗估方法、裂变系统深燃耗的解析表达式等等,不仅继续指导着后来-理论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培养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
“邓稼先”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